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沈乔生倾囊相授半世纪的写作秘诀》讲座原稿

5a7c70661c8fae57ec78e46742fc917.jpg

写作的几个环节(文学讲座)——沈乔生

  今天和朋友们交流,不分析哪些作家的重要作品,不谈文学潮流,不谈我的公众号《虚构与未来》上的文章,专讲写作技术。平时朋友和文学青年問得最多的,最想提高的往往就是文学技巧。而这方面的回答不是很多,我觉得这是大家当前需要的。

  但怎么讲却挺难的,文无定法。有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比如你说要赋比兴,兴: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他说,我白描可以吗?鲁迅的《孔乙己》就如此,当然可以。又比方,西方写美女,说水蛇腰,魔鬼身材,说像午夜一样黑的眼睛,很有创意。但中国不这样,在汉乐府《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其锄。”从旁人的反应来显示罗敷的美丽。你说,陀斯妥耶夫描写内心活动丰富复杂,揭示了人性的隐秘。有人偏偏说,我不写心理活动,只用动作和对话来表示内心,突现人物个性,像《三国演义》,可以吗?当然可以。如果我们写作自觉了,这些都可为我所用。

  鲁迅写过一文《作文秘诀》,绝大部分篇幅都是调侃、抑揄写作秘诀的,比方说作文有没有祖传秘诀;晦涩的文言文,如果改成白话文,就没有味了。他只在最后一段才讲几句正面的话:“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没有展开讲。

  那么,写作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呢?今天我和大家试图讨论这个问题。从四个方面谈。

  1969年,我下乡到黑龙江七星泡农场,就是北大荒,当年就开始学写小说,写散文。已经有50多年了。可以说,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是写作和研究写作。

  • 立意

  一篇文章,或一部大作品,必须有一个主题。

  红楼梦,没有大家族崩溃的主题,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不是现在的红楼梦,只是一些男女的痴情,不是不可以,就没今天的深度和广度。

  我讲的主题和我们中学生的中心思想一样吗?既一样,又不一样。可以写成清晰的文字的,中学时如此,这是一种。另有一种,就是无法写成清晰的文字的,即使写出来都无法囊括,而是一种情绪,一种强烈的综合感觉,就是这种感觉清醒的左右着你文笔的走向。统帅着你的文字。

  有些作品,我们阅读之后,概括它的主题,觉得很难,怎么说都无法概括,就是他写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情绪和感觉。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主题。譬如《红楼梦》,各种说法都有。然而,如果今天让曹雪芹来讲,你的主题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未必能讲清楚,或讲得没有专家好,但他一定有种强烈的情绪、感觉,在胸臆间回旋,他是钟鸣鼎食之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最后落得吃粥都困难,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怎么不感慨万千?所以说,这种情结,这种感觉就是主旨。

  我查了一下,《红楼梦》八十回是731017个字,一百二十回是 96万字。它确立了大败落的主题,就能统帅千军万马,70多万字、近百万字就是百万士兵,有的冲锋,有的做后勤,有的直接,有的迂回,都为了去完成特定的表现任务。

  有时候主题在那里,但作者不明说,却绕开它,绕着去说,变着法子说,用生动的事例和复杂人物来显示主题,决不明说主题。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本来想写一个淫荡的女人,带有批判性的。后来写作过程中,在了解社会和思考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理解安娜了,寄予了巨大的同情。立意改变了,所写的也出现了巨大的移动。

  我的《雪地上的故事》,就是一个立意:劳改犯也是和我一样的人。周作人对陀氏的作品说,这些人都是我的兄弟。我的想法是,你解剖了自己,就是解剖了人类。这篇短文,我选了几件事,重彩浓墨写了一个孤寡老男人和一个上海知青之间的交往,尾声时两个人的偶遇惊心动魄,我每次重新看此文,眼睛都是湿的。

  说到底,你的每一篇文章,就要告诉读者,你对人生对世界有什么具体的有意思的看法。

  关于立意,可注意三点:

  A,立意应是独特的,新颖的,那么,天下文章一大包,怎么知道这是新鲜的,不和别人撞车呢?这里有一个关键,只要是你从生活中发现的,是天天在撞击你心灵的,不写出来吃不好,睡不着,寝食不安,欲罢不能,而且是用你特定方式写的,那一定是新鲜的独创的。

  我们知道,生活中完全一样的细节几乎是没有的,总是各各不同,就像DNA一样,世界上几十亿人都不相同,指纹也是,每个人都不同。所以,只要你从生活中直接汲取的,都不要怕,那怕大的地方接近,但丰富的感受、如毛细血管似的细部一定不一样的。

  我一个叫章红的朋友,她的母亲杨本芬在80岁成为作家,还是个了不起的作家。杨的第一本长篇小说《秋园》,是写她的母亲,非常独特,从个人的命运展现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是女版的《活着》,卖了20多万册。第二本《浮木》写她自己,也很受欢迎。小说上了各种排行榜,报纸到处采访她。杨本芬的写作起源很有意思,她来女儿家带第三代,忙碌之余,就在厨房的小桌子上写就她的两本长篇小说。她以前是一个中学老师,从来没有写过作品。从章红的介绍中,我发现重要一点,杨老太爱读书,读世界名著,读好的文学书,长期以来,读书如饥似渴。她的女儿说,在她很小的时候,印象中,只要妈妈听说谁家有书,无论如何也要借来看。

  所以,读书,推荐书非常重要,要养成这样的风气。当时我们钟山的文学圈,苏童、周梅森、黄蓓佳、叶兆言、范小天、傅晓红、王干等等,我们中间互相推荐好书。只有不断推荐书,才能不断进步。不推荐,不读书就会原地踏步。

  好的作家有两条,一要有足够的才华,二是看别人好的作品。

  水仙的文章,很不错,都有独立的故事,挺精彩,很能写。判定自己能不能进行写作,有一个标准,就是你写文章费不费力。像打开水笼头,那就证明你能写,是这个料。如果绞尽脑汁,搜遍枯肠,才挤一点出来,就有些困难了。但是不是就此尽情打开水笼头呢?倒也不是,还是要有立意,要剪枝。像鲁迅说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可以看看契诃夫的作品,写得真好。《变色龙》《一个小公务员之死》,都是言简意赅。

  但每个故事究竟想写明什么,似乎水仙并没有想得很清楚,如果作为日记,已经不错了,但作为独立的文学作品,你就必须想一想立意是什么?无论什么文章都应有一个立意,而且,主要的立意就是一个。如果我确定了立意你就知道该着重写什么,该省略什么了。

  山石的月记也挺好,视野开阔,条理清晰。我也写过类似的文章。但有一个问题,作者要有态度,她最近几篇好多,有一定的态度了。可能有人认为,记者写的都是客观中立,不带个人偏见的。其实,记者的文章挖掘事件,提供独家报道,这些报道中已经蕴含记者的观点和见解了。而我们现在只是事后记述,不提供新材料,再没有个人态度,意思就不大。这类文章不光是说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也是反映一个普通人对世界大事的态度。有趣的就是这种态度。

  B,不要一下想到,就落笔写,要多想想,在心中多酝酿,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或者这段经历想说明什么?转过几个弯,所谓深刻,就是层次丰富,你一下想到的,往往别人都会想到,你再往下想,别人就未必想到。你至少要触击第二层次。努力做到别人“心中有,而口中无。”那就成功了。主题要有隐蔽性,不要太露,太直,让人多想想。要相信读者的智商。

  C,主题要有破坏性。鲁迅的小说,杂文大都有破坏性。针对三纲五常,对奴才文化,有深刻的破坏。他说,中国历史就两个阶段,一是做稳了奴隶的日子,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日子。这思想太厉害了。鲁迅讲,救救孩子。又讲,夜里翻中国古书,满页都写着吃人。这还了得!就是在今天,有些人,你借他十个胆子,他都不敢说。所以鲁迅的作品传到今天,一点不过时。

我的杂文《五类分子的子女》《知青返城后》《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都有强烈的破坏性,也就是有批判的针对性。中国五类分子的子女命运,是一个多么深广的话题,含着多少血泪。前两篇在网上各有二百多万的阅读,各有五千条以上的留言。无数人留言说,我们说的都是泣血的声音。这么多年,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了!

曾有人问过我,数字是不是有虚?我认为没有。我那两篇文章做了好几个文本,现在所有的文本都被删了。我们非常恨微信随意删文,但有一点还不错,数据统计真实。一个手机看一百遍,也是一个阅读。而国内不少网站不这样,常弄虚作假。

  • 剪材。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契诃夫的小说和鲁迅的小说杂文为什么特别短。我的回答是被他们剪短了。

  必须剪材。墙壁不打洞何以成窗,成门?布匹不剪开怎么做衣服?

  我的小说《唱歌》,在山东文学发表,并小说选刊等多家选载。它表现反腐这个主题,用什么材料呢?有一个朋友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心里一下子亮了,就用唱歌这个作主干。其他的只作简略的背景介绍,主要笔墨全用在对歌上。腐败的银行行长早晨起床,就对着窗外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小说主角心里来气,就大唱苦菜花。两边曲里拐弯,挖空心思,用各种形式对歌,主题就完成了。至于那个银行行长怎么包养女孩子,朋友对我讲了许多,我都不用,寥寥几笔足够了。只要把对歌写好,什么都解决了。

  《小月迢迢》,是人民文学的得奖作品,写一个艺术家,他是诗人,曾受到热烈的追捧,但现在创造力下降了,怎么办?这是经常会发生的事。生活中很多人是硬撑,撑个空壳子,靠虚名活下去。而这个主人公却不这样,他选择的是放下身段,回归平淡的生活。我着重写他和年幼儿子的不容易的生活,写他主动放弃投稿和文学所的聘请。不需要的材料都剪掉,这样创造出的氛围就十分浓郁。

  这两个例子都是小说,但即使是非虚构的文学作品,也要剪材。讲邬峭峰的文章《白色扶朗》,把一般的描写都省略了,校长的模样、说话,都没有了。他在人家不写的地方多写,在人家写的地方干脆不写。只写和校长交往时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容易走入读者的内心。文章的高明不仅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不写什么。只有去掉多余的,去掉杂枝芜叶,才能把红花衬托得更鲜明。

  我看了笔会好些人的文章,都挺好,条理清晰,却有点平均用力,应砍掉多余的,省下笔墨,集中写主要的,充分描写,深入发掘,写出饱满的细节,可能会更好些。

  现在大家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不太剪材。必须想清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表现你的立意。必须选最能反映主题的材料,不需要的坚决剔除,需要的须精心写好。

  写文章的高明不仅在于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不写什么,去掉了什么。剪裁使你与众不同。

  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应能做到收放自如,打个比方,给你一个素材,让你写十万字,你能写得波澜壮阔,请你写一千字,你照样写得言简意赅,尺水兴波澜。

  我经常重写自己的作品,这是提高自己最好的方法。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提高的,而你的写作技巧也在不断提高。重写一次就深许多,往往面貌全新。

三、结构

  怎么写好,涉及一个重大的环节,就是结构。

  如果一个作者写作时,能够自觉考虑结构了,那我认为他的写作已经进入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时间顺序是最常见的,如果打破呢?先1,再写4,再2,再写5,然后3。感觉就不一样了。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的时空颠倒处理得非常好。如果你平铺直叙,效果就会大减。

  不要守旧,我们讲的新式结构,就是不按自然时间走,而是按感觉时间走。

比方我们两个人聊天,一会谈到我小时候的事,一会跳到儿子出生情景,马上又跳回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会跳到我孙女出生的场景,可以吗?当然可以,会不会混淆,自然不会。如果以这顺序来写文学作品,就创造了感觉时间,可以称为意识流。应该注意的是,每次跳跃都要有标识性语句,便于读者分清,不至于混淆。

  文华的《愿长发飘飘》就做得挺好,有才华。时空打乱,多头穿插,显示了作者的才华,也有别样的感觉。现在事情不复杂,如果头绪多,最好在每大段前加上一些辨别时空的句子。《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开头非常棒,浓缩的内容,特定的气氛,为小说奠定了基调。同时另有一个作用,标明了时间,不至于混淆。

  我的中篇小说《饥饿与饕餮》,发在小说界,被小说月报选的,讲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在北大荒农场年纪轻轻就死了,死于性饥饿时代。一个暴富后在声色犬马中被人绑架,死于性饕餮。一个先死的渴望性,却从来没有尝过禁果,另一个性泛滥,却走向死亡。所有的结构都定在弟弟被绑架的那一刻,从这一点发散出去,从而组织材料,起到凸现的效果。时代的对照、反思都在里面了。

  现代派怎么产生的?就是现实主义到高峰了,无法超越,穷途末路了,要走新路,才产生现代派。如果你学过现代派,思路变过了,再返回写实主义也和原来不一样了。

  当然,现在我们还可以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就按时间顺序写,这都可以,我不少小说还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比如《书痴》等,但你学过现代派就不一样了,你的叙述中都会透出贯穿的时空感来。

四、语言和叙述

  语言特别重要。语言决定了文学的质地和品味。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语言来表达。例如盖房子中的砖瓦。是最重要,最基本的。

  我这里讲的是艺术性的散文,要杜绝假话、空话、套话、大话,除了给人模糊不清,不知所云,看了像没看一样。我在农场宣传科时写稿,开头总是,“在批林批孔的推动下…………在农场党委和各分场党总支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然后才能开始,你要不这么写,他就认为你不会写文章。这些套话年年如此,天天如此,我只要换个别词,比方说,改成“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推动下”,就是另一篇文章了。

  我读文章,读到某处,心里怦然一动。我就会在这里作记号。过一会,就会返过去,再读,研究为什么使我如醍醐灌顶一般,它写了什么,前面怎么铺垫的,这里怎么叠加的,一笔一笔怎么过来的?研究清楚了,也就提高了。

  重点写好细节,细节极为重要。就像画一幅画,每朵花都画好,是没有意义的,只要画好一两朵,别的虚掉就行了。

  细节不要一次写完,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读者不断有暗示。引成草蛇灰线。

  叙述中经常要荡开一笔,防止语言板结。不要陷于泥潭之中,拘泥在一个点上,只写一时一地所见的,而要从泥中拔出腿来,要行走,要海阔天空,要有广阔的视野,甚至可说,天马行空。

  比较长的文章,不要只从一个角度写,要不时变化角度。不仅从我的角度,还要变换旁观者、感受者的角度。

  语言的特点,不要找现成的大路货的词语,有些人就喜欢用报纸上常用的语言,以为这些话权威,殊不知用多了,早就没有新鲜感,模糊一片,不知所云。所以,我们要有独特的表述。

  我挺喜欢多纯华的文章,她写得很唯美,是另一个品种。清新,独特,富有生活的质感。一切景语皆情语,她写的是植物和小动物,写和它们的交往,其实都是写自己的内心。没有人的审美,这个世界是无所谓美丑的。她不是直接写人的内心,而是写大自然,写动物,通过这个来感知人心。这方法好。

  但你不要都通过写景来写内心,再怎样的景都没有人心曲折、复杂。所以还要写人的活动,写人的内心。人和景,人和植物,人和动物,交叉写,可能更好。可以看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契诃夫的《草原》。

  多纯华的第二篇《秋日》比第一篇更好,人物形象更饱满,内心更丰富。

  我们要注意,叙述时不要在一个形态中滞留太长,你一路写下去,就要警惕。不要忽略写作密度的变化。低密度的叙述,和高密度的描写,要搭配使用。尤其是现代人读作品要求高。古人生活节奏慢,没有这么苛求。

  不要老用太高级别的词语,要学会用平易的生活化的词语。如果连续用几个形容词,不要都用同一质地的,先用实际一点,渐次提升,再空蒙些。

  语言要似通非通,看起来不通,恰刚好通过,是最佳最有影响力的。注意五四那些文学名家的用语,都是充满个性的。有人觉得流畅好,有人觉得不要太流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好,各家之见。大家都可以试一试。到底什么好,找更适合自己的。

  这里摘邬峭峰的《茅总的宴请》,语言有特点:

  鸦雀无声,第二浪鸦雀无声。一个比你想象中更深厚的声音,终于不疾不徐从容而来。诵读中,所有的发狠,如遒劲的鼓点擂在你的心门;所有的弱读,似在吹动一根羽毛,而羽毛又总是欲飞还跌。最神奇的是茅总的停顿,不长不短,次次卡准在听客屏住呼吸就在快缺氧的死活之间。最后,茅总的手像刀一样切出去,并坚定地停在那里。

  高明的语言,是能读出语言之外的东西。

  重要的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

  写作进入高一个层次,那就是能找到自己,自觉找到自己。可以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气质,什么样的性格,适合写什么样的文章,适合用什么样的文笔,这就是比较自觉的状态。到这个程度就可以找适合自己的作家,精心读他们的作品,做到有的放矢。就好像写毛笔字,你临王羲之,还是学颜真卿,或者苏东坡,或者米芾、王铎,或者篆、隶、碑,都有方向。我们要找好对象,为的是尽情表达自己,释放自己。

  最后,我们可以回答,丰富、复杂的生活不等于文学,写作是需要学习的,这是确凿无疑的。只有经过作者思考、打碎生活,重新提炼,再度表达,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虚构和非虚构都一样,不同的是,一个真有其事,但细部和心理活动还是要作者补充的。另一个是根据生活,作者纯粹想出来的事。

  今天我讲的,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花粉不等于蜜。

作家沈乔生倾囊相授半世纪的写作秘诀

【加华笔会文宣部段莉洁报道】2022年12月10日,由加拿大大华笔会、美国西北华文笔会、休斯顿华文作家协会三家联合主办的沈乔生“写文章的几个环节——半个世纪的写作心得”讲座在zoom云端热烈地进行。100位来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的三大笔会会员及其他师友们出席了这一文学盛会。

31d20369bd614e9324aee282369c33d.png
(资深媒体人、主持人 李爱英)

主持人李爱英经验丰富,灵活机动,对点评嘉宾和很多观众也比较熟悉,所以极富亲和力,使得会场气氛温馨活跃。

李爱英首先介绍了沈乔生:沈先生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国家一级作家。曾任《钟山》杂志编辑部主任。发表长篇小说《狗在1996年咬谁》《白楼梦》《黑猫腹语》等6部;中短篇小说《月亮圆了》《小月迢迢》等百余篇;散文、杂文数百篇;电视连续剧《就赌这一次》《股市枭雄》等。作品曾获上海“小说界”优秀作品奖,“人民文学”小说奖,“紫金山文学”长篇小说奖,全国畅销书奖等十余种奖。2016年12月,开办公众号《虚构与未来》,在公众号发表《我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五类分子的子女》《知青返城后》等杂文三百余篇,阅读量累计一千多万。被誉为“中国文坛中具有国际视野和超乎时代力量的作家(评论家语)”。

8f8bac296006ca2300b6f1eac3f49e8.png
(作家、主讲人 沈乔生)

沈先生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他主动和观众互动,把半个世纪的写作心得毫无保留地娓娓道来:写作是一个难讲的课题。文学青年最想提高的往往就是文学技巧。比如西方描写美女比较直接:水蛇腰、魔鬼身材、像午夜一样的黑眼睛,但中国从旁人的反应来显示:比如形容罗敷的美丽:“……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陀斯妥耶夫描写内心活动丰富复杂,而《三国演义》只用行动来表示内心。鲁迅在《作文秘诀》最后一段讲: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沈先生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写作心得:

一、立意:即文章主题。《红楼梦》如果没有大家族崩溃的主题: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只描写男女情事,就不是现在的有深度和广度的红楼梦。只有确立主题,才能统帅千军万马。我的《雪地上的故事》,就是一个立意:劳改犯也是和我一样的人。

1.立意应是独特和新颖的。只要是你从生活中发现的,是在撞击你心灵的,让你欲罢不能的,加之用你特定的方式写,一定是新鲜的独创的。他提到了文友水仙的作品:读起来非常流畅,就像打开水龙头一样,且感情充沛、故事丰满。

2.不要想到就写,要多想想,反复酝酿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如果做到别人“心中有,而口中无”就成功了。

3.主题要有破坏性。鲁迅的小说、杂文针对封建的三纲五常和奴才,大都有破坏性。我的杂文《五类分子的子女》《一个知青的声音》《知青返城后》都有强烈的破坏性,也就是有批判的针对性:混乱庸俗的思想、知青返城后的厄运等。

二、剪材:非常重要,正如裁剪衣服。必须想清楚用什么样的材料,才能表现你的立意。只有去掉杂枝乱叶,才能把红花衬托得更鲜明。不需要的坚决剔除,需要的要精心写好。邬峭峰的文章《白色扶朗》的高明处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不写什么。现在大家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不剪材。

三、结构:写好一部作品,涉及一个重大的环节,就是结构。时间顺序是最常见的,但要打破。先写1,再4,再2,然后3,感觉就不一样了。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如果平铺直叙,效果不佳。《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就涉及了一个时空。

四、语言和叙述: 语言决定了文学的质地和品味,是盖楼的砖和瓦,少用大众化、无新意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把让人“怦然心动,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语言提炼出来。不要找现成的词语,不要用太高级别的词语,用平易的生活化的词语。要写好细节,但不要一次把细节写完,写的过程要对读者不断暗示。经常要荡开一笔,防止语言板结。文章的密度要经常起变化,长的文章要不时变化角度,变换旁观者的角度。写景就是为了写情,写景时把人的感情写进去,写得多一点。

ced4c5851dc9aefb920d4e059e26f65.png
(加华笔会顾问、休斯顿华文作家协会名誉会长 陈瑞琳)

陈瑞琳的点评极富鼓励性:今天来听沈老师的演讲特别高兴,因为他是我非常尊敬的老朋友。他对国内的文坛如数家珍,对海外的文学也深有体会。他旅居休斯敦期间,我们曾经写过一个对话:《从海内到海外》,发表后引起很大关注。这次他为三家文学社团开讲,内容相当丰富。听沈老师的演讲,受益匪浅。他讲的题目看似寻常,但每一个点都是文学写作的真谛。比方说“立意”,很多人以为就是主题的表达,其实“立意”的内涵非常丰富。在这儿我要特别举一下美东女作家李喜丽的小品《搭错车》,一段简单的搭地铁,却写出了移民人生的酸甜苦辣。沈老师特别强调了写作的技巧训练,这个非常重要。多年来,美东、美西、美南的华文写作都是文风鼎盛。最后想说文学的意义就是精神的探索和创造,海内海外有不同的风貌,在北美大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作家队伍,也在创造彼此不同的文学版图。

f882a2f9afec2f0c618aad4fe4f542a.jpg
(美国西北华文笔会会长 融融)

融融满面春风地说:沈老师是我们西北华文笔会顾问——名副其实的顾问。我见过沈老师一面,他文质彬彬,和蔼可亲。这次讲座,我们笔会能成为主办单位之一,也是沈老师的厚爱。《小月迢迢》,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跟着作者的笔尖走,伴之以自己的经历和思绪,好像走在同一条心路上。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这篇小说发表于1993年,正巧也是贾平凹发表《废都》的那一年。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让我想起德国的一部得奖电影《The life of others(另一类人的生活)》。这部电影里那个监视一对知识分子的警察,最后救了这对夫妻的命,把他们藏起来的打字机取走了。但人们想找到这个警察,才知道故事是虚构的。我当时就想,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虚构,让良心成为故事的主角。我在沈老师的《小月迢迢》中看到了这样的良心。所以,我称沈老师为华文文学江湖中的清流派。

0c66aed6538c6355cd891ed2cac9d7f.png
(加华笔会会长 冯玉)

冯玉的点评极具概括性:感谢沈乔生老师精心准备的精彩讲座,沈老师把自己半个世纪写作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受益匪浅。经常在微信群里拜读沈乔生老师的作品,对其写作经历有一些了解。非常钦佩沈老师对文学执着的追求,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沈老师的作品内容涉猎广泛,通过对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书写,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的作品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了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沈老师特别提倡个性化的写作,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有独具个性的灵魂。他也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认为心理描写可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与作者的内心有着密切而有趣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浓烈的艺术感染力。

51819fd34c7b5bddcf7f4b50729b688.jpg
(加华笔会创会会长 林楠)

林楠热忱地为沈先生的讲座写了一段话:沈乔生是位实至名归的大作家。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读过他的作品,你会有一种突出的感觉:这是位有历史担当精神并勇于阐述历史真相的人。作家是在书写由人物及其命运构成的一幅幅历史画卷。他讲了许多事,以及这些事与事的关联——社会的、文化的,以及情感逻辑的。沈乔生的作品因此而更具思想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有人说中国不可能出大作家。读了沈乔生的作品,我们有理由增加自己的信心和期待。  

37cf56bc221c8dcaff1777efc49fdf8.png
(加华笔会副会长 杨柳)

李爱英介绍杨柳为获奖专业户,杨柳真诚地分享了沈先生如何鼓励和帮助她写作的过程:四年前认识沈老师,他温文而雅,但在演讲中却锋芒毕露,语出惊人,爆发出深刻的思想火花。他说:“表达思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写作。”6年前,沈老师开创了公众号《虚构与未来》,他的杂文把理性的论述和细腻的类似小说的描写组合在一起。受到沈老师的鼓励和影响,3年前我开始在他的公众号发表了近20篇文章,有几篇还被《新华日报》转载。他在文章的立意、剪材、结构和语言方面,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里我摘录几点:你的文章在各方面基本都过关,但比较平稳老实,是一般人的思维。小说要有震撼力,一定要有非常规的思维,要有独特的角度和内涵。写虚构作品,重要的是把整个故事构思好。同时,非虚构也不要放掉。你英语好,可以多读原版名著,多写点,你正处于写作的黄金年龄。

5cd1c49f646a0005447c2edd1d60f46.png
(西北华文笔会作家 万莹华)

万莹华和沈乔生是同门师生,她为沈先生坚持50年的创作而骄傲,为他把50年的创作经验倾囊而出而感叹他的胸怀;沈先生对时代、对社会的责任心值得学习,而且他反应快,思想快,动作快,是学习的榜样;学习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生活有心、对生活进行解剖的人才独具慧眼。

e776facf0baad274d4419c8f247798e.png
(休斯顿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任国平)

任国平诚恳地说他本来是个挑剔的人,但读到沈先生的小说《图们江一边》没有几章时就开始佩服了,因为出现了矛盾,每章节都有小矛盾,到了第四章大矛盾就出来了。每几个章节就有矛盾,然后解决矛盾。精心策划过的结构,肯定先感动了自己,再感动读者,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吸引人进去。此次讲座肯定会提高很多华人文友的写作水平,促使多出精品。

点评嘉宾们都对沈先生表示了敬佩和谢意。沈先生热诚地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讲座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将近3小时,观众热情不减,纷纷留言:“沈老师的讲座干货满满,令人收获颇丰,“逢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言不虚。受教了!”(尔雅),“立意亲身历,结构可虚构。文章千古事,未来天地酬。”(Honor 8x),“沈思涵博大/笔墨泛晶莹/历尽风雨雪/乔松险地生”(张士方),“沈老师外表儒雅绅士,内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最近的散文,关心国内教育,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怀,非常佩服!”(Jin,Ling),“聆听江南才子的讲座犹感特别亲切!衷心感谢沈老师用半个世纪的心得,谈关于写作的四个核心问题,让人在黑暗中顿有豁然开朗之感!”(谢博生)

出席本次讲座的还有著名散文家、加华笔会顾问刘荒田、西北华文笔会副会长邓丽、接任新会长邓丽冰、笔会顾问杨秋生,会员吴友明、祝培勤、文华、肖文、雅兰、巫恩霓,休斯顿华文作家协会竹心,加华笔会副会长刘明孚、梁娜、韩长福及笔会理事林丽萍、周保柱和段莉洁,会员谢博生、张士方、方笑、孔少凯、尔雅、习军、半张、王秀玉、马玉杰,文友任京生、杨兰、王惠莲、陈均怡等。

“真是像留言框里所说,沈老师的讲座内容干货满满,他是作家和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感谢每位参与者,感谢三个协会的会长,祝大家节日快乐!在新的一年里享受更丰富的精神大餐!”本次讲座在主持人李爱英热情洋溢的祝福声中圆满结束!相信沈先生所说的“文学的魅力无穷尽,要从写作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思想”会萦绕在每个人的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