加华笔会作品分享会第二期

——索妮娅小说《杜鲁斯的选择》赏析


文/段莉洁(笔名:若妖)


        2021年4月11日下午4时,加华笔会第二期作品分享交流会在笔会微信群里如期举行。本活动旨在鼓励文友们的创作热情,提高写作技巧,多出优秀作品。笔会理事索妮娅与大家分享她的小说《杜鲁斯的选择》的创作心得。这篇小说目前正在笔会网刊《加华文苑》上连载。副会长韩长福和理事杨柳为活动负责人。微信群百余位会员文友参加了此次活动。

        索妮娅本名何蕾,她曾在由洛夫、痖弦等名家担任评委的“白昼之月” 诗歌大奖赛中获首奖婵娟奖。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青春宿语》、《战争纪事》,并被加拿大部分图书馆收藏,其中长篇小说《战争纪事》被评为畅销书。她还出版过《时光流韵》合集诗集。其作品见于中、港、北美媒体及网络。

        索妮娅首先介绍她的小说《杜鲁斯的选择》。《杜》的灵感来源于散文家刘荒田老师的一句话:应该用笔记下特殊的2020年。2020年有很多戏剧化的事情发生,疫情,总统大选等,让人觉得生命里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巧的是,索妮娅八月份去白人朋友的湖边度假村之游成为《杜》的创作素材。索妮娅从以下六点分享了《杜》的构架:

        1、庚子年疫情,海外华人感情被国内外撕裂,米小山的家庭:他太太回国照看生病的父亲,而又惦记留在这边需要考学的儿子。

        2 、庚子年有美国大选之争,意识形态之冲突,族群的冲突。《杜》试图通过两个主角:华人精英学子米小山和同事白人富二代杜鲁斯,在他们的公司倒闭后重新选择工作的故事发展,来探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和价值观,并探索其原因。

        3、 选择是有标准的。米小山选择稳定而收入高的职业,而杜鲁斯选择了修缮度假村,收入少又辛劳。但疫情期间焦虑的米小山在去了杜鲁斯的度假村之后,他开始觉得杜鲁斯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4、 米小山和杜鲁斯共同经历两次身边朋友的死亡。面对生命的脆弱,人生中的选择,更应以对幸福感的体验做为标准,而后者无法用物质价值来衡量。

        5、《杜》用米小山夫妇对儿子教育方面的一些细节,来描述了一些中西方家长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不同,还有华二代和一代之间的冲突。

        6、 小说结尾,借米小山看电视换台的情节,显示了他最终的返璞归真。 

        索妮娅用狄更斯《你,不要挤》里的一段话结束了她的作品分享,然后会员、文友积极发表评论。

        文学评论家、创会会长林楠参加了本次作品分享交流会,他的精彩点评,为这次分享交流活动带来了专业气氛:祝贺何蕾又有新作发表!总体观察何蕾的写作态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一位思想与技巧都已经成熟的作家。从《战争纪事》到《杜鲁斯的选择》,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审美智慧和驾驭素材的能力。蒙太奇叙事手法运用得娴熟自如。这种很个性的小说语言的运用,在《杜》里,显现得更为充分。作者把相关的几个矛盾的镜头摆放在疫情蔓延的底衬上交织出现,从容展开。《战争纪事》开篇,作者安排了一个很别致的场面,让回归自然的纯美与战争创伤对视。炎热的夏天,一位少女跳进河里裸浴,一个战争中负伤回到云南边境的男人在暗中窥视,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顺着这个情节看下去。《杜》则是在疫情蔓延的底衬上,渲染亲情之间的矛盾纠结,人性的张扬充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思考。

        随后,梁娜理事发言:《杜》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语言如诗一般优美,笔下的北美风情画独特鲜明,户外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小说讲述西人杜鲁斯放弃现有的理想工作,选择“逐梦”:建造度假村,“他心中的湖”。这是一个充满了创意和挑战性的选择。他的同事朋友华人米小山似乎已融入了主流社会,但仍然有着“中式思维”,认为杜鲁斯的选择太冒险了,只有充裕的钱才会让他感到安全踏实,而且悉心培养孩子爬藤。他俩在选择上的分歧是必然的。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米小山去看望杜鲁斯的短暂度假,开始非常享受那种远离城市喧嚣,接近大自然,平静单纯的生活,“若是换了我,或许,也愿意每天都守着它生活吧!”小说还描写了中西方不同的“育儿观”:像杜鲁斯的两个女儿,从小玩耍,快乐地健康地成长,而华人米小山的孩子小虎的生活基本上按照父母的安排下,一步步去实现父母的梦想。米小山最后对生命的价值和对人生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这部有深度的小说,耐人寻味!

        杨柳理事的评论简明扼要:《杜》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出新移民米小山在加国20年间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涉及到同性恋、环保、孩子教育、国内父母养老、赚钱和享受人生等话题,尤其是疫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改变,发人深思;小说语言流畅,文字明澈,值得一读。

        会员May(尔雅)分享了她目光独到的读后感:作者的笔触像画家,比如描写索里阿湖边:碧水如镜,绿树掩映,木屋别墅……令人身临其境,尤其疫情下焦虑的心灵得到洗涤;西方文化,受到宗教影响较大;而东方文化,华人从来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小说有很多的细节描写。正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里。爱丽斯的去世,依我之见,也就是因为缺乏医疗条件。看来回归自然也不能摒弃现代文明,达到较为和谐与完善的统一?

        霞之光编委赞《杜》的风格清新、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多显出女性的细腻,宛若一首潺潺流淌、貌似不惊却颇有深蕴的叙事诗。以米小山与杜鲁斯十几年的交往为主轴,描写了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作者对物质与精神、财富与价值、人与自然、生与死等人生根源性问题的深度思考。但是,透过这水镜般的表面,读者却看到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态的人生画面,透视出交汇、碰撞直至融合的不同文化观念,看到了作者在疫情改变人类思维后对人生价值重度的思考。“天地很大,自我渺小”,杜鲁斯选择了融入山水、美化生活、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杜鲁斯的选择,也是米小山的醒悟,更是对读者的启迪。这一启示并非要我们去及时行乐,享受声色犬马,而是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和快乐——真善美,摈弃人为的虚假功名和出人头地。流畅的叙述中流淌出自然之理,不能不佩服索妮娅白描式讲故事的能力。个人觉得结尾略显长了一些,不若以闪回的形式将其简约为一两段,所谓豹尾也。

        刘明孚副会长幽默风趣,他说:我刚刚认识索妮娅的时候,她刚完成《战争纪事》。她说写小说的工程太大了,要休息一下,写写诗。看来只是写写诗,还是负荷太轻,还是双管齐下为佳,效率高,收获大! 

        桑宜川名誉会长发表了长篇点评:一片碧绿的森林,一湾蔚蓝的湖水,一处静谧的度假村,一群不同族裔哥们姐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语言文化背景,在特定的场景下,走到了一起。在何蕾的笔下,幻化成了一段淡淡的,略带忧伤的咏叹调。米小山的个人经历在作者的叙事文本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仍然可从字里行间读出来酸甜苦辣。我们也看到了米小山及其家庭面对多元文化的心理状态,西人杜鲁斯和她的姐姐的容纳与好客,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磨合。米小山和杜鲁斯都有自己的选择,都希望活出真正独立的“自己”。作者把女性独立的困境与价值放在度假村里进行演绎,以海外经验的开掘深化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华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中如何生存的主题,在海外华人文学大观园里无疑是一朵奇葩。

        韩长福副会长点评道:与其说是杜鲁斯的选择,不如说是米小山这二十年对西方生活和价值观的逐渐适应和认可。米小山身上有着中国人一些很难能可贵的品质,但通过同西人以及自己孩子身上,又学到了新的观念,这是典型的移民一族在异国他乡矛盾、挣扎和重生的过程。疫情这一年发生的生死无常给了杜鲁斯、尤其米小山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疫情一年时间里都有过的经历和认识。其中很多的细节描写都真实,词语很美、很形象:“米小山端了杯红酒走到屋外的回廊,凝望着高高的夜空中,那连天连地的明亮的星斗和月亮,它们似都要争先恐后地砸向地面,而接住它们的,是黑色沉寂的大森林。” 

        程宗慧荣誉副会长称赞索妮娅为我们海外华文文学一位实力派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新颖的立意,精美的构思,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人们带來美的享受。《杜》更以全新的构想和独特的手法展示了华裔新移民的精神风貌和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不同族裔的和谐共处。笔法自然流畅,可读性很强。

        微言荣誉会长发出点评:这是一篇有深度思想内涵的成功之作。小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有对东西文化的比较,也有对移民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寄予的个人理想,而所分享的创作经验也会给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文友们以有益的启迪。

        会员Anna评论道: 在这疫情肆虐的时期,天然质朴的世外桃源的索里阿湖渡假村,犹如一股清流,渗透到心扉,又呈现加拿大文化与移民者文化的不同。作品层层递进,引人入胜,非常切入现实主题。

        国内会员曼于也参与了评论交流:《杜》让人思考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该如何去看待,二是对人的生活道路该如何去选择,三是对孩子的教育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四是对当下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何用文字记载下来等,实为一篇文采丰富,发人深省的好作品。

        另一位国内会员云帆的话令人回味:《杜》整篇立意精深、结构精妙、语言精美,在疫情这个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中,小说还绘声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可谓是“三思”而后的力作:对教育,价值和生命的思索:如何培养孩子,完善自我,活出境界。

        理事oK-Mom发出感慨:谢谢精彩的分享!文本清新淡雅,娓娓道来!

        编委古中称赞索妮娅发言的末句,狄更斯的“可千万千万別挤!”甚是感人!

        会员张国瑞和大家分享了他欣赏的段落:“新建的木屋别墅散发出阵阵木头的芳香,在屋中一个铁制大壁炉旁边,米小山用堆放的一小堆劈好的劈柴笼起了火。火苗在壁炉中噼啪作响地燃烧着。暮色渐临,这林中湖边的木屋显得静谧异常,似隔绝了尘世,隔绝了焦虑和恐惧,甚至连孤独也隔绝了。”道家境界。整篇立意明确,描写细腻,内容基本no fiction素材。

        会员盛坤老师点评道:索妮娅身处北美,能从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作品的立意就升华了。《杜》像讲故事一样,扣人心弦,有真情实感,把读者带入情景当中,随着跌宕起伏。语言流畅,文字很美,很吸引人。我曾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索妮娅的两部作品,又听了她的讲座,很受启发。应该好好学习!

        冯玉会长作总结发言:索妮娅是位才华横溢又非常勤奋的作家,她迄今已写了两部长篇小说,她也是优秀的诗人,她的诗意浸润在她的小说创作里,成为她小说语言表达的个性特征:诗意浪漫,简洁流畅。《杜》的开头借鉴了《百年孤独》的写作手法,使小说开篇就别出心裁,扣人心弦。小说通过对疫情下一对好朋友生活、工作状态的描述,展现了外来移民与本土居民因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所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发人深省。这篇小说无论从深刻的立意,巧妙的结构,简洁精准的语言及细腻生动的人物、场景描写,都值得文友们借鉴学习。感谢各位师友对本次分享作品的细心品读,各抒己见,发表精彩的评论。感谢本项活动负责人所做的工作。期待第三期更精彩的分享交流和点评讨论。

        历时两个小时的第二期作品交流会圆满结束,大家都感觉收获颇丰。相信随着更多交流活动的开展,文友们更多的佳作分享,将对笔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加华笔会作品分享交流会第二期

纪   要


(一)索妮娅分享《杜鲁斯的选择》创作心得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在这里和大家在做一个作品分享,很感谢笔会给我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今天我想分享的作品是我去年末,即庚子年末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杜鲁斯的选择。目前,这篇小说正在笔会的“加华文苑,”还有日本阳光导报上连载。

        1/首先想说说,是什么原因想使我写这篇小说的:

        这篇小说那我最开始想写,是因为在一个讲座上,我记得应该是刘荒田老师讲了一句话,说2020年,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一年,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把这特殊的一年写一下,记录下来。听了这话,我很有触动,也深以为然。就有了开始有了想写个小说为这样一个特殊的一年留个念的想法。

        2/我的小说创作素材的来源:

        这个小说以2020年所做的唯一一次旅行为素材,在2020年的夏天大约8月左右,我和家里的人一起去了一个旅游度假村,那个度假村在一个湖边。 那个度假村开车离温哥华大约要六个小时,比较远。度假村附近的路呢也不是很好走,所以去的人很少。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无法去其它地方旅游,那觉得唯一比较适合去度假的地方,就是这个度假村了。

        这个度假村是我家人的一个好朋友买下的,他是个白人。买下之后,一直在那里修缮经营。因为度假村并没有完全建好,很多别墅还没有通水通电。所以基本上去那里的,都是比较要好的亲戚朋友和熟人之类的。

        这个朋友买了这个度假村已经有几年了,之前也一直邀请我们去玩儿,但是因为一直忙,那里比较远,条件又不是很好,就一直没有去。

        但是去年疫情,其他地方也去不了,就说去年去这个度假村玩儿。那我这篇小说,就是以这样一次旅行为素材的。

          3/有了这个素材后,我是怎样把它写成小说的。

        从我写作的经验来说,无论写小说,还是写别的文章,其实往简单点说就是做好3件事。1,立意,2 结构,3 语言

        # 所谓立意,就是你想用这小说或文章说表达什么,把所思所想,想说的话放进文章里。解决一个要写什么的问题。

        # 结构,就是你行文时,比如写小说,你的创作出一些人物,情节,把你想说的东西放进去。就算是编故事吧。解决一个怎样写的问题。

        # 语言,语言主要是你想说什么,语言得跟得上,能把你想说的,或者感觉情绪非常精准地表达出来。

        因为小说这段时间已经被笔会的老师贴在群里,我这里就不花更多时间来介绍小说梗概内容了。如果还没来得及看的朋友,讲座后如果有兴趣可以回去看一下。

        去年一年很特殊。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觉得生活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每天基本都在家里呆着,哪也去不了。说复杂是因为,每天一睁眼,就从各个信息渠道看到整个世界到处都是惊涛骇浪的。很多可怕的,非常戏剧化的事在发生,觉得生命里有很多不确定性的事。

        因为我是想写一个小说,记述一下2020年发生的这些事情。

        于是,我梳理了一下,这一年,我们大多数人共同经历和思考的一些事情。

        我找出了一些点,比如:

        1. 庚子年疫情,对我们很多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家庭来讲,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遇到非常普遍的一个情况是,既要照顾国内家人,又要照顾在异乡的家人。很多人都是冒着疫情的风险,在东西两半球来回奔波。一方面自己恐惧不要染上疫病,另一方面,感情上也是很撕裂的。那我在小说中就架构了一个华人米小山的家庭。他太太回国照看生病的父亲,而又惦记留在这边需要考学的儿子。通过这个情节来反映疫情时期,华人家庭这样一种生活和感情状态。

        2. 第二点。我们身处北美,去年是大选之年。有大选之争,意识形态之冲突,族群的冲突。也是贯穿整个庚子年的。随着移民人口加大,北美人口结构也在改变,各种文化也在相互撞击。东西方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在随时撞击。这些冲突是怎么来的?可不可以互相理解和调和呢?我在小说中也试图通过两个主角的故事发展,做一些探讨。

        我小说中主要人物,选了华人精英学子米小山,和白人富二代杜鲁斯两个人。是想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诠释这样一个外来移民,和本土居民,在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和财富重新分配等具体演变过程,和探索其中的部分原因。

        小说中,一代移民米小山通过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积累财富,建立了一个生活水平稳定的,中产阶级家庭。这是我们大多数一代移民都经历的

        富二代本土白人杜鲁斯,家境本身殷实,在很多时候,和米小山比起来,在我们华人眼里,是缺乏进取心的,没有为争取更多财富和机会奋斗的精神。平时,他们将自己很多时间精力放在生活享受上,这致使,米小山这样的新移民,财富一直在上升,而杜鲁斯这样的本土富二代,财富相对在下降。

        我把他们放在一个特定事件中,既原公司倒闭,他们需要重新选工作。两个人的选择不同,在财富方面带来了更大的差异。

        3 . 选择是有标准的,我们很清楚米小山的选择所依据的标准。因为我们处在米小山的境遇,和他的选择基本会是相同的。那杜鲁斯的选择,有时我们不是很理解,他是以什么为标准做出的选择呢?这种选择有无道理呢?那这也是我在小说中所提出和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

        小说中,米小山之前一直是不认同杜鲁斯的选择的,觉得他放弃公司轻松工作和高薪,去经营一个收入相对少很多,又很辛劳的度假村,很不值得。但在去了杜鲁斯的度假村之后,他开始认为,杜鲁斯的选择是有道理的。那他这个认识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疫情期间,在一种非常焦虑的心情下米小山来到杜鲁斯的度假村。本来,儿子反叛,太太不能回来,对防疫等方面的担忧,和每天听看到的种种动荡和冲突,都使米小山变得十分焦虑。但是当他来到杜鲁斯的别墅,看到美丽的索里阿湖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世界是安静的,没有任何杂音和喧嚣。人在湖心飘,水声轻抚船舷,这样的时空,人几乎忘掉了自我。

        在这里天地很大,自我很渺小,就像水面的飞虫,或水中飘流的水藻。在这样的情境中,米小山忽然有种感觉,他能理解杜鲁斯为什么会对这个蓝色的湖如此着迷了。因为此刻,他的脑海里一时间已经完全没有了对儿子的忧虑,对病毒的恐惧。而他每日为之忙碌的种种:公司、银行、得意和失意,好像都离他很远很远,它们好像发生在另一个世界。而他,只静静地漂浮在阳光镀满的湖面,耳边,响着大自然安静的声音。

        这就是他处在自然山水之间时,大自然用它神奇的力量给与他的一种疗愈。

        这里,大自然在他的心灵里,屏蔽了世间的嘈杂,平复了内心的恐惧和焦躁。他开始认为,杜鲁斯的选择是有道理的。

        4. 小说中,米小山和杜鲁斯共同经历两次身边朋友的死亡。一次是他们共同的好友玩伴,也是公司同事,迪克的死亡。另一次,就是刚刚发生在度假村的。前一晚还一起在篝火边烧烤,第二天一早就心脏病猝死的爱丽丝太太。

        死亡这件事,在去年疫情期间,也是每天在世界各地大规模上演的。这会引起我们内心很大震撼和悲伤,但也会迫使人们思考,面对生命的脆弱,什么才是最珍贵的。我们对人生做出选择时,只依靠物质标准是不是能得到一个幸福完满的结果?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小说以外的故事。美国一个富翁癌症晚期患者,临死之前,告诉一位濒死研究者,他在接近死亡的这些天,回顾他的一生,那些让他最为眷恋的时刻,不是他取得各种辉煌荣耀让他和家人一直引以自豪的时刻,而是他在孩童时,和邻居家来访的一位7岁大的小女孩一同玩耍时光。那种安详的感觉,在他临终前从心灵深处闪现出来,他觉得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时光)

        小说中,杜鲁斯,米小山,他们因为经历了友人的死亡,经过心灵中的苦闷和创伤,他们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得到疗愈。他们体悟到,人生中的选择,不应光只以物质生活的好坏为标准,还更应以对幸福感的体验做为标准,而幸福感的体验,是无法用物质价值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中,经常在乎和考虑的是交换价值,用交换价值来衡量。而忽视了体验价值。大自然没有经过商品的交换过程,所以无法用交换来确认值多少钱,但在其中体验到的幸福感,和疗愈力,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所以我也希望通小说中的故事,来提醒人们,我们应该大幅提升人们对体验价值的认识。

        通过这次湖滨旅行,米小山也认识到,杜鲁斯之所以做出当初他认为非常傻的这样的选择,就是因为他依照了不同的价值体系。所以,他认同了杜鲁斯的选择。 

        5. 小说中还用了米小山夫妇对儿子教育方面的一些细节,来描述了一些中西方家长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不同,还有华二代和一代之间的的不同和冲突。

        比如中国家长通常都会鼓励孩子报考藤校,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课外班。老外的孩子也报一些课外班,但多是文体兴趣班,如游泳、童子军、拳击、美式橄榄球等,但中国孩子除了这些,还会参加一些中国家长让孩子参加文化课的班:画画、钢琴、英语、数学等。

        这些不同的方面,我在小说中都通过人物和故事的发展做了一些比较。

        6. 再一个是通过米小山和杜鲁斯的朋友迪克死前的一个细节,写了一个普通劳工和无处不在的资本的矛盾,小说里写了在迪克将要过世时,银行让他把房贷付清,而迪克没有听从银行的话,因为他已经买了保险,死后房贷可以自动免除。我写进这个情节,是想表达在现在社会,资本无时无刻不在觊觎(ji4yu2)民众的钱包,即使你病入膏肓,银行也是很冷酷无情地首先想让你把房贷还清。但迪克用他的死进行了抗争。这次的抗争也是很聪明和巧妙的,有种惨烈和黑色幽默的味道。

        7. 小说结尾处,我借米小山看电视的情节,将2020年地球所发生的大事冲突总体回顾了一下。给了读者一个很宏观的画面。

        然后又通过米小山换台,重新调回了平静的水面,回到了杜鲁斯的度假屋和朴素的自然。

        通过这样的描写,是想表达,我们是要相信人性中的美好。相信人是可以与万物生灵,宇宙星球和谐共处的,在一些看似原始的土地上,我们可以,也曾经拥有过这样的和谐。彼此折磨、竞争、打压不是我们必须的选择。

        我们如果身怀悲悯之心,找到了与万物相连的感觉。有了这样的感觉,不同部族、文化背景的人就能在一起协作。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我们永远要学习探索和万物和谐连接相处的智慧。不过度索取和贪婪,学会做出不伤及他人和自然,同时也就不会伤及我们自己的选择。

        最后,我想以英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狄更斯的一小段文字,来结束我此次的作品分享。

        《你,不要挤》

        作者 狄更斯(英)

        你,不要挤:世界这么大,它容得了我,也容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的追求,追求那世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到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今天,我的作品杜鲁斯的选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谢谢文友和各位老师们。


(二)加华笔会老师文友对索妮娅作品的点评:

        1、文学评论家、加华笔会创会会长林楠的点评

        祝贺何蕾又有新作发表!

        总体观察何蕾的写作态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她是一位思想与技巧都已经成熟的作家。从《战争纪事》到《杜鲁斯的选择》,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审美智慧和驾驭素材的能力。蒙太奇叙事手法运用得娴熟自如。这种很个性的小说语言的运用,在《杜鲁斯的选择》里,显现得更为充分。作者把相关的几个矛盾的镜头摆放在疫情蔓延的底衬上交织出现,从容展开。《战争纪事》开篇,作者安排了一个很别致的场面,让回归自然的纯美与战争创伤对视。炎热的夏天,一位少女跳进河里裸浴,一个战争中负伤回到云南边境的男人在暗中窥视⋯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顺着这个情节看下去。《杜鲁斯的选择》则是在疫情蔓延的底衬上,渲染亲情之间的矛盾纠结,人性的张扬充溢在字里行间,令人思考。

        2、微言:

        @索妮娅很抱歉,我事先没有通读全文。不过听了你的创作分享,感到这是一篇有深度思想内涵的成功之作。小说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有对东西文化的比较,也有对移民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寄予的个人理想。而你所分享的创作经验也会给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文友们以有益的启迪。我个人也觉得受益匪浅。谢谢你的分享。

        3、程宗慧

        索妮娅堪称我们海外华文文学一位实力派的女作家。自从五年前在“白昼之月”诗歌大奖赛荣获蝉娟奖以來,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问世。索妮娅的小说作品也广受好评。作品以新颖的立意,精美的构思,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给人们带來美的享受。疫情下的近作更以全新的构想和独特的手法展示了华裔新移民的精神风貌和东西方文化差异中不同族裔的和谐共处。笔法自然流畅,可读性很强。祝贺索妮娅的成功 。希望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索妮娅,你正当年华,來日方长。愿你的作品常写常新,愿你永远美丽,永葆青春。

        4、冯玉:

          谢谢笔会理事索妮娅精彩的小说创作心得分享,谢谢笔会师友们的精彩点评交流!索妮娅是位才华横溢又非常勤奋的作家,她迄今已出版两部长篇小说《青春宿语》和《战争纪事》,其中长篇小说《战争纪事》被评为畅销书。她在兼顾家庭与工作的同时,以碎片时间创作诗歌,其诗歌也取得很高成绩,曾在“白昼之月” 诗歌大奖赛中获首奖婵娟奖。她的诗意浸润在她的小说创作里,成为她小说语言表达的个性特征 :诗意浪漫,简洁流畅。索妮娅今天分享的短篇小说《杜鲁斯的选择》,借鉴了《百年孤独》开头的写作手法,使小说开篇就引人入胜。小说通过对疫情下一对好朋友生活、工作状态的描述,展现了外来移民与本土居民因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所选择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发人深省,启人深思。这篇小说无论从立意的深刻,结构的严谨,语言的简洁精准,及细腻生动的人物、场景描写,都值得文友们借鉴学习。

          谢谢各位老师文友对本次分享作品的细心品读,并各抒己见,发表精彩的点评,对作者予以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加华笔会举办的两期作品分享交流会,都得到会员文友的广泛关注和欢迎。写作技巧的分享交流,对提高文友们的写作水平和热情,促进笔会的发展,都很有意义。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下去。谢谢本项活动负责人韩长福副会长、杨柳理事的筹备和主持。因笔会年龄大的会员居多,上zoom有一定难度,目前我们只在笔会微信群里举办作品分享交流会,以后会逐步尝试在zoom上举办作品分享活动,方便更多文友的参与。期待第三期更精彩的分享交流和点评讨论。

        5、韩长福:也读何蕾作品《杜鲁斯的选择》

        与其说是杜鲁斯的选择,不如说是米小山这二十年对西方生活和价值观的逐渐适应和认可。米小山身上有着中国人一些很难能可贵的品质,但通过同西人以及自己孩子身上,又学到了新的观念,这是典型的移民一族在异国他乡矛盾、挣扎和重生的过程。疫情这一年发生的生死无常给了杜鲁斯、尤其米小山对生活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疫情一年时间里都有过的经历和认识,很有共性。

        其中很多的细节描写,比如开船入海钓螃蟹、到杜鲁斯度假屋所在的湖里钓鱼,对于鱼的品种和重量的描写都很真实。因为我曾经经历过这些事,特别注意了她的用词、很准确。所以感觉她写此小说是生活片段非经历过不能成文。

        还有几处描写用的词语很美、很形象,现在摘录一、两段共享:

        “米小山端了杯红酒走到屋外的回廊,凝望着高高的夜空中,那连天连地的明亮的星斗和月亮,它们似都要争先恐后地砸向地面,而接住它们的,是黑色沉寂的大森林。”

        “天地很大,自我很渺小,就像水面的飞虫,或水中飘流的水藻。米小山忽然有种感觉,他能理解杜鲁斯为什么会对这个蓝色的湖如此着迷了。”

        再有,对人生的感悟:“米小山曾和一位老友网聊,回忆起旧日时光。聊到最后,老友说,过去的生活太简单,值得回味,却不值得重过。这话让米小山陷入了深思。现如今,科技的发达,使人们的生活便捷而眼花缭乱,但人们能体验到的幸福感不知又比从前提升了多少?”

        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瞬间思想,不免很有同感。

        同时,文章中对中西教育的认识和纠结、对幸福生活的认识,都给了阅读者深思。比起疫情对人类造成的伤害,2020年发生的各种事情或许都不算事,但2020年所有事情引发的艰难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进入历史。

        我们不会回到过去,我们依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自我完善、不断向前。

        6、桑宜川:何蕾新作《杜鲁斯的选择》读后感

        一片碧绿的森林,一湾蔚蓝的湖水,一处静谧的度假村,一群不同族裔哥们姐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语言文化背景,在特定的场景下,走到了一起,在何蕾的笔下,幻化成了一段淡淡的,略带忧伤,足以终老人生的咏叹调。我很惊诧,何蕾的笔是怎样写出这般美丽的故事?

        何蕾笔下的米小山来到加拿大30年了,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文革后国门乍开,中国自费留学生开始大批向外走的岁月,那时来到加拿大求学求职创业是最为艰苦的,因为大多没有来自家庭的积蓄支持,全靠自己奋斗打拼。米小山的个人经历在作者的叙事文本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仍然可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只有过来人才能感悟出那些隐含在岁月如歌里的酸甜苦辣。

        何蕾将华裔女性作家特有的非本土体验融汇在这篇小说里。在她的叙事中,我们看到了米小山及其家庭面对多元文化的心理状态,西人杜鲁斯和她的姐姐的容纳与好客,正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磨合。我想作者或许意在借此传达海外写作的跨国经验,传达加拿大华裔族群对自我身份在多元文化中的认同,仅此一点,足以令我回味无穷。

        其实,米小山和杜鲁斯都有自己的选择,都希望活出真正独立的“自己”。作者把女性独立的困境与价值放在度假村里进行演绎,以海外经验的开掘深化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华裔族群在多元文化中如何生存的主题,在海外华人文学大观园里无疑是一朵奇葩。

        7、霞之光:

        若将索妮娅的诗风比做巴洛克——比喻、暗喻、借喻交织;主客体置换;实景与虚景魔幻般地腾挪;词语隐晦含蓄,那她写的故事则是现实主义,白描式的写实主义。

        《布鲁斯的选择》就是这样一篇优秀作品。

        《选择》一文风格清新、朴实、毫无文饰,娓娓道来,多显出女性的细腻,宛若一首潺潺流淌、貌似不惊却饱含深蕴的叙事诗。作者甚至在很多景物和动态描写上都是白描或素描,鲜有过多的辞藻或手法。情节也不复杂,以米小山与布鲁斯十几年的交往为主轴,展现了新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作者对物质与精神、财富与价值、人与自然、生与死等人生根源问题的深度思考。

        但是,透过这水镜般的表面,读者却看到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态的人生画面,透视出交汇、碰撞直至融合的不同文化观念,看到了作者在疫情改变人类思维后对人生价值重新深度的思考。

        “天地很大,自我渺小”,布鲁斯选择了融入自然、美化生活、为自己也为他人带来快乐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布鲁斯的选择,也是米小山的醒悟,同时也是作者对读者的启迪。

        这一启示并非要我们去及时行乐,享受声色犬马,而是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和快乐——真善美,摈弃人为的虚假功名和出人头地。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这对常常被荣耀得失所累和为子女爬藤操碎心的中国家长来说,不啻为一副醒脑剂。

        流畅的叙中流淌出自然之理,这就是白描的力量。不能不佩服索妮娅以平淡取胜的讲故事能力。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商榷的话,我以为第八章结尾过长,议论可以少而精,甚至可以运用开头的蒙太奇以闪回的形式精简为一两段足矣,所谓豹尾也。

        @索妮娅诗文俱佳,用诗的语言写文,以诗的魅力构思。

        8、杨柳:

        索妮娅的小说《杜鲁斯的选择》在《加华文苑》系列连载后,收到很好的反响。小说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出新移民米小山在加国20年间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涉及到同性恋、环保、孩子教育、国内父母养老、赚钱和享受人生等话题,尤其是疫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改变,发人深思;小说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文字干净明澈,值得一读。

        另:听了介绍,更深入了解了你的创作初衷。在如此短的小说中,囊括这么多重大主题,颇费匠心。期待下一部好作品!

        9、May (尔雅):

        此文刚贴出时点开,便忍不住一气读完,昨天又回味了一遍。读后感:

        1,作者的笔触像画家,对索里阿湖边的描写如油画般:碧水如镜,绿树掩映,木屋别墅……

        令人如若身临其景,感受到其恬淡静谧之美。此世外桃源让长期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特别是疫情下,焦虑的心灵得到洗涤,渴望对自然的回归。

        2,迪克与爱丽斯的意外离去,令人感觉人生无常,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应按照自己心愿生活。不论你想做什么,现在就去做,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另外还有中西文化的差异。依我之见,西方文化,受到宗教影响较大,正如圣经中所说: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所以小说中,杜鲁斯孩子们的成长,也印证了这自然生长的法则。

        东方文化,特别是华人,从来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子女期望很高。这对父母自己也是巨大压力。正所谓: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3,小说有很多细节的描写,比如杜鲁斯在湖边的工作,以及主人公与朋友们在一起划船垂钓游玩的描写,都很生动,充满生活气息。又写到森林大火后的蘑菇,特别鲜美等等,均写得细致到位。正所谓:魔鬼藏在细节里。

        4,爱丽斯的去世,令杜鲁斯意识到了:‘这给了一个教训’。依为之见,也就是因为缺乏医疗条件。

        这样,小说就给了读者一个思考:回归自然也不能摒弃现代文明,两者怎样相辅相成,达到较为和谐与完善的统一?

        以上是我的一点小感想。谢谢索妮娅分享此小说。

        另外,刚才听了索妮娅的语音分享,对小说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期待文字版。祝贺索妮娅写出这么好的小说。

        10、梁娜:索妮娅《杜鲁斯的选择》读后感

        很有兴趣地拜读了索尼娅的小说 《杜鲁斯的选择》。这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小说,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索尼娅的作品文字流畅,她用了像诗一样优美的语言,精心描绘了一幅幅风格独特,地道的北美风情画:加拿大的山川湖泊田园风光的壮丽风景;加拿大人热爱的户外生活方式:例如野营、去住森林中湖泊边的小木屋和度假别墅;滑雪钓鱼抓螃蟹;户外派对BBQ等等,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犹如亲临其境。

        这篇小说,通过讲述西人布鲁斯放弃现有的理想工作,作出了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冒险创业"选择;他的同事朋友华人米小山对杜鲁斯的选择却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显示了中西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使读者读完后不仅会引起深思,而且还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对号入座,将自已置身于这种选择和评判之中。

        我作为来加拿大30年的老移民,非常理解加拿大本地人杜鲁斯的这种选择。他放弃了一个轻松,熟悉高薪稳定的工作机会,脱离自己的舒服圈,去选择了一个具有极大风险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即去一个远离城市和家人的地方经营一个失败的度假村。这个地方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亲自改建,条件也十分艰苦,无路无电无自来水,客源不多收入不稳。所以一切似乎都是不利的因素,但是那里有一个他忘不了的"他心中的湖"一个美如仙境的高山湖泊。那里还有郁郁葱葱神秘的大森林,有夜间可以仰望的群星璀璨的星空。这是一个"逐梦"的选择,一个充满了创意和挑战性的选择。他相信经过他的努力,他可以把这个破旧不堪的地方,打造成为一个舒适美好的完美的度假村。人到中年了,孩子已长大了,他不想再过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做一种可以预测到未来数年的无味的工作。因此他选择了这份挑战,并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他的"逐梦"工作,虽困难重重但他非常享受这一创业的过程。因为他想看到度假村因他而变化,能在后半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他的足迹,这是一种他喜欢的充满希望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与其相反,小说的主角华人米小山却对杜鲁斯这一选择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认为这种选择太冒险太不值了。我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移民也非常理解米小山的这种相对务实和保守的观念。米小山是来自中国的移民,经过30多年在加的奋斗,终于由一个穷学生变成了一个有家有业的中产阶级。工作稳定收入丰厚,在西方人公司工作与当地人交朋友。他似乎已融入了主流社会,但是,他仍然过着"中式"的生活,保留着原有的"三观"和思维方式。他比杜鲁斯在工作的选择上"更理性",更现实。他在被解雇之前就找到了第二份工作,他抓住一切机会加班挣钱,买股票买房子,认为只有充裕的钱才会让他感到安全踏实。他和几乎所有的华人家长一样,投资大量的资金时间和精力,在孩子的身上。以孩子为中心培养他的各种技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参加各种补习班,"爬藤班",指望孩子能上名校进大公司有体面的职业,这恐怕是所有华人家长的共识。华人之所以在工作的选择上很现实,不会像当地西人那样率性和理想化。一是因为他们是外来者,求稳定的工作,优厚的收入使家人能在当地很好地生存下去是他们的本能反应。其次华人作选择工作上通常都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而是要受到各种集体因素所制约的。他们有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来自周围同辈人的之间的"暗自较量"造成的无形的影响和压力。因此他们在作选择时更多是考虑到是家人,很在乎"别人"怎样看,而不仅是去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完全不同的"三观",导致米小山与杜鲁斯在这一选择上的分歧是必然的。

        作者娓娓地道来这个故事,并没有参与其中去评判谁是谁非,这是非常明智的。因每个人的选择都有他自己不同的背景和理由,不存在谁对谁错,只不过是承担选择后的不同后果而已。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米小山去看望杜鲁斯的短暂度假,他看到了度假村经过杜鲁斯改造后日日新的成就,分享着杜鲁斯成功的喜悦,同时他自已也开始非常享受那种远离城市喧嚣,接近大自然,平静单纯的生活。开始理解了杜鲁斯当初的"选择",不再认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并说如此美丽的湖泊"若是换了我,或许,也愿意每天都守着它生活吧!"不管这是不是米小山出于礼貌对杜鲁斯说的是客套话,但至少也是他第一次对杜鲁斯的选择所作出的肯定的说法。

        小说也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了了中西方不同的"育儿观":像杜鲁斯的两个女儿,从小玩耍,

        运动、学习、什么也没耽误,快乐地健康地成长真所谓是"玩大的",父母尊重孩子的决定从不强加干涉她们什么,让她们 自已选择学习和感兴趣的学科。当女儿们都长大以后,杜鲁斯就开始选择了自己的新生活。而华人米小山的孩子小虎就走的完全不同的成长之路。孩子基本上按照父母的安排,马不停蹄地学习、运动、补习、爬滕考名校,一步步去实现父母的梦想。孩子基本上没有选择的自由,一切都照父母制定好的计划按步就班。孩子到了青春期,接受西式教育的华人孩子,难免会在两种文化的撞击下纠结,在家中与中式父母的管教方法产生强烈的争执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

        小说在后半段也描写到了庚子年间肆虐全球的疫情和对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和冲击:尤其是在度假期间看到作为护士的 爱丽丝 的突然去世,让米小山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看到的生命的无常和脆弱!从而意识到在生死面前,所有他平时太较真的事情有多么的微不足道。在杜鲁斯度假村的几天,极大的改变了米小山长久以来自认正确的的固有观念,对生命的价值和对人生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他想要改变以前对孩子过高的期许,严厉管地孩子的方法,他只想要他的家人和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看样子米小山这次来访杜鲁斯度假村的所见所闻的确使他有一些"顿悟,"但是这种新的想法能持续多久?会不会回到家中又回到了从前?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已的人生了。

        真希望华人的第二代像 小虎这代人,能有更多的自主权,能自由地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而不是走一条完全被家长安排好的路,然后一代又一代⋯⋯。

        总之,这是一部有深度的小说,值得一读,耐人寻味!

        另:谢谢笔会主办了一场非常成功的作品交流会!谢谢三位主持人!谢谢索尼娅分享你的美文和讲话!反应强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听到了老师们的各种高水准的评论,学习了!受益非浅!

        11、刘明孚

        我刚刚认识索妮娅的时候,她刚完成《战争纪事》。她说写小说的工程太大了,要休息一下,写写诗。看来只是写写诗,还是负荷太轻。反正牵引已经启动,还是双管齐下为佳,效率高,收获大!恭贺!!!

        12、Anna:

        看了《杜鲁斯的选择》非常有感触,在这疫情肆虐的时期,从故事中看到了一个天然质朴的世外桃源的索里阿湖渡假村,犹如一股清流,渗透到心扉。又呈现加拿大文化与移民者文化的不同的区别。作品层层递进,引人入胜,非常切入现实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展示出人文气息,作品中的秀丽湖光潋滟,令人向往。“不管世事如何变化,这世界总保留着一些天然质朴的地方,那里封存着人类简朴的幸福和梦想,宛若一片世外桃源。就象索里阿湖边那个从这片土地开拓时就一直安安静静存在的古老度假村。”感谢索妮娅分享的作品。很棒很棒。

        13、曼于:

        @索妮娅老师您好!今晨听了您的创作讲座,看了《杜鲁斯的选择》,深受启发。该文让人思考几个问题:首先是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该如何去看待,二是对人的生活道路该如何去选择,三是对孩子的教育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四是对当下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何用文字记载下来等,实为一篇文采丰富,记实性强,读后令人新喜,发人深省的好作品。谢谢分享

        14、云帆

        @索妮娅 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受益多多。

        来迟了一步请包涵。刚刚爬楼从头至尾听读了分享和美评,谢谢学会组织的作品分享会,活动非常成功,主持人和分享者辛苦了,学习了各位师友的妙评!

        群里第一次分享的文本那天,我就一口气读完了的作品,整篇立意精深、结构精妙、语言精美,在疫情这个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中,小说还绘声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可谓是“三思”而后的力作。

        对教育的思索——如何培养孩子:成人与成才【爬藤】

        对价值的思考——怎样完善自我:物质与精神【聚餐】

        对生命的思寻——应该活出境界:求真、求善、求美【钓鱼】

        为了证明自己是认真读的,提个小小的建议:文本中有不少常用的比喻词“像”,有些是符合如今大陆语言习惯的,作为比喻词用“像”,但还有不少地方用的是“大象”的“象”,这个似乎可以统一起来。

        15、O-K  Mom

        @索妮娅谢谢精彩的分享!文本清新淡雅,娓娓道来!学习了!赞赞!

        16、古中

        @索妮娅🎉🎉謝謝精彩分享!末句”可千萬千萬別擠!”甚是感人!

        17、张国瑞

        我和我爱人(她学中文的)都读了你的小说,她很欣赏你的作品。

        我欣赏的段落:“新建的木屋别墅散发出阵阵木头的芳香,在屋中一个铁制大壁炉旁边,米小山用堆放的一小堆劈好的劈柴笼起了火。火苗在壁炉中噼啪作响地燃烧着。暮色渐临,这林中湖边的木屋显得静谧异常,似隔绝了尘世,隔绝了焦虑和恐惧,甚至连孤独也隔绝了。”空的出世,道家境界。

        “‘谁没挺过去?你在说什么呀?’小山觉得自己被分为两个人了,一个自己好像明明白白地知道发生了什么,而另一个自己却糊里糊涂,仿佛怎么也搞不清状况”突破了人单焦点意识和思维。

        整篇立意明确,描写细腻,内容基本nofiction素材。

        18、盛坤:

        我不是学文学的,不敢班门弄斧。只是随帮唱影而已。断断续续地看了妳的作品,觉得很吸引人。有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讲座学习,很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