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质量 以微量精品名垂历史的两位小说家——跟随瑞琳品味根据鲁迅、白先勇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

147e854ee15b5a9a81a854ff9fd20a7.jpg

【加华笔会文宣部孙玲报道】由欧美影视协会和加华笔会联合主办的大师班第二期云课堂于9月25日晚圆满结束。来自全球华文创作者和文友参与了这次云端会议。Zoom参会人数高达上限,很遗憾,有许多文友没有机会能走进这期云课堂,跟随瑞琳女士一起品味根据鲁迅、白先勇两位名垂历史的小说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幸与会的文友们,在听完陈瑞琳女士倾情讲评后都颇有感触,表示受益匪浅。

欧美影视协会为这次讲座做了精心的准备,通过陈瑞琳女士的PPT ,文友们可以在线观赏根据文学大师鲁迅和台湾文学代表人物白先勇的小说改编的电影的经典片段。从鲁迅到白先勇,一刚一柔,如切如琢。鲁迅刚硬,白先勇阴柔,但两人因为有相同的中西文化的教育背景,从而使得他们拥有共同“韧”性精神人格、非凡的骨气和才气。鲁迅从国民性格塑造小说人物;白先勇从对另类群体关注上塑造小说人物。但,无论鲁迅和白先勇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如何,他们在情感的力度、对人性认知的丰满度上都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悲天悯人!

重温鲁迅作品,回望历史,再看今朝,正如陈瑞琳老师所言: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面怀疑,对于民族存亡的深刻忧惧,对于下层民众“集体无意识”的痛切批判,还有他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而来的绝望反抗。 

一百年前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剖析,今日仍震耳发聩。个体的智障来自家族基因;集体的智障则来自文化的基因。由此,不得不直面的事实,包含着悲悯和绝望! 

品读白先勇的作品,不得不从他的童年谈起,关于白先勇先生的童年和童年对一个文学创作者的影响,陈瑞琳女士做了精辟的讲解,她说:   

白先勇的童年显然很不寻常,他虽然生在将军之府,但其实很少得到父爱,在封闭的孤寂中长大。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世界的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父亲白崇禧将军长年在沙场作战。另一个是来自他内部世界的病痛缠绕,七岁的白先勇竟不幸染上了一种需要隔离的肺部传染疾病,病愈后又遭逢一连串的历史巨变,他的整个性格开始内敛。据说他高中读书期间,“跟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未打过招呼”。 

作为协办方加华笔会的报道者,本人与一位非常了解民国历史,熟知的白先勇之父白崇禧将军的好友共同参与了这次文学盛宴。笔者好友的爷爷陈铭枢与白先勇之父白崇禧尊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民国武将。古语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同为将门之后,执着一种儒士和绅士精神的笔者好友,作为读者对白先勇先生给予了高度赞誉,并期待白先勇先生有生之年能写出更多文学作品,以飨海内外干千万万的华文读者。

这期讲座内容丰富,历时近两个小时,最后,陈瑞琳女士集中了文友的提问,回答了两个代表性的问题。有文友问:“欧美影视协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如何参加?”陈瑞琳女士给了详尽的解释并邀请海内外更多的华文爱好者,影视创作人员参加协会,共同携手,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

陈瑞琳女士结束提问环节后,加华笔会会长冯玉女士代表笔会作了致谢感言。随后著名小说家黄宗之,洛杉矶作协资深会员王玲等人也做了精彩发言。 

陈瑞琳女士对众多师友表示了感谢。她特别感谢了主持人崔淼淼为这次演讲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耶鲁大学苏炜老师深情的介绍文,加华笔会冯玉会长的精彩点评,加华笔会副会长韩长福的远程相助,北京大学黄浩宁先生的精辟提问和陕西师大的各位导师和博士生的云端欢聚。 

第二期云课堂在秋分后的第二个傍晚完美收官!           

本文附录: 

陈瑞琳女士删减版讲演稿

欧美影视协会执行主持人崔淼淼开场白

耶鲁大学苏炜教授发言稿

加华笔会会长冯玉女士致谢感言

全文由此编辑而成,谨此鸣谢!

7f2479939396891485a0a3d306bab83.jpg
(欧美影视协会执行主持人 崔淼淼)

影视与文学是双生子,又是共生的二次创作结合体,在华语世界有两位丰碑式的人物,他们的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堪称大师之作,很多都被改编成电影作品,他们就是鲁迅与白先勇。鲁迅关注外在的世界,从外部着眼国民性,他的作品中充满了象征性符号化的形象。白先勇关注内在情感,从情感内化描写小人物的悲剧性与时代性。鲁迅像一位冷静的旁观者,而白先勇像一位悲悯的倾听者。如果说鲁迅像巍峨的高山,那么白先勇则是绵柔的流水,高山流水之间是一幕幕烈烈红尘中的悲喜人生。大家好!欢迎各位嘉宾老师朋友们出席我们欧美影视协会大师班云讲座第二讲。本期主题是:从鲁迅到白先勇,我们特别有请到我们欧美影视协会会长陈瑞琳老师担任主讲人。

介绍苏炜

9d9753f884c2955eb170874adcbeec5.png

很遗憾的是,今天在哈佛大学正在举办傅高义教授的追思会,傅教授是苏炜老师的恩师,苏炜老师此刻无法分身,特请加华笔会的副会长韩长福先生来代读他关于瑞琳老师的介绍。

加华笔会副会长韩长福读:

这两天,我脑门上总有几个字眼在来回徘徊。我知道我是在寻摸能一言中的,去描述好友陈瑞琳的字眼。先跳出来的,是“温热”。用鲁迅诗“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来形容瑞琳的文字,角色,及其担当,或许是最合适的。瑞琳确是在海外华文文苑的一片遍被天下的“秋肃”荒芜中,以一支有温度的炽热之笔,开始了她长达二三十年的默默耕耘和开拓,而使得她笔端的“春温”,结满今天海外华语文坛的丰硕‘’秋果‘’的。从“秋肃”到“秋果”,瑞琳笔上与足下的“春温” ,确实功不可没。但海外熟悉的朋友或许会说,‘’温热‘’确是瑞琳为人和为文的基本特征,可是,是不是有点太普通了?我自己也这样内心忐忑。于是脑门又跳出一词:“慧根”。从前面的简历看,瑞琳早慧,13岁就发表小说,15岁就考进“文革”后第一拨高考而人才济济的老77级中文系,而随后读研,大学任教,年纪轻轻就在学界文苑独当一面。但我近时更看重的,是瑞琳读文阅世的那双锐慧的眼睛。她不但有文字敏感,文学直觉而会发现海外文林的诸般精华,而且自己的慧根慧眼这些年也一直在成长壮硕,近期她的阐扬海外文思文脉的好几篇文字都让我有顿开茅塞的惊艳之感,见识和表述均别具手眼,真的很为感佩!但是,我随即又对“慧根”此语不满足了,此语也似“才华洋溢”一样,快成陈词滥调啦! 哈,我今天脑门跳出的别致字眼呢,却是这个—-“盛宴”。何谓“盛宴”?

瑞琳有一个热气腾腾的个性和人生,她活得有声有色也知道把握进退分寸,她走到哪里,笔到哪里,好像都能带来一个生龙活虎活色生香的局面。所以我说她具有某种“盛宴品格”。无论张罗盛宴,掌勺盛宴,或是盛宴后的收拾善后,她都能得心应手,顺理成章。虽然我知道她其实是会内心疲累的,甚至也会有濒临崩溃的时刻,但在外人看来,她似乎一直甘之如饴,并以张罗和付出为乐。这就是我作为一位海外以中文母语安身立命的码字人,深深感激于瑞琳这样的“盛宴品格”,感激于她能随时与大家“抱团取暖”——或者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的地方。今天的这个讲座,我依然有“盛宴”期待——这也是瑞琳的特殊能耐:她几乎在每一次文事的参与中,总会做好深入的功课,最后奉献给大家或者呈现给大众的,总是这样诚意满满又干货累累的“盛宴”。很抱歉,自己今天因“脑洞缺失”而缺失了这个讲座,但我相信,大家马上恭逢的,一定会是又一场瑞琳奉送给大家的,文情与识见均“色香味俱全”的“盛宴”。

                           苏 炜  

         于2022年9月22日,耶鲁开学课间匆匆命笔

a81072b2e1a1d4f6891375ccdd578e6.jpg

演讲删节版

从鲁迅到白先勇

—-短篇小说电影改编的成功典范

主讲人:陈瑞琳

好感动苏炜老师倾情写下的这个介绍,在海外漂泊了三十年,正是这股温热让我坚守着心中的圣殿,感觉自己是干洒热血写春秋,苏兄的肯定和赞誉,让我觉得这些年所有的付出和抛舍都是如此值得!有了这段话奠定此生,真正来到人间走一趟值得!

回到我们演讲的主题

今天要讲的这两位是我此生最爱的作家:鲁迅和白先勇!感觉自己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讲台。其实我很害怕讲鲁迅,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研究《鲁迅小说人物的恐惧意识》,感觉他笔下的中国人都活在恐惧当中,写完之后忧郁了很久。今天尽量用轻松的方式来讲,免得大家听完都忧郁了。我也是国内西北五省第一个在大学里讲白先勇的老师。我清楚的记得1979年的《当代》创刊号上,《永远的尹雪艳》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刊登的第一篇台湾小说。当时让我震撼,一定要见到写这篇小说的人。我和白先勇老师已经见过四次。

为什么崇拜这两位作家,这两位都是心里有大爱的作家,都是用文学反抗绝望的伟大作家。好的作家都跟绝望有关,因为看透了这个世界,看透了现实。

鲁迅和白先勇的绝望不一样,鲁迅是对国民性的绝望,是关于“铁屋子”的绝望(这一点我不是很同意,我感觉自己比鲁迅乐观)。白先勇是对人性情感的绝望,在他心里,爱是痛苦,是折磨,是不可得,是毁灭。

这两位伟大的作家,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一个是要一笔一笔地清算旧中国,渴望摧毁旧世界;另一个是在摧毁后的社会动荡中表现新旧人物的悲剧命运。鲁迅的作品要突出他的历史启蒙和社会价值,白先勇要突出的是人性在摧毁后的情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作家都不是多产作家,但他们的短篇小说却光芒四射,他们的每篇小说几乎都具有改编成电影甚至电视剧的丰厚内涵,将中国的汉语白话文学推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与情感的完美高度。虽然彼此的方向不同。

先说鲁迅:

说说鲁迅的小说与电影:

04719b0d621399b7e3e53c5048feead.png

1,整体评价

关于鲁迅,有人爱,有人恨,有人特别反感,但每个人心里知道的鲁迅都不一样。我的研究生导师说,读懂了鲁迅就读懂了中国,我理解的鲁迅想要摧毁的并不是民国,而是几千年专制下的旧中国。我不知道应该感慨还是应该悲哀,鲁迅的作品至今都不能过时,我们甚至还会说到赵家人,甚至说到赵太爷家的狗,还有闰土,祥林嫂。今天要讲的电影包括《阿q正传》《祝福》《药》《伤逝》,这些作品表现的既是个人的命运,也是群体的命运,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寓言,充满了历史的绝望和苍凉。

魯迅因为绝望而相信了进化论,他绝望于自己的同代人,咒这一代死绝了也许会好点,他把自已也算进同代人,所以写坟和野草,让自己同归于尽。

关于人们对鲁迅的看法,我觉得余华的一篇文章特别有代表性:

余华说自己年轻时误读了鲁迅,真正的鲁迅要很多年后才能读懂。

他这样写到:鲁迅是语文课本里永远的戏霸,是各种书店里的镇店之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一百多年来的头号扛把子。靠骂他出名的人排成串,靠研究他吃饭的有2万人之多。这么说吧,只要是中国人,只要有关读书,你就绕不开这位鲁迅,这个身高可能不足1米6的短腿欧巴,虽然一生克制着自己的情欲,但他的确是一个撩妹高手。

时间回到一九四九年,新社会开始了,同时需要对此前的旧社会进行无情的鞭挞,于是鲁迅的那些极具社会批判意义的作品成了被利用的鞭子。

余华说:我们从小就被告知,万恶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其证据就是来自于鲁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其他作品《孔乙己》、《祝福》和《药》等等,无一例外地被解读成了揭露旧社会罪恶的范本。他曾经自己编鲁迅的语录吓唬人。

拨乱反正之后,鲁迅回归于一个作家,同时陷入巨大的争议之中。人们不再推崇他为革命家,开始认为他是思想家,启蒙主义作家。

我觉得,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我个人对鲁迅有这样的评价: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全面怀疑,对于民族存亡的深刻忧惧,对于下层民众“集体无意识”的痛切批判,还有他来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以及由此而来的绝望反抗,

鲁迅的小说作品不多(有点可惜),最主要的是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与《彷徨》,一个小长篇《阿Q正传》,但每一篇都是精品,都能支撑起一部电影,包括像《伤逝》那样的诗性短篇小说。

改编鲁迅的小说,要抓住几个意象:“鲁镇文化”“未庄世界”“人肉筵宴”“奴性”“看客”。“鲁镇文化”和“未庄世界”,正是中国最庞大、最根深蒂固的“奴性”文化的载体。鲁迅笔下的人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人格特征都是渴望“做稳了奴隶”。黑格尔曾指出:“奴隶不知道他的本质,他的无限性、自由,他不知道自己是作为人的一种本质”。

2,电影分析

从1956年至1981年,鲁迅有四部小说共五次被搬上银幕,分别是《祝福》(1956年)、《祥林嫂》(越剧艺术片,1978年)、《伤逝》(1981年)、《阿Q正传》(1981年)、《药》(1981年)。

我们先来说:

1,《阿Q正传》

写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香港在1958年已将《阿Q正传》拍成电影,主演关山 (演员)(关之琳父亲)荣获瑞士罗加诺影展的最佳男主角(银帆奖),令他成为首位在国际影展中获奖的香港演员,时年25岁。

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阿Q正传》由严顺开主演(严顺开原为上海滑稽戏演员,《阿Q正传》是其出演的第一部电影),荣获第二届瑞士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拐杖奖”、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二届葡萄牙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作品的巨大成功来自于最悲剧的故事,却用喜剧呈现。在《阿Q正传》中,鲁迅已经超越了《狂人日记》中的那种悲愤情感,而是将他痛恨的“国民性”灌注在“阿Q”的一系列矛盾可笑的喜剧性行为之中,达到了一种悲怆的喜剧境界。

小说人物:

《阿Q正传》里的贫苦雇农阿Q,几乎是综合了“国民性”的所有劣根,如卑怯、欺软怕硬、精神胜利法、善于投机、夸大狂与自尊癖等。每次遭遇到不幸的事,或者在被欺压时擅于用精神胜利法来使自己获得感情上的平衡,

赵太爷──乡绅,阿Q的“米饭班主”,对阿Q甚为苛刻。

吴妈──赵太爷家女工,阿Q曾对她出言不逊。

小D──亦为底层人物,帮佣为生,曾与阿Q干架。

在电影里,人们无法嘲笑阿Q的某些缺点、毛病,这些毛病人人都有,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带来的胎记。

鲁迅曾说过,阿Q的身上也有革命的意识,阿Q的革命动力隐伏在他的本能和潜意识里。”这样的革命是非常可怕的!

2,《祝福》

195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约请夏衍将《祝福》改编成电影剧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将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也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阵容非常强大:导演桑弧,演员包括白杨(饰演祥林嫂)、魏鹤龄(饰演贺老六)、李景波(饰演鲁四老爷)。

小说《祝福》采用第一人称倒叙方式,张弛有致地用几个倒叙的片断讲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开篇第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在过年的氛围里写一个最弱者:

祥林嫂出场:头发全白,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先是做女人的悲哀: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详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样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夭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

“后来怎么样呢?”四婢还问。

“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

“后来呢?”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

做母亲的悲哀: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弱者的悲哀:想做奴隶而不得:“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最后是做死人的悲哀:有灵魂吗?有地狱吗?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这是致她以最后一击!

电影把小说中一笔带过的贺老六,做了大胆而成功的塑造,增加了祥林嫂和贺老六婚后同甘共苦、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这个改动将祥林嫂悲惨一生中的快乐瞬间与她此后许多不幸、最后被旧礼教吃掉的结局作对比,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

3,《伤逝》

1979年,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北影厂导演水华接受拍摄《伤逝》的任务。这是水华自拍完《烈火中永生》后,十多年来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水华和王心刚、林盈两位演员时隔十六年之后再次合作。1982年,《伤逝》获得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获奖)、最佳美术、最佳剪辑、最佳道具(获奖)五项提名。

水华写的《伤逝》剧本,把许多社会思考加在涓生身上。水华的探索引起争议,批评者认为水华把涓生拔高了,没有充分表现主人公消极的、没有出路的彷徨感。

电影《伤逝》中有一场戏,子君和涓生看了《玩偶之家》之后,议论“娜拉走后怎样”。这场戏原作没有,电影改编者把鲁迅对这个社会问题的思考加到涓生身上。这其中是有合理性的: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鲁迅在讲演中提出经济问题是头等重要的问题:“梦是好的;但是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鲁迅这篇演讲稿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收入《彷徨》集中的描写知识分子形象的《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三篇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五四运动以后的一代知识分子“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境遇。

这次演讲的两年后,鲁迅写出小说《伤逝》。子君和涓生代表着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勇敢地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子君大无畏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勇敢地挣脱家庭的束缚,涓生“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两人同居,组成自己的小家庭。但后来生活拮据,涓生消沉,子君去世,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记”的形式,写下涓生在悲哀和悔恨中怀念子君,追忆逝去的东西。鲁迅通过涓生和子君这对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理解《伤逝》的一把钥匙。

4,《药》

《药》这篇小说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社会普遍的麻木和无知。故事以1907 年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革命者夏瑜宣传革命,大多数人不能理解,还等着吃他的人血馒头。

小说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花白胡子,花白胡子等茶客身上的共同之处就是无所事事的看客,看热闹,看交通事故,看杀人,他们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在看什么。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群众的愚昧麻木,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了人民和国家而奋斗,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人们不理解他,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题中的“药”即人血馒头。令鲁迅痛心的是,冷漠的民众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围剿虐杀觉醒知识分子的行列。 

补充作品:

《故乡》中的闰土:老爷!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

二,关于白先勇的小说和电影:

7492eb271f264e969cb16ae1a3f7e49.png

关于白先勇,当代汉语文坛的旷世奇才。眼睛是那样清澈,内心却是那样苍凉。

感觉他比鲁迅命好,两岸都迷恋他的作品,没听说过有人反感。老爸虽然是国民党大将军,但跟的是李宗仁,不是老蒋的嫡系。祸兮福兮!多说一句:老蒋如果重用孙立人,白崇禧,不会是后来的命运。

他的作品也是不多,跟鲁迅一样,只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等。但他写透了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揭示了人性的深度。

所以说他的作品大量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1984年台湾导演白景瑞将白先勇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改编成电影开始,迄今有超过十五部电影、电视剧以及话剧、舞剧、音乐剧都改编自白先勇的小说。

今天要讲的是《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一把青》《孤恋花》《最后的贵族》《花桥荣记》, 这些作品充满了社会动荡的苍凉和人性的无奈,其表达的情感都非常剧烈,具有着深刻的情感价值和人性的深度。

1,《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两岸都拍过)

讲述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一位风华绝代的舞女大班金兆丽从上海的“百乐门”到台北“夜巴黎”的人生际遇。姚炜饰演金大班,1984年11月8日在台北首映,影片的主题曲《最后一夜》由蔡琴演唱,成为脍炙人口的金曲。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这个金兆丽曾经是百乐门的台柱子最后在台湾放弃了爱情的对象秦雄,嫁给了土豪陈发荣,她心里依然有柔软,甩了自己的戒指给舞女朱凤生孩子。经过风雨沧桑,她终于年华老去。

金兆丽这个人物形象非常成功,在舞场漂泊的二十年里,她目睹了利欲熏心的残酷,人际关系的势利,这种种环境的熏染,也让她染上了庸俗不堪和自私冷漠。但她的性格里既善又恶,比如她对弱小者的同情和规劝,当她看到朱凤因为得罪客人,将要被赶出去时,她挺身救了她,教她十八般武艺,揣尽心思帮她拉拢客人,并且鉴于自身经历,一再的提醒警戒她,千万不要被别人占过身。因此,当朱凤因为贪恋一个香港侨生,怀有身孕向她哭诉时,她怨其不争,在臭骂一顿之后,又甩给她价值五百美金的一克拉半的大钻石戒指,安排她以后的生活。在人情淡薄的社交层中,她仍然选择成全一个弱者。

此外,孤傲的她,看不惯众姐妹陆续嫁进富商的大门,最终在年老色衰时为了拥有安稳生活,又只能无奈的走向这条她所厌倦的道路。她曾经对爱情真挚向往到最终亵渎爱情,选择了没有爱的婚姻之路。曾经的恋人秦雄对她的爱真心实意,当他拿出可怜巴巴的七万元存折,并向她表示再积攒五年就能买房子讨她做老婆时,她无动于衷,甚至直到她下嫁陈发荣的头一天晚上也没有写信告诉他。在她看来,女人到了四十岁,便没有功夫谈恋爱,面对现实的残酷和自身处境的凄凉,她只选择物质上的满足。在现实与理想的对立中,她只能选择背弃爱情。

2,《一把青》(2015獲金鐘獎及亞洲電視獎最佳導演獎)

《一把青》:很多人看过哭三天,非常好看的电影!得了很多奖。

写抗战时期飞行员郭轸与女学生朱青的爱情,那是战争裹挟的乱世悲歌,家国动荡,流离失所,爱恨情仇,死去的人不见尸骨,活着的人生不如死。整个小说从抗战一直到内战,再到台湾,写的不仅仅是飞行员,更重要的是写他们所爱的人和爱他们的人。

当年的国军空军飞行员,精挑细选,健康帅气,出身于富家,却勇于为国捐躯,做着最危险的职业。《一把青》中“心性极为高强”的飞行员郭轸,身边的女朋友个个容貌不凡、衣着入时。让他动心的朱青却是一个衣着朴素,出不得众,颇为单瘦的黄花闺女。

他们彼此热爱对方,电影最浪漫的镜头就是用飞行的方式来表达爱情。男飞行员仅仅为了想看他的女学生一眼,竟然把飞机的飞通过金陵女中的上空,低到能看清楚他的模样的,低到能把教室的玻璃震碎。

结婚之后他们就分开了,而且是永远的分开了。这样的故事在台湾军中发生了很多,这些空军的家属们,他们的师傅和徒弟们彼此互相照应,非常感人。

曾经跑到东北去寻找丈夫遗骸的朱青,在多年之后。人们在台北见到她,她已经变成一个眼波流转的茶花女,唱着《东山一把青》。

电影特别表现了朱青这个女孩子的变化,她失去了丈夫之后,她的情人小顾也在飞行中丧生。可是这一次,她没有像第一次那样发疯似的悲痛,而是平淡的帮着情人处理了丧事,平静地接受了生活,而且是一脸的轻松,好像一点悲痛都没有,连她的师娘都感到非常的吃惊,几乎不认识了。

师娘的丈夫更加悲惨,虽然他躲过了炮火,躲过了战争,躲过了死亡,但他最后却葬身于逃离大陆的大海。所以,这些空军的家属们都面临着生命的无常,他们最终都踏上了一条冷血无情的道路。

3,《玉卿嫂》:用一个孩子的眼睛写大陆与台湾

电影以少爷容哥的视角,讲述桂林大富人家的保姆玉卿嫂与情人庆生的畸形爱情故事。该片由台湾导演张毅执导,著名演员林惠珊饰演玉卿嫂。该片大获成功,获得二十一届金马奖七项提名,林惠珊一举夺得金马影后,同年又获第二十九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在容哥的眼里:玉卿嫂是他的奶妈。三十几岁,生得美丽,却不幸成了寡妇。她恋上了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庆生。庆生刚开始很听玉卿嫂的话,直到结识了戏班的戏子,并且爱上了她。玉卿嫂得知庆生变心的真相后,在一个夜晚,杀了庆生,然后殉情。

一个女人活着的希望就是爱情!玉卿嫂的身份虽是大户人家的保姆,这个玉卿嫂原是体面人家的少奶奶,长得“太好看了”,“好爽净”“好标致”看上去竟比桂戏当红名角还俏几分,“一举一动总是那么文文静静的”。玉卿嫂的外貌、穿着打扮、气质与其保姆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玉卿嫂这个外表文静的女子内心情感强烈性格决绝。她对庆生的爱是强烈的、是占有欲极强的,当她得知庆生与桂剧二流旦角金燕飞有私情后,这个外表柔弱顺从身份低微的女人最终决绝地与自己所爱的人同归于尽。

玉卿嫂的性格表面隐忍顺从实则内心执着刚烈决绝、庆生的迟疑懦弱决定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多病孱弱的庆生对玉卿嫂的感情是被动的无奈的,他内心有不甘,有追求,有对青春的热恋的向往,但他除了病弱之身一无所有,只能困在玉卿嫂对他炽烈的爱的樊笼中。他的懦弱决定了他无法摆脱玉卿嫂的爱情。这段感情对玉卿嫂却是全部,她年纪轻轻便守寡,她对庆生的感情如火山熔岩,为了这段感情,她可以放下身价,吃苦受累,委曲求全,甚至可以去死。他们表面温和平静,内心挣扎、痛苦,当得知庆生与桂戏二流旦角金燕飞相爱后,玉卿嫂选择了与情人同归于尽。

4,《孤恋花》讲述一个因战乱而交织成的乱世儿女情爱故事与难断情缘。

于1985年改编成电影上演,林清介导演,姚炜、陆小芬主演。

《孤恋花》的主题是女性之间的情谊。

1940年十里夜上海,周旋与各种男人之间的风华绝代舞女云芳对娟秀纯真的歌女五宝心生倾心,只能用母亲般的温情去保护她。后来战乱,五宝去世,1960年的台湾东云阁酒家,云芳依然周旋男人世界中,直到酒家女娟娟如五宝再现般,使她对五宝的未尽情感暂时有了停泊的港湾。酒女的沉沦无人疼惜,酒女的情谊更无人懂得,云芳的那间小小的公寓也就成为见证世间悲苦之情的一个象征。它是一个温暖之地,了结了云芳对五宝许下的心愿,也让娟娟感受到了世间的真情。黑道大哥是东云阁的常客,钟情于娟娟,后来提供娟娟毒品,致使她无法自拔,以暴烈的方式将供毒的酒客杀害,终至精神错乱,被送进精神病院。

《孤恋花》(2005)获新加坡国际亚洲电视奖最佳导演优胜奖、印度新德里影展评审特别奖等。导演的生命观点;人其实都是卑微的,但在生命底层,都有爱、慈悲与善良。

5,《谪仙记》改变成《最后的贵族》

除台湾导演外,大陆也拍摄了两部白先勇作品改编的电影。1989年,著名导演谢晋将《谪仙记》改变成《最后的贵族》搬上银幕,影片有强大的编剧和演员阵容。白桦、孙正国、白先勇编剧,潘虹、濮存昕、李克纯、肖雄、卢玲、卢燕主演。电影《最后的贵族》成为谢晋走出过往模式的一部转型之作,在大陆产生了较大影响。

电影《最后的贵族》改编者白桦在谈到剧本对原作《谪仙记》的改编时,有一段创作感悟:“白先勇对李彤这个人物的思索已经远远超出所谓国共两党之争、成败、是非等等之外了!他以全部激情描写的是人类之中的一个独特的人、写这个人走向精神深渊的那段最痛苦,也是最美丽的历程。”

《谪仙记》中的李彤,电影改编者白桦说她是“一把宁折不弯的剑”,她的同伴黄慧芬、张嘉行、雷芷苓能够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地位、改变自己的形象。李彤却宁折不弯,这样的性格与《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何其相似。人物的性格冲突构成了白先勇小说戏剧冲突的重要因素。

6,《花桥荣记》改编成电影《桂林荣记》:警示我们活着不要放弃信念

1998年,谢晋的儿子、导演谢衍将白先勇的名篇《花桥荣记》改编成电影《桂林荣记》。由台湾大陆著名演员郑裕玲、周迅联袂主演。该片当年获金马奖最佳影片提名,顾宝明获最佳男配角奖,谢衍获最佳改编剧本奖。

小说里面,花桥荣记是台北一家米粉店。丈夫是国民党的军官,死了,老板娘(郑裕玲饰)为了拼生活只好开店。老板娘的娘家以前在桂林卖马肉米粉,非常有名,开米粉店算是重操旧业。

故事围绕老板娘和几个包饭的食客展开。

长期包饭的,最重要的是一位卢先生。卢先生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知礼数,懂规矩,斯斯文文的一个人,在学校当国语老师。他的爷爷做过湖南道台,在桂林办过中学,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所以他是真正的大家子弟。电影里的这位眼镜老师,从温文儒雅到面目狰狞,反差太大,让人难忘。

《花桥荣记》中卢先生,本来可以在台北找一个好姑娘成家过日子,但他拒绝好心人的说媒,一心一意想娶留在大陆的未婚妻罗小姐,为此节衣缩食十五年,凑够了十个金条以为能换来与罗小姐的团聚,结果被骗,十五年的心血连同梦想终成泡影。卢先生由一个文质彬彬追求执着的谦谦君子最后自甘堕落为沉迷肉欲之徒。

7,1983年首次出版的《孽子》是白先勇迄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86年改编成电影上演,被选为“洛杉矶第一届同性恋影展”的开幕片,其影响可见一斑。《孽子》(2002)獲金鐘獎最佳導演獎, 

结论:

作家阿来说:“小说文学,我们不要片面地注意它所谓思想的深度,因为小说里面的思想总结出来其实都很简单,而真正复杂、有深度的是它的情感。所以我说与其说小说的深度是思想的深度,倒不如说小说的深度是情感的深度”。

白先勇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淡化了意识形态的东西,突出情感的深度,这是白先勇小说深受海内外推崇和影视界青睐的重要因素。

怎样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广度?白先勇将他的人物放在了时代的大背景下。

《台北人》写的都是跟随战败的国民党背井离乡到台湾岛的新台北人生活,环境的变迁,生活的落差,这些人物情感中本身有着很强的戏剧冲突。这些人的悲剧命运是人物情感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白先勇创作人格的关键

817d126312d55cfad03276f4c424383.png
(白崇禧(中)陈铭枢(左))
524505c41f0295fd7fb2bd623211cd4.png
(白崇禧和童年时期的白先勇)

1,童年   

白先勇的童年显然很不寻常,他虽然生在将军之府,但其实很少得到父爱,在封闭的孤寂中长大。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世界的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父亲白崇禧将军长年在沙场作战。另一个是来自他内部世界的病痛缠绕,七岁的白先勇竟不幸染上了一种需要隔离的肺部传染疾病,病愈后又遭逢一连串的历史巨变,他的整个性格开始内敛。据说他高中读书期间,“跟三分之一的同学从未打过招呼”。

2,父亲

1966年12月2日,父亲因心脏病突发逝世,当时他在美国加州,整夜未眠,在黑暗的客厅中坐到天明。父亲的辞世,不仅是他个人的亡故,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跟着父亲一齐消逝的,是他身上承载着的沉重而又沉痛之历史记忆。我感到一阵坠入深渊的失落,像父亲那样钢铁般坚实的生命,以及他那个大起大落、轰轰烈烈的时代,转瞬间,竟也烟消云散成为过去。”  

最后用两个问题结束,一个是我们不想来比较这两位作家,文学永远是文无第一,每个作家都是独特的存在。

第二个问题就是面对绝望,我们依然乐观地活着,鲁迅和白先勇都是这样宏观上绝望但微观上无比热爱生活的作家。

33d2d8f9240f1f41465bdc4b6623aa2.png

加华笔会会长 冯玉代表笔会在瑞琳讲座上的发言:

今天的讲座形式非常新颖,小说点评与电影展示有机结合,内容十分丰富,观点清晰,干货满满,令人受益匪浅。瑞琳老师饱含深情的演讲让大家受益的同时也为之感动。感谢瑞琳会长给我们带来这场如此丰盛而精彩的影视文学盛宴!

正如瑞琳老师所讲的那样,作为中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位作家,鲁迅和白先勇的作品将中国现代文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短篇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鲁迅在概括自己的小说成就时说了两点:一是“表现的深切”,二是“格式的特别”。他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通过犀利的笔触描写民众的穷困和愚昧,并对造成这种落后状况的社会历史根源进行了挖掘,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白先勇是当代海外华人作家中,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综合艺术最多的一位。他被誉为“当代小说家中少见的奇才”。他的作品通过对一系列时代背景下人物情感与命运深刻而独到的刻画,彰显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无常感。他那些凄美的故事和文字饱含着深深的伤逝与悲悯之情。

欧美影视协会自成立以来,举办了首届温哥华文学周,又连续举办云课堂,可见欧美影视协会对于让更多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成为影视作品不仅有美好的愿望,更有为促进愿望实现而付出的辛勤努力,相信协会将越办越好。再次感谢瑞琳会长带来的这场文学盛宴!

5561dcd540e101a637cc96afa21e74f.png
ce21cea691a699742a8075e0aeac10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