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华笔会文学讲座《如何把小说变成电影》圆满举办

【加华笔会文宣部段莉洁报道】2023年8月30日晚,加拿大大华笔会第十四期文学讲座《如何把小说变成电影》在Zoom会议室成功举办,主讲人是著名影视导演黄净伟先生。著名散文家、加华笔会顾问刘荒田、加华笔会创会会长林楠、会长冯玉,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彭燕彬、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前会长北奥,董守良、史德亮等北美作家,以及加华笔会副会长韩长福、梁娜、杨柳,笔会理事竹笛、林丽萍、周保柱、半张和段莉洁,笔会成员习军、文质彬彬、郭小娟、彦如等近40位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师友们出席了这一云端盛会。本次讲座由加华笔会副会长韩长福主持。

主持人韩长福幽默风趣、灵活机动,会场气氛异常热烈温馨。

笔会会长冯玉做了热情简洁的欢迎致辞: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嘉宾黄净伟老师。黄净伟老师是中国一级导演,沈阳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三十多年来导演、编剧和摄像的作品有四百余部,多次荣获国家大奖。黄导20年前编导的电影《倔人吕尚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都宣传过他的艺术成就。写作者尤其是写小说的人,都梦想把自己钟爱的文字变成影视作品,但如何实现这个梦想呢?我想,一方面是要努力写出反映生活,饱含对生命、人性和社会、民族、历史的深刻思考,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好作品;另一方面,还要遇到一位有经验的、寻找好作品的导演。今天我们就请来这样一位导演,他将给我们讲解“如何把小说变成电影”的奥妙。

黄净伟导演谦逊平和,平易近人。他从以下15个方面做了分享:

1、一部电影剧本究竟能卖多少钱?要看具体情况、知名度及(作品)成功率,还要看题材创作的难度和时间档期。电影编剧最低50万/个到600万/个;电视剧编剧从10-15万/集到最高的50-65万/集。

2、为什么优秀电影编剧和导演往往是同一个人?去年三大电影节(柏林、戛纳、威尼斯)最受青睐的十部电影中,有八部导演和编剧是同一人,比如《阿尔卡拉斯》的导演和编剧都是卡拉·西蒙。因为导演的基本功是编剧,导演还是最熟悉电影剧本的人,编剧也要懂一些导演常识。

3、电影的三个功能:艺术(法国电影》、娱乐(美国电影)和文以载道(中国电影、苏联电影),三个功能都具有的电影最好看。

4、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电影市场为什么越来越红火?电视剧往往拖沓,故事推进缓慢,为此人们对电影的认识排在了电视剧的前面,好剧本依然被电影霸占。

5、小说的市场为什么会缩水?小说选择读者,观众选择电影,观众在电影的影响和选择下(文化宽容度)越来越大。有文化,没文化都可以看电影,在电影里寻到乐趣,于是小说的读者群就相应缩小了。如果能把小说变成电影,读者群就增多了。

6、从小说到电视剧和电影有什么变化?小说是平面艺术,靠语言支撑就能使读者感动。小说写法千变万变,制作成本低,只靠作家和他的一支笔。不同阅历的人读小说会有不同的感受,也就是说小说很难触摸某些人的思想。电影电视剧是新兴的艺术,是立体、视听艺术,它们会直接触碰观众的神经,观众靠视听感染力,直接感受到美丑。

7、电影与电视剧的区别。经科学实践电影要在90分钟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虽然五花八门,但是一定要正义战胜邪恶。普世价值在电影叙事中是定音鼓,不可挑战。但是导演要想尽办法讲述一个能颠覆观众心里认知已成定式道理并让人心悦诚服的故事很难,比如李安的《色戒》《少年派》《断背山》。电视剧全靠讲故事,离生活越近越好,可以写一个有艺术价值的人物的成长,让观众跟着人物成长,像阿信、大长今,都是一个时代的楷模。

最近红香的小说《开在迪拜的紫藤花》由著名制片人任中伦组织作家、导演正在改编成电视剧。这部小说一根筋,作者写自己成长的过程,讲的是家长里短。就是女主人公埋头苦干和战胜困难的过程,而故事的新意在于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上发家致富,成长壮大和大有作为。这样小说就更具有了时代的典型意义,对中国亿万改革者都具有参考价值。

8、从小说《五爱街》到电视剧《五爱街》。这部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剧本却源于一部过了时的低质量小说。由低级小说到能拍摄的电视剧本要做天翻地覆的改造。首先要确定故事的内核,然后要让人物抬着这个故事内核向前走。当然人物要五彩纷呈,好人、坏人、中间人等层次的剧中人物都会遵照逻辑关系自己向前走。

9、从地摊上看到的小说《古墓太阳》到电视精品《驿站》的操作过程。这部小说的立意绝佳,写一个女大当嫁的故事。这是一个社会话题,有相当大的观众群。大龄女在参观古墓时爱上了一个好高骛远的作家。然而在一次汽车肇事过程中,开车的作家为了躲避法律责任,让爱大龄女的司机去承担责任。于是我们就把剧本改编成导演和编剧在议论中完成故事的故事,采取“间离”的办法把故事讲得津津有味。这部剧由唐国强主演,最后获得了特别大奖。

10、电视连续剧《三八大案》从剧本到最后完成的电视剧。该剧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拍摄前已经家喻户晓。讲一个人家熟悉的故事,要找观众的兴奋点,故事才具有生命的张力。《三八大案》剧播出时万人空巷,观众三十年不忘导演。我与死囚的谈话,如今已成了刑事侦查学院的教案。

11、著名作家叶辛和他的中篇小说《悠悠落叶坪》。这个剧本原来是部中篇小说,叶辛把他另两部毫不相干的中篇小说用剪刀一剪,然后刷上浆糊就成了一部12集的电视连续剧剧本。三个小说有三个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故事。只能保留一个内核,即记录留守女士的故事。

12、谈歌的小说《大厂》和25集电视连续剧《选择》。谈歌的小说《大厂》写得楚楚动人,是一篇好小说,但只是三万字的中篇小说,离三十万字的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差距太远。《选择》保留了《大厂》里的主题,只能是《大厂》的延长线。小说写的是大厂在改革中的困难,电视剧表现的是在改革中工厂领导和工人在苦难中相互自救的故事。既保持了原来小说的故事和主题,又原汁、原味儿地展现了《大厂》的点点滴滴。

13、小说《白鹿原》和电影《白鹿原》。读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再看编剧导演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味同嚼蜡。小说的主题是革命不如改良,革命党人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不择手段地杀戮。杀戮的本质不但消灭生命,而且消灭文化。小说写的是毁灭,人性、人格、家甚至国家的毁灭。电影的主题是黑娃和小娥的爱情故事,爱情在革命的洗礼下,人鬼颠倒。改编名著最好原汁原味,特别是他的思想性不能也不可改变,否则就会与原著的思想南辕北辙。不要让电影忘却小说。

14、微型小说与微型电影。黄导演以冯玉会长的一篇微型小说《等》为例,讲微小说如何改为微型电影。黄导只改了几个字加了一些字幕,就把这篇微小说变成微电影的导演工作台本。

主持人韩长福还用洪亮的男中音深情地朗读了《等》里的一段,惹人泪目。

黄导演又说,其实一部好小说往往是随着线性思维写人在矛盾中的反应。老夫老妻的矛盾是离别,过去的离别因为“有我呢”。而这一次,却是永别。其实小说《等》感人的地方就在“永别”,这次永别前面有无数个“有我呢”才使生活缠绵和继续,而这一次“有我呢”也成了一次失言。

15、不是建议的建议: 有些作者写电视剧,只学了点皮毛,学会了写夜、日、阴晴、场景,但这些都不是他们要学习的,因为这是导演工作台本上的标记。所以说电影电视剧剧本不要求文字漂亮,但要准确,电影性要强。时时刻刻都要记住在你创作的剧本中要让导演、演员、摄影、道具做什么,美术如何搭置你的故事空间。我们的编剧一般要懂表演、美术,更要懂摄影。你必须先有故事,故事无论多复杂都是一条线,通过逻辑用合理的空间去叙述你的故事。故事讲完了,主题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漂亮不漂亮,那是导演的事情;深刻不深刻,那才是编剧的责任。

黄导演的分享绘声绘色,真诚而详细,他以把微小说《等》改编成微电影为例,鼓励文友们做大胆尝试写微小说,争取改编成微电影,他还主动提供帮助。

互动环节开始后,听众反响热烈。笔会顾问刘荒田老师点评说,听了黄导演的讲座很受启发,无论写小说还是散文,都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而我们这代人儿时价值观的形成30%都来源于电影。

听众们也踊跃发言。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北奥感慨地说,黄导分享的亲身经历很生动精彩,他学习了很多,还做了笔记。作家董守良就书的版权问题和电影拍摄的程序问题询问了黄导。长篇小说《芥子梦》的作者史德亮分析了ChatGPT写小说的缺陷,并说微电影是个非常好的着重点。笔会理事段莉洁问黄导:如果写了多年小说,最终想出一个剧本,那么写作时是朝着剧本方向写,还是按写小说的思路写?黄导回答说还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写,因为最终可以改编。笔会副会长杨柳谈到她的小说《罗素太太的遗嘱》在公众号上发表后,被温哥华话剧团看中,他们主动改编成剧本。对话基本上引用了她的原文,在背景布置、人物表演上进行了再创造,上演后深受好评。由此说明小说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并不难,写作者不要给自己设限,要突破自己。

计划两个小时的讲座,由于讲座内容精彩丰富,不觉竟延长到三个小时,大家提问热烈,发言踊跃,由于时间关系,有的文友没来得及提问。大家直言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期待黄导演未来做更多精彩的讲座。冯玉会长最后鼓励大家大胆尝试小说写作,多写多练,多出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