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华文苑》编委会


主任:林楠 
委员:微言 程宗慧 冯玉 刘明孚 许嘉莹       

            主编:微言 冯玉
执行主编:刘明孚
执行编委:许嘉莹

    责任编委:
        王志光(文学评论)
          梁  娜(散文类)    
             杨  柳(小说、剧本)
        刘明孚(传统诗词)
 索妮娅(新诗)
        张馨元(诗文翻译)
        韩长福(诗文诵读)
   古  中(书法)
   刘  德(绘画)
                        谢孝宠(常州会员各类作品)





《加华文苑》第3期

2020年12月15日



目录

【文学评论】

艰难的突破——评余曦的代表作《安大略湖畔》陈瑞林
再读洛夫——献给诗翁的一炷心香章继光

【散文】

加华笔会庚子年新会员巡礼专辑

时间是一碗舍得酒,喝了就不回头听雪
绿思王志光
烟雨江南冯瑞云
减肥风寄居蟹
叶子红了杨柳
更好地融入加拿大——成为义工向虹
New York New York湄伊
七十岁的老司机段莉洁
喜乐人生总是诗陈伟超
读母亲《请吟集》刘德
入群野草
打高尔夫球人的三大愿望肖风
三毛的黄金时代程树人
怀故思亲,感恩感德——《清明忆母》读后曼于
寻访花神咖啡馆尔雅
沙坡尾:心灵的避风坞李先平
我与艾武汉交

【小说】

杜鲁斯的选择(连载之一)索妮娅
邱萌与帅兵(小小说)段乐三

【剧本】

文化之困 (连载之三)一鹤

【诗词联赋】

兴中赋谢孝宠
西江月·观芦卉诗姐美篇《枫叶情》朱净之
回故乡朱净之
七律·致王健教授芦卉
联·《大词派》第四期校稿王虎英
清平乐张焱
七绝·贺嫦娥号成功落月李柏宇
蝶恋花·儿兔闲花丛水木清华
理解万岁马尚志
献岁颂——献给加华笔会笔友马尚志
青玉案·庚子岁末遣兴吴开荣
一剪梅·喜讀温哥華詩詞吴逸鸥
七律·读温哥華詩詞寄程宗慧女史吴逸鸥
潇湘逢故人慢·讀史曹小平
清平樂·暮色兼題程駿兄昆明草海夕照南山
看图作冬江夜渡一公升眼泪
眼儿媚·逆光群山
鹊桥仙·唯一随爱漂游
诗五首陈仁德
庚子祭南山空軍墳文
(以魂、兮、歸、來為韻)
陈仁德

【新诗】

融化——观情景片《我在温哥华的故事》之假日时光朱净之
雪在回来的路上艾伦
人生如寄,浮云磐石遛达的七七
有梦清霜后Maggie湄伊
月亮醒着水木清华
火柴天堂水木清华
索妮娅
落日驼影O-K Mom
无轨电车O-K Mom
年与季彦如
老屋丁香
也写《老屋》盛坤
与一对盲人相遇谢少波
周保柱
梦见时光倒流周保柱
有梦清霜后Coral珊瑚
雨的潜台词Coral珊瑚
雪山红狐South Peak Tan
南峰
拯救小刺猬

【译丛】

诗三首刘明孚
唐人街是条河作者:程树人
英译:杨柳
远方的梦彧蛇
鸟与云作者:洛芙
英译:馨阅

【诵读】

历史人物 —— 丁汝昌(一)作者、诵读:艾伦
葵花潇侠今何在作者、诵读:O-K Mom 竹笛
醉花阴作者:李清照
诵读:Erin Ileet
等待秋天(节选)作者:佚名
诵读:Andrew Yang

【书法】

李白《将进酒》李国维
王羲之《兰亭集序》李国维
和风时雨孙雪峰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张国瑞
王羲之《兰亭集序》(隶书)黄东山

【绘画】

孙中山和温哥华战友们(油画)程树人
勤劳致富邱志强
牡丹廖中慧
登高陆鹤山
马丽婭和小天使南山居士/常州

【文学评论】




艰难的突破
——评余曦的代表作《安大略湖畔》

陈瑞琳/休斯顿(加华笔会顾问)


        文学的成长,来自一个民族文化灵魂的成长。文化的延伸,则来自人的漂流。几千年来,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地移居海外,开始了心灵的真正流浪。于是,新一代的移民文学,带着她生命移植的钻心痛苦,也带着她面对新世界的冷暖惊喜,扑面纷至沓来。

        余曦,一位未曾谋面的旅加小说家,他的长篇新作《安大略湖畔》甫一问世,就让我有期待已久的震撼。那依偎在多伦多身边的安大略湖,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见她浩淼的湖水,深蓝的水波蓝到让人涌出泪水。天际交合之处,更是浓得化不开的一抹湛蓝,心里就立刻有萨克斯管的忧郁和沧桑。那湖边的小路更有苍石环绕的崎岖和多折,甚至忽现一壁悬崖。我站在石砌的岸边,凝神伫立良久,想像那沉重的水波下面曾收敛过多少欢乐与痛苦的泪水,那相依相偎的一脉青石又曾留存过多少情侣怨偶温热渐寒的手印。安大略湖,多少次,我在小说里读到你的名字,二十年来,你几乎是见证了凌波落脚在加拿大的新移民所走过的斑斑足迹。如今,余曦又用他的笔,为这汪永恒的湖水,为这片滚烫而灼热的土地,立下了一座心灵之碑。

        多伦多,加拿大东部的经济文化重地。这座拥有四十多万华人的北美工业大都市,如今已成为海外新移民追求新生活最绚丽也是最严峻的战场。来自上海的余曦,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1996年移民加拿大,曾担任多伦多《明报》的记者。余曦早在1986年即开始创作,曾在《上海文学》发表中篇“一个陷入政治事务的厂长”,《文汇》月刊发表短篇小说“错位”等。多年的生活与艺术积累,使他在2000年厚积薄发,出手长篇《安大略湖畔》,先是在《收获》刊出,然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他还创作有中篇《移民的爱情》、《新闻部大姐大》,长篇《求知记》等。其中《移民的爱情》,以其对海外新移民情感生活的深刻把握而获得普遍好评。

        长篇《安大略湖畔》是作者近年来的代表力作。小说触及到海外华文学一个深远意义的主题,就是新移民面对异域文化的挑战将如何“突围”。多年来,海外的华文学重在表现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困境,但《安大略湖畔》的故事则是新移民从孤军奋战的痛苦挣扎中走出,他们学会了以“他山之石”积极进取的正面迎战,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质变成长。

        探索“移民文学”,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移民文化”。回首远望,“移民”其实是人类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一个文化现象,但对于古老的中国来说,大规模的“海外迁徙”则是发生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美国著名学者斯蒂芬·桑德鲁普在他关于“移民文学”的研究中写到:“移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展示出一系列复杂的分裂化的忠诚、等级制度以及参照系等问题。对于移民者本身来说,各种各样的边缘化是一种极其复杂而且通常令人困惑不已的体验。一方面,移民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体会到了不同程度的疏离感:陌生的风俗、习惯、法律与语言产生了一般将其甩向社会边际或边缘的强大的离心力;另一方面,移民也体会到了一种对于家国文化的疏离感。那些导致移民他乡--远离自己所熟悉的、鱼水般融洽、优游自如的环境--的各种因素,会更为清晰与痛苦地一起涌来”。斯蒂芬先生的真知灼见更体现在他精妙的结论:“移民他乡的游子们至少会较为典型地体验到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的某种程度的边缘化,但更为通常的是,他们将会变得越来越疏离那不断变化的本土文化”(见《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一书)。

        《安大略湖畔》表现的是一段发生在多伦多城一座名叫列克星顿的高级公寓大楼里的风波故事,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则是一群刚刚“移植”到新的文化环境中的中国新移民。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结构,作者借着公寓大楼要暴涨物业管理费所引起的群体抗争,轻而易举地将自己的主人公汇聚在了读者的聚焦灯下。那些飘摇在异国他乡的新移民,他们被公寓大楼的业主玩于股掌之间,还遭到罚款、威胁甚至辱骂,但最终他们学会了以“法”来保护自己,从而取得了罢免董事会的胜利。这生动的故事似乎可以发生在北美的任何一座城市,虽没有硝烟,但听得见阵阵厮杀,一个个战栗的灵魂,带着血痕挣扎。那些鲜活的时空人物,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当然,这样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新移民漫长的“移植”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还将面临更严峻的各样挑战。

        《安大略湖畔》的首先成就是它的人物塑造,正可谓一代新移民个性斑斓的丛林。男主人公穆求思,一介书生,海外新移民形象的突出代表。他充满智慧,善于思考,并努力地吸取着西方文明中的优质,学习并运用着民主与法治的现实武器。于是,在小说中成为列克星顿公寓反对董事局风波的核心人物。他的个性,带着东方知识分子的敏感和细腻,执着和顽强,同时兼具着潜藏于心的羞涩浪漫,但他的精神气质,已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在融入西方民主社会的进程中,从挫败中得到锻炼,从而成为新移民在海外成长的一面耀眼的镜子。

        女主人公林莺,是小说中最绚烂多姿、也是最具魅力的一个人物。在大多数男性作家的小说中,女性人物则多处在附属的地位,尤其是在情感生活的天平上也往往是被男性所支配。但林莺却完全不同,她的精神气质甚至比穆求思更要清醒和坚定,在感情生活中,她也从未陷入迷惘和被动,而始终处在一个主导者的地位。小说中最后一幕她与穆求思云雨情浓后的果敢分手,正显示出她对人生轨迹的深刻思考和清醒把握。奇峰突起的情节同时展现出作者挖掘人性深度的笔力。

        郝永福,小说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可以说是大陆新移民队伍中一个鲜明个性的独特代表。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生活中的郝永福总是逆来顺受,一旦遇到压迫又不知如何反抗,于是,他总是习惯于采用不执行规则的手段愤世嫉俗,结果是造成自己更加的被动和更大的损失。这样的人物在海外尤其随处可见,他们只有在挫折中学会让自己成熟,并开始成长。

        刘有道,小说中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精彩人物。他历尽艰辛移居海外,换来的却是一场羞辱的婚变。但他没有被摧毁,现实的严酷更激发了他自强自立的原动力,他一面苦读,一面单亲抚养着幼小的女儿,他终于走出了人生的阴霾,为孩子撑起了一片天空,也看见了爱情的一道彩虹。古人说:置于死地而后生!刘有道几乎是被置于“死地”的人物,但是他获得了再生。在海外,有多少像刘有道的人物,最终选择了背水一战,从而杀出了一条“血路”。

        在艺术上,余曦的写作风格凸现着新闻人的鲜明特色,他善于单刀直入的故事,节奏推进张驰有序,文字准确简洁而富有逻辑力量。这特点尤其体现在他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成年》、《传宗》、《姚老师的火红年代》、《祥康里的新娘》等小说中,成为加华文坛上一道独具个性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陈瑞琳,美国华裔作家、评论家。曾任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现任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兼任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多年致力于散文创作及文学评论,出版有散文集《家住墨西哥湾》《他乡望月》及学术专著《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海外文学评论集》等,多次荣获海内外文学创作及评论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再读洛夫
——献给诗翁的一炷心香

章继光/温哥华


        洛夫辞世将近一年了。自2005年到去年他偕夫人返台,我和老人的交往持续了13个春夏。洛夫是我敬重的一位长者,他的作品和人格深深地感动着我。一年来,常常想到要写一点怀念的文字。2019元旦过去,借着温哥华冬夜的闲暇,我将洛夫的几本诗文集再翻阅一遍。掩卷之际,凝望闪烁的寒星,仿佛看到苍茫夜空下洛夫伫立雪楼,临窗沉思的身影…….心绪难平的我于是写下这不成纪念的文字,录下心中洛夫影像的片段,作为献给诗翁的一炷心香。

洛夫的大气

         作为当代华语诗坛的巨擘,洛夫有一种大气。他中年写的《石室之死亡》、《长恨歌》、《李白传奇》这些出手不凡的诗篇,都是为人激赏的才华横溢、大气淋漓之作,至于他在晚年创作的三千行长诗《漂木》——这部被痖弦称为华语诗坛“航母”的巨制(注),不仅使人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才力,更感到一种汪洋恣肆的大气。这样的“大气”在中国现代诗人中很难见到第二个。

        洛夫的“大气”,有时表现为一种傲视群雄、聛睨一切的“王者之气”,这在他的文章或访谈中时有流露:

        “就我个人来说,我也许不是一个‘早慧’的诗人,我却敢说,我是一个‘早成’的诗人…….恕不谦虚地说,我的诗歌王朝早在创作《石室之死亡》之时,就已建成。”(《洛夫全集自序》)

         “我是中国诗人。我在很多场合都曾如此公开声明。如果我算得上是一个大诗人,我也要做中国的大诗人”(《大河的对话——洛夫访谈录》第275页,台北兰台出版社2010年)。

        “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洛夫在哪里,中国文化就在哪里。”(《洛夫谈诗》第237页,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

         “文学中心矗立在一个个伟大作家的心灵中,”“大师在那里,中心便在那里。”(《大河的对话——洛夫访谈录》第160页)。

        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洛夫在加拿大媒体撰文《距离伟大还差一把火》,直言不讳地表示:任何奖项,本质上都是一种游戏,就算高行健已达到世界标准,但距托尔斯泰、乔伊斯、海明威等世界一流大师还差一把火,还得提升高度;作品的可读性与读者的关注度是衡量大师的重要条件,《灵山》获奖前数年中仅卖出几百本。能称之为伟大的作家,作品这个光环应扩及更多的人,提出的问题应与千万众生有关……。(参见上书第204页)

        视世界最高文学奖为“游戏”,这就是“大气”的洛夫。估计敢说出这样有胆量的话来,在当代华语文坛位列三甲的诗人(作家)中可能也不会有第二位。实际上,这个文学奖后来暴露的问题已接近真游戏或不只是游戏了。

        笔者以为,洛夫的“大气”源盖有二。

        一是基于他“神游六合”与天地同一的宇宙意识和非凡气概。

        雪楼客厅曾挂着一副醒目的条幅:“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字体是大字行草,不知出于何人之手;语出《庄子·齐物论》,体现了庄子回归自然,实现物我同一(“齐物我”)的哲学思想。我以为它正反映出洛夫向往的人生,展示出他的精神镜像。他说自己到晚年,这种意识愈加成熟,“观看人事万物的眼光越来越冷静。对于宇宙诸相的态度越来越超然。”致力与万物同一、天地一体的思想高度,使得洛夫善于将自我融入到无限的时空,让生命的能量不断释放,心灵获得充分的舒展,创作的灵感和丰富的意象源源不绝的奔涌到笔端,从而形成遮掩不住的“大气”。

        洛夫的“大气”还源于他作为大诗人的真实个性。

        洛夫认为,诗人的气质与基本品格在于一个“真”字。他说,诗人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人物。他的生活条件可以差,但要活得有尊严,情操上应有所不为;诗人可以怪,但不能俗,不能成为名利场上的追逐者;诗人意识不宜太强,不宜过于狂妄、傲慢……总之,“诗人必须是一个真人。”(《大河的对话——洛夫访谈录》第17页》)

         如何找到“真我”?洛夫说,“最好的答案是化为一只鸟,一片云,随风翱翔。”只有追求“真我”的诗人,才会在创作中将个人的生命与天地的生命融为一体:太阳的温热就是自己血液的温热,冰雪的寒冷就是自己肌肤的寒冷,海洋因我的激动而咆哮,群山随我的挥手而奔走,他可以看到山鸟通过一幅画而融入自然本身,可以听到树中年轮旋转的声音。在灯下独坐,舒纸展笔之际,自然“胸中风啸云卷,波涛澎湃”(见《魔歌》自序)。视诗为全部生命,以“真我”为人格目标的洛夫,在立身行事中和诗歌创作中都是遵照心中的声音,而不是其它。洛夫的诗文和访谈中展现的“大气”,都是他发自他灵魂深处的“真我”,是他血液沸腾的声音,是他“随风翱翔”的翅膀发出的鸣响,是他胸中波涛翻滚的呼啸……。

        但追求“真我”的洛夫,并不主张诗人一味表现“小我”,那样会使诗的内容过于窄化。他主张表现“大我”,在表现自我的同时,將诗笔深入到民族、历史的血火之中,把诗情投射到社会、历史文化上去,将一己的哀乐与民族历史、家国意识联系起来,他指出:“唯有以民族为基础,进而参赞天地化育,怀抱宇宙的诗人才能做一个大诗人”(《大河的对话——洛夫访谈录》第107页》)。从《灵河》——《石室》——《魔歌》——《边界望乡》等乡愁诗——《漂木》,洛夫六十余年的创作轨迹,展现出了一位大诗人的成长、成熟的历程,从爱的小河奔向一望无际的大海,汇入广袤无垠的历史时空,从而使洛夫的大气获得无比宽广、深厚的泉源,显示出更为充沛、磅礴的力量。

拥抱现代,不拒绝古典

        洛夫是一位有着强烈现代精神的诗人,有人甚至一度将他视为台湾超现实主义代表性诗人。但他并不像某些提倡或致力于现代诗写作的诗人或评论家(如胡适和现在大陆激进的诗人或学者)那样,对包括唐诗宋词在内的古典文化采取排斥、拒绝甚至敌视的态度(包括现今的权威学者,恕不列举),而是对它们保持着敬意和浓厚的兴趣。他说:“我是台湾诗人,但我更是中国诗人”,(《洛夫访谈录》第222页)“我身上的文化基因是中国的”(第113页),“充实这心灵空间的,正是那在我血脉中流转的中华文化”(第336页)。“我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中国诗学和西方诗学的彼此参照和互相融合”(第26页),自己“虽不是走得最早的,却是走得最远,做得最多的一个”(第27页)。“本质上,我是最现代的,却又十分传统;非常西方,但更中国”(第138页)。

        洛夫回顾,从童年开始就在衡阳乡下跟着母亲读唐诗;念小学时就开始阅读《西游记》、《水浒传》,很早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熏陶,只是到台湾以后,在50年代台湾文学风气影响,才“一头栽进西方现代主义迷宫”,远离古典;吸取了教训之后,自己又转过身来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学传统。在对传统的回眸中,洛夫深刻体认到,中国古典诗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人文精神、高深的境界,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情趣,都是现代诗中较为缺乏的(见《洛夫精品自序》)。

        洛夫认为,古典诗歌对他创作上主要带来以下几方面影响:

        “暗示”的手法,即他现代诗创作中追求的“以有限示无限”、“以小我示大我”手法。“无理而妙”观念。这是严羽总结的唐诗经验“妙悟”之一,也是苏轼主张的“反常合道”诗学观点。这种创作方法要求诗人“突破人为的关系,超越知性的逻辑”,追求一种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美学效果。

        “物我同一”的观念。洛夫指出,“物我同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它表现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如果诗人能从古典诗歌中找回那些失落的东西,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作的现代诗才会有哲学的深度。
(以上参见《洛夫访谈录》第96——97页)

        基于这种体认,洛夫在这以后走上了一条“融合东西文化,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创新之路”(《洛夫访谈录》第106页)。他尝试以传统和古典的题材,运用现代诗的形式、手法改写古诗,如《长恨歌》、《李白传奇》;他创作过与杜甫、王维、李贺对话的诗,如《杜甫草堂》、《走向王维》、《与李贺共饮》;他晚年栖居温哥华创作的《唐诗解构》50首和三千行的长诗《漂木》,都是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所作的努力探求。但洛夫同时指出,重视借鉴传统,决不能因此拒绝外国的东西,我们要善于借鉴世界经典文学,尤其应从西方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中吸取新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参见《洛夫精品自序》)。他相信“喝外国的牛奶,变成自己的营养,总不能变成外国人”(《洛夫访谈录》第106页);他认为,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中国传统的东西,都可以广采博纳,关键是要合乎诗的本质,所有的技巧、方法等都必须包含对个体命运的反思、历史家国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内的生命精神的圆融和谐(同上),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既不割断文化精神的血脉,又有现代的品格风貌。长诗《漂木》就是这种大气包举、“圆融和谐”的完美体现。它立足于广阔的文化视野,以漂木为核心意象,以洛夫“两度放逐”的漂泊心灵为表现主轴,在诗人灵光烛照的经营下,精心创作出的一部宏大心灵史诗。全诗内容涉及、包揽儒、道、佛,东西方哲学、文学、诗歌、艺术等多方面,体系庞大,结构宏伟,气势恢宏;运用丰富、新鲜、密集的意象语言与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对生命、家国、历史形而上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浓厚的悲剧意识与宇宙境界,是一部包罗古今、贯通中西,将中国古典和现代精神融为一体的长篇巨制。

        作为华语诗坛重要的现代诗人,洛夫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现代诗创新的梦想,坚持对新诗现代化永不停步的追求。他表示,诗的现代化是自己“终生不变的追求”,“对我而言现代化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创造”(《洛夫诗全集自序》)。洛夫强调,中国诗人在这个追求中必须实现传统向现代创造的转化与融合,但这个过程不是容易的,就像艾略特所说:“诗的创造过程是一种将血水化为墨水的过程”(《洛夫访谈录》第107页)

(注)在2018年4月11日温哥华举行的洛夫追思会上,痖弦在致辞中,将《漂木》称为“当代华语诗坛的航空母舰。”

(本文载于《香港文学》2019年3月号)

洛夫与章继光

【作者简介】章继光,硕士,教授(退休)。80年代中曾任湘潭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湖南省古代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韵文学会理事。90年代初调广东五邑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广东省古代文论学会、岭南心学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古近代思想文化与诗歌,旅加十余年来涉及洛夫、痖弦诗歌研究。出版著作多种,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有几种著作和多篇论文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和UBC等北美名校图书馆收藏。


【散文】

加华笔会庚子年新会员巡礼专辑


时间是一碗舍得酒,喝了就不回头

听雪/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儿子四岁的那一年,我们一家移民登陆在安大略省的Guelph小镇。满天飞的鹅毛雪,把所有的道路都抹成了平面,我们只能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出自己路。那时,活得有一股热血。

        登陆不久,英文很烂的我写信给当地大学的数学系系主任,大意是我已申请系里的研究生,大老远地从中国刚到了这里,停留时间很短,能否面谈。友人提醒我,以你这三耙子烂英文,面谈无疑是自杀式地结束一切可能性。可我,就是要个明白了断,要还是不要,给个说法。通过面谈,我得知自己的成绩和申请书只够压箱底份儿,但正好系里新来个德国老师,招不上好学生,一面之缘,我直接拿下数学系研究生的OFFER。数年之后,德国老师接任数学系系主任。

        四年之后,我攻克下数学和统计两个硕士,英文口语仍然很烂。临近毕业时,经同学引荐,我参加过一个电话面试,有一半的问题我是用”YES”和 “NO”来回答的,剩下的一半,我也不知道对方有没有听懂,坚持了一个小时的对话于我已经是不小的胜利。这个面试没通过,对方却说,不如把你推荐给猎头公司吧。就这样,猎头公司当成头号种子选手卖给了美国有实力的电力公司。我们再一次举家迁移到美国的亚特兰大。日子从两份收入变成了一份收入,总额有增无减,还是可以过下去的。

        小女子变身女汉子,在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刹就注定了。为了节省开支,我自己一个人去了美国,没有朋友,没有亲戚。工作之余就是找房子,工卡没下来的时候,租房子是很难的。一对年轻的留学生夫妇在牧师的引荐下收留了我。白天都在外面,晚上借居在他们的客厅,牧师给我找了个床垫铺在地上。夜深,小强(蟑螂)出没,到处乱窜,一晚上不知被“强”吻过多少次,一大早我就迅速离开现场。庆幸,那段日子不曾在梦里重现过。一周后,总算租到了房子,自己用手推车从商店里运回床垫,再拼了力气拖上二楼。站在空大的房子里,我很满意。一个人的日子,不觉得是苦,反而很自由,很刺激。两个月后,与家人汇合的时候,我已经胸有成竹地摸熟了地形。

        五年后,一个工作机会让我回到了加拿大,选择了温哥华这个世界首居的美丽城市。同样是电话面试,我以为我的英文不再那么烂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已经成熟,可是一半的问题我听不完整,只能回答“YES”,“NO”,一半的问题我也不知答得靠不靠谱。当我以为被拒的时候,对方抛出了橄榄枝,什么情况,我居然收到了OFFER。我卖掉了第一次置业刚到手不到半年的房子,包括全套新置的家具,与这里的故乡告别了。

        现在的我在温哥华也有五年了,儿子上了大学,他也喜欢学校的生活。对这里,我也越来越喜欢。这里的人和环境都很柔美,常常让我想起儿子出生的地方,珠海。心安之处就是家,我也更加懂与涌动的情绪和平相处。

        朋友说,我一直好运,我想,我不过是有说YES的勇气,有从零开始的勇气。这边关上一扇门,那边敞开一扇窗,生活中总是充满希望。感激在生活里为我打开窗门的人们,也许,我无法给予足够的回馈,但我愿意把这份善意转达给有需要帮助的人们,把你们的善意传递下去。一切的遇见,都是最好的安排。

        时间是一碗舍得酒,要有勇气,喝了就不回头。

【作者简介】许嘉莹(听雪),数学统计双硕士。2003年移民加拿大,曾在美国亚特兰大工作五年,现居温哥华从事数据分析工作。业余爱好摄影、爬山、旅行,喜爱诗歌文学,热心参与团体活动。




绿思

王志光/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爸,发芽了!”儿子的一声惊呼将我拉到了后院。

         “这是西红柿!”“还有豆角!” 儿子指着苗圃兴奋地冲我喊道。

        两三棵细小青黄的嫩芽支楞着两片葵花子般尖尖的叶瓣,钻出了地面。叶瓣里隐约地含着微缩的嫩黄芽叶。旁边则是一行间距十厘米的豆角。其中几棵已经长到了三厘米高,蚕豆瓣似的胚胎咧开,里面伸出了两片豆绿色三角形的叶片。另外几棵也已破土,火柴梗粗的茎顶着胚胎瓣弯着颈跃跃欲试,像极了仍在母腹中即将诞生的胎儿。还有那一颗颗蒜瓣,也长出了寸许黄绿兼半的尖角,一排排的,像年轻士兵,英姿勃发。

        已近立夏,温哥华的暮春依然如婴儿的脸,阴晴失序,变幻无常。时而苦雨连绵,时而寒风料峭,冬衣难脱,艳阳罕见。小苗却冲破冷土,不畏春剪,脱颖而出。

        疫情以来烦乱不宁、对一切都感到无望的心情顿时一扫而空。自此,每天第一件事便是前去查看绿消息。几天的阳光普照,热气升腾,秧苗像是打了气般茁壮起来。一场春雨,一阵惠风,叶片便由鹅黄转为嫩绿,继而成为葱绿、油绿,长势喜人,将心充满了喜悦和快乐。

        于是想写绿,想抒解一下两个多月来阴郁压抑的心情。

        不由得想起王介甫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将生气吹满了大地,给人带来了希望、力量和光明。 绿,是色阶的渐进,生命的象征。

        古诗对绿情有独钟。从依稀草吐芽,绿柳才黄半未匀,到苔痕上阶绿,草色遥看近却无;从杏花初落,杨柳轻摇,到风吹细细绿筠香,万千垂下绿丝绦;从满地梨花,草色绿无涯,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绿叶成荫子满枝,绿走过了孟春、仲春和季春。接天莲叶无穷碧,连苔上砌无穷绿,到绿竹寒天笋,远山眉黛绿,绿走过了仲夏。绿树阴浓夏日长到碧云天,黄叶地的暮秋,绿展现了它所有的色阶——草绿、嫩绿、碧绿、葱绿、水绿、翠绿、墨绿、黛绿到苍绿,涵盖了生命崛起的全过程。

        “爸,我发现你对绿特别喜欢。”早上牵着小狗散步,走到绿草如茵的空旷地时儿子说道。“我挨过饿,体会到什么叫心慌意乱。”我所问非所答地陷入了回忆。没有经历过饥馑,儿子当然不能理解绿色对中国人的意义。麦子返青、瓜果成秧带来的是无限喜悦和盼望。正是那种绿的力量才支撑着人们度过艰难的青黄不接,迎来了滚滚麦浪。等到高粱摆头,玉米吐穗,青黄交错,人们才真正体验到生命转化的不易和人生的艰难。鹅黄嫩绿的含苞待放直至道尽人生沧桑的苍绿不就诠释了人生的婴幼期到壮年的轨迹吗?

        绿是一种心情,平和、恬静、与世无争。它不似黄的娇嫩楚楚,或粉的俗气轻浅;也不像橙的冷艳拒人,或蓝的幽深抑郁;更不如红的艳丽浮躁,紫的傲气凌人。绿,是沉静平和,谦虚内敛。从红娇绿嫩新妆就,到红绿参差晚,绿洗尽铅华,送走了百花仙子,留下了宁静。它不羡浮华,甘于寂寞,却绿遍庭院、草坪、山川,将生命铺满大地。

        绿也是一种襟怀,谦虚、奉献、知恩图报。柳暗花明。没有深绿的衬托,哪里有靓丽的花朵?红花娇贵,绿叶扶持。没有绿叶的帮衬,红花哪能开得挺拔娇艳?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交替,相映成辉。流水无情,岁月易老。粉橙黄赤青蓝紫,终将让位于生命的原色——绿。司晨青帝,是色的主宰。源于青草,恋于田园,归于大地,以累累硕果报答春晖,这就是绿的本色。

         绿何尝不是一种哲理,一种细思极为受益的人生哲理。人生并非都是灿烂辉煌,有的仗着资本雄厚而风头出尽,待到捉襟见肘,落个凄凉与荒唐。人生并非都是轰轰烈烈,有的靠着粉丝和拥趸而风光一时,待到曲终人散,只剩下寂寞与惆怅。当配角并非憾事,只要自强不息,厚积薄发,终将超过前浪。犹如绿,送走了姹紫嫣红,却催出斑斓硕果,收获了大地和芬芳。

        绿是不能忘记的。心中有了绿,就会多和气,少躁气;长生气,去暮气;增勇气,减娇气。心中怀有绿,就会不忘初心,走向光明,犹如向日葵,或趋光的花木,更像夸父追日,抛手杖而化为邓林,饮大泽而至死不渝。江山易老,唯绿长青。人生就是绿的过程,永不止步,轮回往复,以至无穷。

        看着满园的绿色,看着盘子里水浸出娇黄嫩芽的葱根、蒜尾和菜茎,心里充满了喜悦。疫情肆虐,举步维艰。生与死,旦夕之间。命之运,在乎信念。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就爱绿吧。绿,赏心,怡神,启迪。绿,让你走出勇气,走出阴霾,走向胜利。

【作者简介】王志光 博士,中文教育学者,曾在加拿大和中国大学教授语言 40 余年。1993 年创办温哥华北京中文学校,为华裔及其他祖裔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的平台。曾任校长,现任校监。




烟雨江南

冯瑞云/天津(加华笔会会员)


        一袭烟雨,在我读过的课本里,一叶扁舟,在我吟诵的诗词中;一把油纸伞,在戴望舒的雨巷里,一幅画卷,在杜牧的回首中…..

        细雨如丝,薄雾如烟。

        青石板路的巷子深处,婀娜的身影演绎着吴越女子的婉约风韵,烟波浩渺的太湖上,点水的竹篙敲击着六朝的兴衰。驾一只小船,漫游在秦淮河,聆听清笛脆筝般的秦淮小调,韵律中依然还有金粉荟萃的万种风情。乘一艘画舫,在三月的杨州,探寻瘦西湖的清俏绰约。

        借宿江边的客船,让寒山寺悠远的钟声,送一个枫桥夜梦。梦里,随着美女蛇的影子来到百草园,泥墙根下人形的何首乌翠绿依旧,三味书屋里,寿镜吾老先生浑厚如痴的读书声穿越着时空,如在耳畔。鲁镇的咸亨酒店里,那醇香的黄酒,分明交汇着茴香豆的气息,酒碗里似乎还晃动着孔乙己的长衫。

        烟雨中,沈园粉墙上的钗头凤早已不在,桥下碧波里也没了唐婉的惊鸿照影。烟雨中,西子湖浓妆淡抹总相宜,岸柳依依,风荷正举,芬芳醉人,别样妩媚。清颖的睡莲,圆圆的叶子上细雨汇成水珠,碧玉般晶莹剔透,摇曳着烂漫天真。

        啊,烟雨中的江南是一幅恣意笔墨的写意画,烟雨中的江南是一首串珠缀玉的散文诗,烟雨中的江南是一个豆蔻年华的美少女,烟雨中的江南是一杯清香四溢的龙井茶,烟雨中的江南是文人们酒醉后永远不醒的芳茵梦境…….

        哦,江南烟雨,啊,烟雨江南!

2020.11.25.

【作者简介】冯瑞云,男,1948年2月4日生人,原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市宝坻区,现居住天津市北辰区。1977年恢复高考进入天津大学基础课部力学师资班,1982年毕业,获力学专业工科学士学位。分配到化工部第一设计院(现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工作。退休前最高职称教授级高工 ,职务:天津辰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业余爱好:古典诗词。现在是天津大学七七七八青年湖诗韵社社员、加华笔会会员文友。




减肥风

寄居蟹/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同事盖比和玛瑞亚的减肥活动终于宣告结束了!这两个年近50岁的女人在40天的时间里各自成功的减轻了约30磅的体重,她们对这一结果是相当的满意,我心里也很高兴.这么多天来, “脂肪” “纤维”“卡路里”“糖份”“体重”“血糖”“运动”等等等等的名词在我耳朵里窜出窜进不说,我还要打起精神对她们向我滚动播出的最新减肥心得和体会发表一些礼貌性的评论。本来要发表一点评论也不是啥难事,可要用英语表达出来还真是让我伤脑筋。感谢加拿大的减肥医生,老实憨厚本份,没有要她们做三个月或半年的疗程。

        盖比的胖体现在下巴,肚子和大腿上, 晃眼一看还以为她是孕妇. 她的胃就像是食品世界里的亲善大使, 对任何国家任何族裔的食物都笑脸相迎,对巧克力,蛋糕,奶昔咖啡,饼干杂果之类的更是亲如一家。她在食物面前唯一的犹豫不是要不要吃,而是吃一份还是吃两份。这次能下狠心痛改前非的巨大动力是因为她女儿将要在六月底举行婚礼,虽然女主角不是她,可是她还是决心要尽自己的力为典礼增光添彩。

        玛瑞亚长的牛高马大,膀圆腰粗,与其说是胖,不如说是壮。估计她从年轻时就是“脂粉堆里的英雄”。女英雄老当益壮,在学校有着相当的威慑力。楼上教室的孩子不听话,只要问一声要不要去见玛瑞亚就立刻服服帖帖;已经闯了祸的孩子一听要来见她则立刻开始哭―――哭不是因为自己犯了错难为情或是反省,而是担心和害怕。楼下的孩子们和她呆的时间长了,多少有了那么一点点抗体,因此有些时候她也不得不动用哨子,喇叭之类的工具让学生们安静。玛瑞亚一开始在听了盖比要减肥的重大决定后只说了句“I will see”!可她到底还是没能招架住盖比一天比一天瘦下来在她面前晃荡,十天后玛瑞亚对盖比说:“I will do!”

        和大多数减肥人士一样,盖比和玛瑞亚的减肥宝典里也是老三篇:运动,吃药,节食。

        盖比一周至少去两次健身房,推举拉压地折腾自己一点也不心慈手软,有回力气使大了胳膊酸疼了好几天。玛瑞亚没那么急躁,她说她只是把平时溜狗的时间延长了一倍。不过据我的观察,这些都不是造成她们短期内甩掉肥肉的主要原因,她们的秘密武器是医生开的减肥药和少的可怜的100克的无油少盐不是淀粉的食物。

        减肥药是滴剂,装在一个棕色的瓶子里。每天午餐前半小时,盖比和玛瑞亚就分别含上十滴药水在嘴里,在药水停留在口腔里的这一两分钟时间里她们是不说话的,神情却格外的庄重和虔诚,绝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盖比的午餐基本是属于兔子类的,生菜,黄瓜,番茄和胡萝卜是她第一周的最主要食物。虽然吃的再简单不过,她还是很认真的把那么一小点东西放在小盘子里,洒上一点柠檬汁,细嚼慢咽有滋有味的样子就好像是在享用着一顿美食大餐。我好奇地问过她好多次是否真的在吃了那药水后就不感觉饿了,不过盖比的肯定的回答很让我怀疑:因为她总是不厌其烦的在我吃饭的时候问我吃的是什么,怎么做的,在哪里买的之类的种种问题。

        玛瑞亚在加入减肥行动后的某一天从家里带来了一个电子秤,这个电子秤的不仅只是给食物秤重,它还能算出各种食物的卡路里,比如牛排,比如虾,比如米饭,比如咖啡,比如冰淇淋等等,任何一种食物到了这秤上就无处遁形。而计算卡路里来吃饭这对减肥人士是很关键也很重要的一步,这样才吃的放心,而且事倍功半,玛瑞亚一边说一边又补充道:一会我们要秤你的饭盒,看看你一顿到底是吃多少卡路里。那天根据电子秤对我的午餐的检测结果是,我一顿要吃480克食物,其中淀粉,蔬菜和肉类的卡路里总合是2258卡路里。 这个数字让我们三个都吃了一大惊,想不到我天天都这样吃的饭菜里居然有那么多的卡路里。玛瑞亚虽然有电子秤把关,可有一次她还是忍不住多吃了食物,结果第二天体重就增加了一磅。她的苦恼和诱惑都在于她要给全家做晚餐,而面对那样的香味和食物,她实在是难以控制。

        都说减肥是一场持久战,盖比和玛瑞亚熬了40天就大有改观。天气渐渐回暖,她们在空余时候的话题也变了:盖比说她的比基尼泳装要选个新号码,玛瑞亚说是时候买她10年来的第二条裙子了。

【作者简介】范文瑜(寄居蟹),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一九九八年移民加拿大温哥华,做饭带孩子之余喜欢涂涂写写。




叶子红了

杨柳/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 莱布尼茨 (德国哲学家)


        满山遍野枫叶红了的时候,也是依依和田原来到加拿大的第七个年头,他们总算凑足了一笔首付,买了一套出租房。

        说来悲哀,首付中的大部分,却来自田原一次不幸的车祸。

        那天清早上班, 田原开车过耐特桥,在海滨大道交叉口停下来候车,看自西向东滚滚东流的车辆,伺机右转,却被后面的车子急吼吼地撞尾。田原感到人一震,车子就重重地甩了出去。

        毫无置疑,撞尾总归是后面人的错。田原经过保险公司理赔,漫长的等待, 痛苦的物理治疗和针灸,还好人没大伤,最后还拿到一笔数目可观的赔偿金。

        选中的房子, 是两室一厅的公寓房。环境优雅,远可观山,近则靠海, 实乃人间乐土。

        钥匙到手,依依和田原刚到新居,就有左邻右舍笑脸相迎,更有一西人老太送赠欢迎礼包一份,内夹自己亲手烹制的水果蛋糕,真令人感激万分。

        人说加拿大是个多元文化的七巧板。此言一点不虚。单从长廊上走过,你就可从各扇门的装饰上深深体会到这点。如果门上贴有倒写的“福”字,以及两小童拱手拜年,那这家必是中国人无疑;如门边镶有 mezuzah (指一面记有“圣经”文字,一面写着上帝名字的小羊皮纸卷,纸卷盛小匣內悬于门柱), 那肯定是犹太人。

        屋主的身份和性格也可从门上反映出来。挂有 Grandpa & Grandma 的,必住着一对老年夫妇;铺有Welcome门毯的,主人一定热情好客;写有be aware of cat 的,主人可能是个孤独而富有同情心的人;还有人家贴了手掩红唇的标志,说明主人好静怕吵的性格。

        租房广告登出不久,依依接到一个电话,醇厚的男中音,很有礼貌的谈吐。很快就约定了看房日子和时间。

        那天已近黄昏,暮色装饰着雨后的窗子。依依靠着窗,等了些时,还不见人来,手指就在玻璃窗上随手画起来,画一条曲曲的线,长长的小路,小路尽头,枫叶树后竟出现了一个人影。

        他越走越近,然后是笃笃的敲门声。

        门一打开,依依看到的是一个黑高个,浓眉厚唇,咧嘴一笑白牙显得脸更黑了。

        他伸出手给依依握,厚实的掌心,暖暖的感觉。

        “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他浓眉一扬,眸子里有一道闪光。

        “山西。”他的声音还是醇厚好听。

        “你到过上海吗?”依依再问。

         “没有。”

        这下依依肯定了,“那你肯定看错了,我从没去过山西,你也从没到过上海,我们怎会见过面呢?”

        签好租房合同,交了第一个月的租金,租客老贾就此安顿下来。

        老贾不老,50岁左右,颇有城府的样子。每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干着一份公司送货的工作,送瓶装水,送走地鸡、有机食品等等,只要顾客需要的都能送。

        老贾也爱做饭,手脚快,三下五除二,番茄炒蛋, 鱼香肉丝之类的,很快就端上了桌。大热天,依依上门收租。见到依依汗涔涔的前额,老贾过意不去,要留依依吃饭,但还是被她婉拒了。

         依依从不接受租客的任何好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糖衣炮弹之后就是谈条件,房租能不能便宜一点?能不能给他再添个微波炉之类的?

        老贾好像一直在打电话,和国内亲人聊天。电话那头永远是个女人的声音,聊孩子,聊生活,老贾呵呵的笑声颤得房梁都会抖。

         “那是我的太太,她照顾十岁的儿子。” 老贾叹了口气,“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已在前几年去世!”

        时间长了,依依了解到,老贾乃山西煤老板,投资移民,曾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后又找了一个比他年轻十几岁的妻子,有了一个儿子。

        老贾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儿子在国内,自己在加拿大创业,想干得有了声色再把母子接来。

        送货的当儿,他还搞推销,卖一种叫“天茶”的玩意儿,据说,喝了这茶,能降血压,促进新陈代谢。

        老贾白天送货,晚上打电话推销卖茶,把自己搞得昏昏沉沉,有好几次开卡车时打嗑睡,有惊无险,最后还是敲掉了饭碗。

        渐渐地,老贾开始躲避依依,收房租的日子总是联系不上。有一次,在走廊上,老贾不幸被依依迎头堵上,他笑嘻嘻地问,“你找我有事吗?”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老贾对依依永远和颜悦色,笑容可掬。

        老贾的身影屡屡出现在赌场,牌桌和老虎机旁。他经常通宵达旦地拼搏,想在牌桌上找回职场的失意。

        老贾先是玩失踪,最后还是不告而别。说好1号交房租,他说碰到了困难,让依依6号去取。

         6号那天,依依去了,左敲右击,却没人开门。依依索性拿出钥匙打开门,人去楼空,桌上留下一张纸条和一串钥匙。

        “尊敬的房东,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时,我已行驶在开往卡加利的高速公路上。

        一年前,租到你们的房子,被你们的热情好客所感动,庆幸自己找到了好房东。但突发的一件事情改变了我的一切,我深爱的妻子,在去北武当山拜佛回来的路上,突遭车祸遇难。卡车司机疲劳驾驶,造成车祸,这使我联想到自己。

        请原谅我的不告而别。押金不用还了,就用来付我这前半个月的房租。我在网上为你们帖了租房广告,不久你们就会接到求租者电话,这么好地段的房子应该是不愁租的。

        对不起,这些话没机会和你们当面说,只能给你们写这封信。有一点东西暂时留在你处,期待有机会再会!”

        信的旁边,是一叠厚厚的照片。照片上,一短发女子,清丽脫俗,明眸皓齿,对着镜头在笑。。。。。。。

        田原和依依都看呆了。半晌,田原才看着依依,幽幽地说,“世界上真有如此相像的人,前世有缘。”

        依依记起了她和老贾第一次的会面。

        照片背景,又是枫叶,红得像火,黄得灿烂 。。。。。老贾从红叶中来,又走向红叶。。。。。

        后记:数年后,依依在网上看到一则老贾的征婚广告,“成功企业家寻找人生伴侣”。

        她拨通了他的电话。

        老贾起初有些意外,毕竟那么多年过去了,他像在回忆他人的故事,“第一次看到你, 我就怔住,世上竟有如此奇妙的事!你和我太太长得如此之像,怕看到你触景生情,我选择逃避,逃避得不像一个男人。但又多亏这次逃避,使我反思,想做点什么,让我在一个新地方有机会重新开始。”

        还是那磁石般的醇厚嗓音,但依依听出了与之前不同的韵味。

        他们相约下一年叶子红的季节,来一次聚会,看看岁月在他们身上的雕痕。

【作者简介】杨柳,出生于黑龙江, 成长于上海,自幼在上海市少年宫雕塑组学习绘画和雕塑,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出国前曾任职党校教师,上海市文联文学艺术院,“中国当代企业家丛书”副主编,出版学术专著“人文学科中的结构方法”。现居加拿大温哥华 , “枫之声传媒”专栏作家,“高度”杂志专栏作家。文章发表于海内外报刊杂志及网络,多次获奖。近年重拾绘画,2019年参与绘制温哥华唐人街最大的壁画“欢腾的华埠春节”,2020年参与绘制意大利街壁画“四海一家”。




更好的融入加拿大——成为义工

向虹/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我登陆加拿大是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温哥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陶渊明老神仙笔下的“桃源仙境”。可是就在我到来不久, 我的一位朋友竟然告诉我,她要“回流”。她当时告诉我的理由是像我这么新的移民无法理解的:无法融入。临行前,她送我一盏精美的小台灯。但是望着这束彩色的光柱,我却开始怀疑未来是否光明?时间如白驹过隙,今天我很想跟我的旧友和在场的朋友们说说:融入加拿大,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我的途径是成为义工!

        一方面,我觉得成为义工可以发挥我原来的专业特长 。在我离开喜爱的电视台之时,我桌对桌的一个同事就很悲哀的告诉我:在加拿大,我们做不了本专业!我当时也很伤心 因为我喜欢做电视,但是让我用英文做电视,我觉得还相去甚远。当我加入义工活动后,我发现这批可爱的义工和他们辛勤组织的活动太值得记录了 。于是原来做编导的我开始学习摄像和后期制作,开始用家用小摄像机记录我们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一个个小小的视频虽然没有漂亮的特技、新颖的雕琢,但它们生动地记录下了我们社团活动的精彩瞬间和义工们晶莹的汗水;这一个个小小视频虽然没有在大的媒体播出过,但却在我们的微信平台广为传颂、印记在我们社区居民的心里,它们展现出了华裔移民的精神风貌和对加拿大这个第二故乡的热爱之情。在这个有点儿辛苦的工作过程中,我义工、我记录、我快乐!

        另一方面,我觉得成为义工可以让我更好地融入加拿大是因为我在做义工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真诚的奉献者。他们有共同的为加拿大服务的目标,可以不辞辛劳的为社团活动做出努力:有的朋友为亚裔留学生做年夜饭汗流浃背,为的是让小留学生们尝到一口家的味道;有的为社区活动披星戴月,为的是邻居们的笑语欢声;有的朋友为了一台晚会费尽心力,只为了华裔大家庭的传统团圆;更有我们的社团带头人为华裔非盈利组织付出了诸多心血,只为华裔移民在这里生活的更好!他们的真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着我,感动着我的社区,让人们感受到华裔移民自己的协会时刻给与我们关心和爱护!这份爱让人踏实、让人温暖!

        还有一点,我觉得成为义工可以更好地融入加拿大是因为做义工能让我更好的了解社会体制 、了解不同政党的主张和本土选举制度的巨大威力。当我就读于成人高中七年级的时候,省教育部要向成人高中学生收费,每科500加币,这意味着:我们要准备两份上大专的学费。我们找到了当时Burnaby学区的省议员Raj Chouhan先生,他在听取了我们的意见之后,建议学生们写信给省长和教育部长。与此同时,议员先生在省级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大约一个月后,这项收费宣布暂时取消。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我们的声音被听到了,我们的合理诉求被理解了,我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尊重。当这个第二故乡给了你应有的尊重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回馈?!于是我带领身边的很多同学和朋友们去做义工。我们要积极热情地学习本土文化,非常清楚地投出我手中的一票,选出我信任的人来打理我的“桃源”。这不仅是你对这个国家的尊重和热爱,还是对您的孩子们未来的关心和负责。

        通过义工活动逐步融入加拿大的我非常热爱我的第二故乡,在这个美丽的枫叶之国生日来临之际,祝福她繁荣昌盛 永远年轻!

【作者简介】向虹(Tracy )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曾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地方台记者、编导、主持人 。普通话一级甲等、国家二级播音员。移民后任影视公司和话剧团台词老师 、艺术语言和课本剧老师。参演讲述华裔移民史的舞台剧《华人之光》、四幕话剧《往事只能回味》、六幕话剧《我们这个院儿》、《欢乐颂》和诗词朗诵会等华裔社团活动。




New York New York

湄伊/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加拿大感恩节长周末,我和儿子来了趟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是儿子选的,纽约。其实两年前带儿子去过纽约的,问他为什么还想去,他说觉得纽约有趣,想再去看看。

        做为科幻片里被毁灭次数最多的城市,纽约当然有极强的存在感。曾经读一本畅销作家的书,一本书读过只记住了一句话,身为居无定所的现代游侠男主被一份露水姻缘留言分手:”You are like New York city。 I love to visit, but I could never live there。 “多么完美的分手语!用这样一座城来比一个人,重量可以压下所有的火气与不甘,再带出点小窃喜来,毕竟是纽约啊!

        纽约就是这样一个无比特殊的存在,集万千矛盾于一身。几次到访纽约,我也如书里那位姑娘一样,喜欢去玩儿,却一定不会久居。仔细想想,两个选择都是源于”包容”两字罢了。因为包容,所以有趣。随便在纽约街头就能听见不下十种的语言,移民,游客,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人都能见到,天南海北的光怪陆离毫不突兀地混在一起,这样的城市,哪怕是为了开眼界也是要来的吧!因为包容,所以复杂。这里是丛林法则贯彻得最彻底的地方,神经时刻绷紧,自认身体与神经皆不够强壮的我,还是离这样的生活远些吧。

        生平第一次到纽约是在911之前的那个暑假,还属穷学生的我和先生伙同另外两个穷学生开启了美东穷游之旅。彼时,美国还是自信和从容的,带一点高高在上的友好。记得美加边境过得极其容易,以至于现在每次在边境排长龙的时候总要感叹一番想当年。第一次去纽约世贸是必要参观的景点。去的那天是周末,双塔下的广场上在举办露天的爵士音乐会,美妙的音乐,轻松欢快的人群。这个画面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在911的早晨在电视里看到双塔轰塌的画面时怎么都不能相信这事真的发生了。因为这点因缘,这次去纽约特意又去看了911遗址,两个在原塔址上修建的深池,水从四壁倾泻而下,池的四周刻着所有遇难者的名字。临走的时候,不经意间瞥到一朵白色的玫瑰插在一个名字上,伤痛的气息便悄悄地把心撞了一下。

        到纽约不可不看的一定是百老汇的演出,这次选了经典的歌剧魅影。其实这样的演出里歌词是听不清楚的,但是主要角色的声音都很美,情绪极为饱满,不用听懂也能跟着剧情上下起伏,这点倒是和歌剧有些像。可惜爱情求而不得的痛是儿子这个年纪还不能理解的,我看得热泪盈眶,儿子在旁边昏昏欲睡,早知道是这样我大概应该带他去看狮子王。

        旅行总是离不开吃的,纽约是有很多高大上的餐馆的,我们还路过了明星厨师开的名店。不过儿子想尝试一下本地人的小馆,我们就去了一个跟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的街角小店,长长的柜台和火车座,价格不高,但端上来的分量极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食量,儿子咋舌,说难怪很多美国人那么胖。最后还是剩下很多,便打包出去给了附近的无家可归者。这次还尝试了一家古巴华裔的餐厅,没吃过古巴菜,但是这家的味道比一般的美式中餐厅的味道好多了。儿子告诉我二战期间有些华人到了古巴,后来卡斯特罗上台这些人很多到了美国,不知道儿子从哪里知道这些稀奇古怪知识的。

        对我而言这次旅行最大的不同是清楚地感到了儿子的长大,从受我保护变成保护我。是他带着我乘坐地铁,穿过曼哈顿的大街小巷,时不时地表达对我路痴属性的不放心。肩膀渐渐宽起来的儿子已经可以成为我的依靠了,幸福感爆棚!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过,再见了纽约!儿子已经说了,以后要再来。只是不知道,以后他再来,身边的人是不是我了。

【作者简介】 Maggie湄伊,七零后,原籍北京,现居温哥华。移居加国之前在国内地产行业任高管,脱离繁忙的工作之后便开始尝试诗歌的创作,作品目前见于刊物,报纸及各网络平台。借文字表达心声,只求有思有趣。




七十岁的老司机

段莉洁/明尼苏达 (加华笔会会员)


        人生的长河里,总有一些人擦肩而过,而玛丽,是其中一个让我十几年来难以忘怀的一个人。

        我那时需要把车停在停车场,再坐大学的车到实验室上班,十分钟的车程,两辆同样的黑车来跑这条路线。车能容纳九人。说实话,如果不熟的人肩并肩坐着会有些尴尬。我总是尽可能选择副驾驶位,倒不是为了宽敞和避免尴尬,而是为了和司机练习英语。“多说话,英语会提高得很快”,这是老公嘱咐的,尽管他自己并不健谈。

        有一段时间我和司机汤姆聊得很投机,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一个新的司机玛丽。我第一次看到玛丽就喜欢上了她。玛丽个儿不高,看上去六十多岁的样子,脸上的皮肤紧致光滑。她笑起来最可爱也极具感染性,她戴着小黑帽的头一歪,嘴一抿,非常俏皮,甚至有些天真无邪,让人觉得人世间很美好。我俩出奇地投缘,相谈甚欢,后来我竟专门赶她那辆车而因此“冷落”了汤姆。

        我和玛丽很快成了熟人,车上只有我俩的时候,我们便说一些知心话,聊到高兴处还会放肆地一起大笑。这让我想起我初到美国时的邻居娜娜,我们也经常这样大笑。那时娜娜常带我去旧货店淘日用品。我们那时可以说除了到美国的热血几乎一无所有,但我们用这热情来大笑,有时几乎笑出眼泪。

        有一天玛丽很兴奋地告诉我,她三个月后要和外甥女去北京玩,她说八四年去过一次北京,还在长安街上骑车呢!我的脑海中于是浮现出年轻的她在天安门前骑着单车飞驰而过的欢快的身影。我告诉她,“中国现在变化可大了,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就是我现在回去也会迷路,甚至找不到原来上班的医院。” 我为玛丽二十多年后重游北京而感慨万千。

        玛丽告诉我她七十岁了。我一时惊讶,她七十岁还在做司机!在中国,哪有这么大龄的司机呢?她的同龄人应该早已退休,享受天伦之乐了。她说她工作是为了还房贷,我顿时心生怜悯,她七十岁了还在还房贷,什么时候才能还完呢?我没细问她,但我猜测她可能收入一直不高,所以到现在还要出来工作。

        玛丽说她三十几岁就离婚了,因为丈夫酗酒后对她拳脚相加,我立时热泪盈眶地说,“我为你能走出这场被虐待的婚姻而骄傲!”象她这样年龄的人,那时候离婚可不像现在这么勇敢。我对玛丽的遭遇充满了同情,但这并不是让我同情的全部,后来,玛丽告诉我,她很多年都不和她的亲生女儿来往了,因为她吸毒。玛丽陈述她的遭遇时,表情和声音都很平静,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我想,玛丽一定是已经尽了力,女儿大了,她也鞭长莫及,干脆就洒脱一些,总要活下去吧。我不能想象这种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会如何,但我起码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不及她这样想得开。

        过了一阵儿,玛丽说她们的中国之行取消了,因为外甥女婿失业,没有游玩的闲钱了,昂贵的长途机票被折成了一张去外甥女的城市西雅图的机票。“至少还能去看看外甥女”,玛丽笑眯眯地说。我听了惋惜不已,但玛丽的声音依旧平和,没有悲哀。

        倒霉的事儿远没有结束,有一天玛丽告诉我,她的儿子死了,47岁,肺炎。她脸上有些悲哀,但声音依旧平静,而且她还坚持上班。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在艰难时刻如此平静?是以往的经历让她成熟吗?这种成熟和看破世道,可能从她丈夫打她的那个时刻就已经在她心里刻了烙印,让她对一切不幸如此坦然和乐观。是接受现实,抑或是看破红尘?总之,需要足够坚强和忍耐才有看上去天真可爱的玛丽。

        有一次,玛丽临时有事,要和一名司机在某处交接。那是一个冬天,玛丽下了车,拄着拐杖缓慢地走在冰冷的地上。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平时我只看到坐着的司机玛丽。她一瘸一拐的背影实在让人心疼,也让人担心她被地上的冰滑倒。

        后来,我因换了停车场就不再坐玛丽的车了,但是我会经常想起玛丽,想起她美丽的笑容和她拄着拐杖的背影。她如此高龄还在为还贷款奔波,她的一生如此坎坷,她又如此平静乐观。

        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不会有玛丽的遭遇,但未必有一半的人会比玛丽幸福。就像我,我比玛丽幸运很多,但还经常发牢骚,有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嫌疑。十多年过去了,“玛丽精神”依旧鼓舞着我,尤其在逆境时,我想想玛丽的遭遇,觉得自己很幸运;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但知足者常乐!

        时隔十余年,玛丽如果健在的话,应该八十多岁了。 我想念她,担忧她,但我心知和她再次擦肩而过的概率几乎为零。人生的旅途中有很多站点,我们走走停停,在一个站点告别旧朋友,然后前行,在下一个站认识新朋友。

        在这里,谨以我的文字和思念,祝她老人家平安!

【作者简介】原名段莉洁,笔名若妖,曾在中国做过医生,后移居美国,现在明尼苏达大学做艾滋病研究工作。爱好文学,2004年儿子出生后,坐在他旁边陪他睡觉,觉得生命宝贵不能浪费,那时脑海里故事连篇,即使听到一个人的声音都能出现一个画面,于是边陪儿子睡觉边开始写作。于2013年2月10日,中国农历春节那天,在海外文学城以笔名若妖开动博客,曾写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和散文,达一百万字,文字很受读者喜欢,目前为止访问量达265万。自今年一月以来,成为《大纽约生活网》特约作者,发表了14篇有关疫情,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文章,几乎每篇都是头条。写作以来,不敢倦怠;开车时,睡觉前,甚至做实验时,都在构思。我常开玩笑说,我用一个时间做两件事情,我的生命是双倍的。




喜乐人生总是诗

陈伟超/多伦多(加华笔会会员)


         “陈伯,你们这些候鸟老人真幸福,每年可享受两个春天!”

        来多伦多探望我们的亲朋好友都这么说。说来也是。多伦多夏日如春,我每年春节回国,,节后返回加拿大过如春之夏,不就是每年过两个春天了嘛?

        我和老伴随儿子在加拿大生活快20年了,每年多在春节前回国观光,第二年五月初返回多伦多。这个时候祖国的江南早就羽扇不离身了一一我小儿子工作的深圳更是酷热难耐,晚上不开空调根本无法入睡。但多伦多的五月还是春寒料峭,门前屋后的枫树林刚刚发芽。我们晚上,盖床薄棉被睡觉,就感觉挺舒服的。两相对比,一首《五月感春》便油然而生:

        昨日鹏城似火烧,今宵异国涌春潮。
        夜莺一曲催眠意,素面随风入梦宵。

        随着春姑娘的脚步越来越近,多伦多春天的气息也越来越浓。整洁的街道、花园式的民居别墅、免费共享公园……无不春意盎然。有诗云:

        蓝天丽日照吾家,草长莺飞遍地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秋翁笑对夕阳斜。

        富有诗情画意的多伦多之夏,也勾起我对往事的许多回想……

        那是2002年夏日如春的季节,我的峰儿在士嘉堡红宝石附近买下一栋别墅。房子不算大,但它那宽阔美丽的前后花园却令我流连忘返。院子里有两棵果树,一颗苹果,一颗啤梨,都长的枝繁叶茂,满树的花儿在丽日蓝天下开得格外灿烂;醉人的春风吹过,一些花片散落在刚修剪过的草地上,就好像在绿色的大地毯上,印上红白相间的碎花儿似的;而草地周边竞争怒放的报春花、郁金香、金丝莲、牡丹、玫瑰和好些不知名的奇花异草,似乎谁也不服输,又给这绿色的大地毯綉上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花边,整个花园蜂飞蝶舞,热闹非常。此时此刻我不禁想起国内一位诗翁为我作的一首题照诗来:

        锦绣新居百雀讴,花园别墅景清幽。
        儿孙共享天伦趣,福祉长庚度百秋。

        真的如诗所说,每逢春日週末,我和家人闲时,都会来花园踏青赏花,笑看孙儿在草地上、花丛中嬉戏。此时,我真的像是回到了孩提时代,也跟着活蹦乱跳的孙儿在草地上打几个滚…。这时,我整个身心都陶醉其中……

        然而,我们在这里只度过了几年夏日如春的美好时光,儿子为了培养下一代,随着我孙子年岁的增长几次择校而居……

        搬家是很麻烦和辛苦的。后来,孩子们为了老人有个安定的环境颐养天年,就在‘’黄金广场‘’附近为我们买了新居。居室不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电话,电视,电脑,DVD,洗衣机……应有尽有。这里出门就是公园,华人商场很多,交通也非常方便,我和老伴都很满意。就这样,我们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上了自由自在如诗如画的两人世界生活……

        星移斗转,不觉间我们就在这个蜗居里悄然过了好几个如春之夏。

        古语云:”德不孤,必有邻”。回顾几年来的生活,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孤独。在这里,我很快有了新朋好友并组织了”多伦多中国朋友”微信群(现已有40多位群友,他们多为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人,总喜欢在夏日如春的早晨或傍晚,一起散步、聊天、唱歌、跳舞、健身……高兴时,我在群里发个通知,约好”家人”进进馆子串串门,大家一起品茗叙旧,谈诗论对,合影留念…。活动过后,把照片制作成美篇或相册,与“家人”和国内外亲友们分享,不亦乐乎。有诗为证:

        旧雨新知聚一堂,推杯换盏祝安康。
        他乡共享余生梦,大爱无边福寿长。

        的确,几年来,我和老伴独居一隅。虽然没有天天儿孙缠膝,但天天有高朋好友相伴,不仅没有感到失落和孤单,反而觉得老年生活充满阳光,诗情画意……

        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了去年”情人节”时发生的故事来:

        温馨的”情人节”之夜,群里的朋友邀我们参加一家庭PT欢庆活动。主客酒足饭饱以后,男士们多给自己的心上人挂带金银珠宝首饰,但我只给老伴朗诵一首七律《咏雪鞋》,来表达对她的真情厚爱:

        出落凡尘貌不扬,天成一对配为双。
        春來笑让花中路,秋去欣迎陌上霜。
        岁月无情同卧起,三生有意共存亡。
        寻梅踏雪偎人暖,碎骨身残步履香。

        当我朗诵完这首诗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即男主人走过来握着我的手动情地说:”您老的礼物看起来很轻,但它比金银珠宝更值钱,更宝贵,更感人!您看,奶奶都被您的情诗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夜深了,回到自己的蜗居。我拉著老伴的手依偎在窗前,遥望窗外星月交相辉映,灵感突现,一首新诗《夜静思》浮出脑际:

        万点繁星盼月圆,心潮逐浪梦连篇。
        山妻犹爱鸳鸯老,何处秋翁不胜仙。

【作者简介】陈伟超,广东嘉应客家人氏。笔名杨梅村、陈超、超然等。粉笔生涯一一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广东粤北高校执教至退休。曾为中文系教师、副主任、学报常务副主编;中国写作学会、散文学会会员。业余爱好旅游撮影、养蜂栽花,曾系韶关、广东养蜂学会会员。退休后侨居加拿大多伦多。现为广东书堂诗社、韶关诗社、岭南诗社社员,温哥华加中诗词学会、加华笔会会员。




读母亲《清吟集》

刘德/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今年母亲已届九十高龄。她不但诗思如潮,且雄心勃勃,准备在其悦辰之前,把多年来的诗作付 梓成帙,希望留给子孙后代一点精神财富。因此嘱我写点什么。

        母亲八十岁才开始写诗。在短短的十年间,其诗艺精进,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其中信手神来之 精萃,俯拾皆是;妙笔生花之佳作,不胜枚举。更难能可贵的是其诗中所表现的境界和胸怀,清 新高逸,朴素自然,自成风格。

        母亲的诗,清新高逸,朴素自然。若山溪,出幽谷而持本性,奔大海而呼自然。比如其“冬雨”诗 云:“冬雨绵绵得意浇,池塘鱼跃鸭相邀。时花嫩草生机茁,雪白梅香绽蕊娇。”又如:“银湖流月 鱼吞浪,芳圃迎春鸟唱情。”其境界与襟怀更令人景仰,且读其“望遥天”句:“人到天涯意转豪,一 腔心事付滔滔。还思趁此掦帆去,试弄苍溟万顷涛。”还有:“高瞻顿觉乾坤广,不尽烟霞眼底 收。”

        母亲的诗,亲情洋溢,母爱博大。其思游子,怀亲人, 勉后辈的诗作,贯穿着整版本诗集, 更使 整吧诗集凝聚了一位普通母亲那浓浓的、直接的、无私的爱。每每捧读母亲的诗集, 总有这样强 烈的感觉,像是淌佯在一曲曲暖流交汇的、奔流不息的清流之中。总让人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温 馨的人间亲情和伟大母爱之中。 其《浪淘沙•盼归鸿》词足见情怀:“高浪拍秋穹,独立临风,心 潮恰与海潮同。万款离愁随雁远, 出没涛中。 海外寄萍踪, 烟水蒙蒙,无由畅叙别离衷。但愿 彩虹长架取, 盼早归鸿。” 多少思念和寄望,多少深情和关爱, 都在其自然、率真的笔触中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母亲的诗,没有华丽辞藻之矫作,却具清新流畅,朴茂自然之表述。没有大江河海之奔涌,却呈 浅流击石,清澈玲珑之精美。母亲的诗不求闻达于诗坛,但愿留香于书家;不望出旷世之杰作, 但祈证澄明之本心。故我说其诗如山溪出谷,其清自清也,其声自远也。 正如唐诗人崔颢所云: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静”可致远矣。以“清吟集”为诗作之名,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德,字流云,号听雪斋主。 北美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北美书画研究院业务院长 加拿大皇家美术学院中國画院副院长 中国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加拿大大华笔会网刊《加华文苑》绘画专栏责任编委。诗词作品散见于网络、诗刋、会刋,并被编入《中国文学精品典藏》、《类编中华诗词大系》以 及《爱我中华爱国诗词精品典藏》、《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作品集》等诗词选集和典藏书籍。坚持以自创诗文入画,努力追求文人画熔诗书画于一炉的艺术表现和精神境界。经常受邀参展,绘 画作品广受好评。




入群

野草/纽约(加华笔会会员)


        一如羊吃草饮水,君子们你拉我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群,就是找到自己的影子,就是谈得来的朋友在一起。入,就是进来。故衍生出新词:入群。

        入群,门槛高。比如:某历史研究群。我呆了一年,真是跟着教授和博导老师们一起玩得开心。后来,发现往中华五千年历史深究下去,比如:莫高窟壁画,马王堆汉墓,北京山顶洞人,藏传佛教寺院,兵马俑博物馆,等等。我实在有些跟不上进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保留了文刀刘群主的联络方式,我就这样静静的退群了。退群,是难免的。最恶劣的就是撕裂,为了一句话之争议就互撕!司空见惯之后,我就开始谨慎入群。在几个群里我居然找到了孩提时代的我,青年时代的我,中年大叔的我,甚至将来退休之后未来的我!

        入群,入的地方对,就如沐春风!入的不对,就大难临头!入的温和,就清风细雨。入的疯狂,就昼夜颠倒!喔喔,这种群文化已经跨越了族群,跨越了语言,跨越了性别,年龄,资历,职业,身材,个性,和口味(饮食),等等。我猜想入群行动也称为运动会持续发展。实际上,我觉得“群文化”已经比从前的知青文化,愤青文化,文艺青年文化,五四运动文化,wg文化,都更加被会玩手机的群众接受。

        入群,门槛很低。比如:一家人,再携带几个发小和邻居组织起来,推举一个公众人物(大哥或者小妹)就立马建群,弄一个“何家大院”群,“初中高中同学”群,等等。

        入群,不简单。比如:北美某作家协会群,就比较正式。要求会员入群前,弄一个包装盒,三件套。其一,个人照片;其二,个人简介;其三,一篇散文。这个要求中规中矩。只要人活着就可以被拍照,只要有人生就能写简介;只要上过小学三年级就能写散文。照片,不需要美观,端正就好。简介,不需要多字,有真实则可;散文,不需要漂亮,通顺达意有头有尾就算过了。

        入群,没有太多政治经济和人事制度。随意搭配,不扰乱秩序,遵守群规就备受欢迎了。我想我该停下笔了。通不通过就这样了,对吧?

【作者简介】野草,原名:何进。1988年留学美国,会计本科,道学硕士。曾经发表《我的故事》(皇后学讯,征文比赛,一等奖),《献给妈妈的诗》(皇后学讯)等作品。近年来,一直在脸书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深受海内外各界网友的喜爱。




打高尔夫球人的三大愿望

肖风/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据说,打高尔夫球人的三大梦想,或者说是三大愿望是:

         1)一杆进洞。这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和技术有那么一丁丁的关系,而又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能不能一杆进洞,完全要看上帝的意思。由于它的不确定 性,界定比较模糊。即可以算是梦想,也可以划入愿望类别。

        2) 到位于苏格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圣安德鲁斯老球场打一场球。据说要提前一年,或半年进行预约。但这件事,毕竟有它的可操作性,当归属愿望类。

        3) 世界上打过的球场数要达到 1000,乃至更多。这就完全是不可实现的真正的梦想了。那得需要多么雄厚的财力,和多么大的毅力呀。

        尽管周同学时常和我唠叨他的这些梦想,但我从来就没有拿他的这些梦想当回事儿。在我看来,梦想就是梦里的想法,清醒的时候不用去想。

        今天周同学和大伯子,小叔子一起去深圳东部华侨城的云海谷球场打球。周同学一不小心,居然在 8 号洞,以 135 码的距离打出了他此生的第一个一杆进洞。

        唉,我现在想对周同学的一生追求,继续装聋作哑是不行了。人家既然靠上 帝的眷顾,实现了第一个愿望,那么人家的第二个愿望就顺理成章地被提到了议事 日程上。谁让那是最容易实现的愿望呢?至于第三个梦想,在被我果断地削掉了一个零以后,也就由梦想变成了愿望。在我看来,世人的梦想不必千篇一律,1000 有 1000 的追求。100 也有 100 的满足。再说了,和一个“0”较劲儿,也挺没劲的。努 力实现愿望还有个盼头。太高大上的梦想,则让人感到无法实现的沮丧。

         现在说一下一杆进洞的后果。先说北美,高尔夫在北美,是全民运动。有钱的、没钱的、都可以在周末扛根棍子去削草皮。偶然碰上个一杆进洞,请大家喝杯啤酒,热闹一下也就可以了,后果完全不严重。

        可这高尔夫在中国,是被称为“贵族运动”的,是有钱人的把戏。那动辄几万,几十万的会员费,可不是一般小老百姓所能负担得起的。据说一杆进洞后,要见人就给小费,还要请客吃饭,没有个一,两万人民币是下不来的。而我家周同学完全就是一个温哥华村儿里的村夫,哪里懂得这些?口袋里只有寥寥的几百人民币。 好在小叔子身上带了几千,全部分发了出去,够不够也就是它了。一再叮嘱球童不 可外传,因为实在是没钱了。本以为可以就此蒙混过关。可球童哪里肯相信打球的人也有不是款儿爷的事实? 一早儿就把消息传了出去。

        打完球后,回到会馆更衣。早已身无分文的哥儿三,彻底傻眼了。别管是球童,还是管电瓶车的工人,再或是更衣室里的服务员,全部列队成排,杵在那里,恭贺一杆进洞。早已囊中羞涩的哥儿三,立感面部羞涩。当机立断,连澡都没敢洗, 就狼狈逃窜了。这球场的人怎么就不明白,打球的人也不全都是腰缠万贯的老板呀。

        周同学回来后,立即受到了家庭委员会的严重警告,以后绝不能再有一杆进洞的情况发生。家里有一张“一杆进洞”的证书就 足够了,绝不需要再去花钱买第二张。周同学苦着脸问:“那万一我哪一天,一不小心,又一杆进洞了 怎么办?”

        “那就趁别人没发现前,给我掏出来。否则,一星期上七天班,把撒出去的钱再给我挣回来。”

        消息传出后,女婿也赶来凑热闹,“爸,你买一杆进洞的保险吧。”到女婿提供的链接上一看,还真有这种保险。三块钱一份, 保一辈子。一杆进洞后,赔五,六百美元,用来给小费和请客。

        经过一番研究后,周同学牛气哄哄地宣布:对于周同学这种业余球员来说,一杆进洞的几率,只有 1/12500。(怪不得保费这么便宜。)周同学说这话的原意是想说,他的高尔夫水平非常高。不想又遭到了女儿们的全力反对,“能够一杆进洞是你命好,不是你技术好。既然那天的运气那么好,为什么不去买 649? 而偏要去打球? 白白地把那天的好运气都浪费掉。” 我想想也是哈,这哪里是去打球? 完全是把一个 649 打没了。痛心啊。

【作者简介】肖风 (闲人),出生在北京,文革期间随父母下放到山西。经历上山下乡。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曾在英国 University of Warwick 获得硕士学位。移民加拿大前,在北京中央财经大学教书。喜好文学,喜好写作。尤其喜好旅游和写游记。




三毛的黄金时代

程树人/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三毛的黄金时代》2015年程树人创作于温哥华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荷西谁明心。
        人生知己一足矣,
        四海飘零再难寻。

        才女三毛,她的凄美爱情故事,流浪生涯,迷倒多少文学青年。以至于她本人姓甚名谁也不重要了,人们都知道有两个三毛,一个是张乐平先生所绘制创作出的人物,"三毛流浪记"的男孩三毛,一个是台湾女作家三毛。

         “天妒英才”,“上天何不公”,人们心痛三毛的自杀离世。天真是不公吗?我相信三毛还是感谢上天的。三毛算不上美女,但才情一流,青年时代的爱情经历遭遇在她的文笔之下一下子推上历史的高度,正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一下子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推上历史高度一样,再也下不来。

         是幸抑或是不幸?精彩的人生高潮来的太早结束的太快,剰下太多太长的无奈。尽管才情还在,也难補情绪的空白。三毛在故土上㳺蕩,在大西北会歌王,仍然无法医治内心忧伤。

        我发现一个现象,不少艺术家的最高成就不一定是在晚年,反而是在早年,巴金最好作品还是《家》、《春》、《秋》。曹禺的最好作品还是雷雨。年轻有才气有冲劲触觉敏感领时代之先,而之后反而失去原先这些优势,或思维无法超越以往,就此却步。指的是水平高度,不是指再有无作品。

        三毛绝对是中國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流浪美学的經典。

        有愛情的地方,沙子也成黃金。

【作者简介】程树人,1942年生,1965年毕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0年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市。出国前曾任上海园林设计院雕塑室负责人。出国后曾任加拿大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英国国际传记协会会员何顾问。作品多次获奖,并在中国与加拿大多处城市有建树。




怀故思亲,感恩感德
——《清明忆母》读后

曼于/四川(加华笔会会员)


        《清明忆母》是我五姨于十五年前发表的一篇悼念外祖母的文章,今次重读,仍倍觉亲切,感慨万千。

        外祖母卢哲原,自幼饱读诗书,是蜀南老家十里八乡有名的秀外慧中的才女。老人一生勤劳俭朴、温婉善良、自强自重。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均表现出一位知性女子的优良品质。老人出生的满清末年,女子一律裹脚,老太太却保留了自己一双常人的“天足”,历经数十年,跨进了新社会。旧中国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然而外祖母却逆向而行,手不释卷。诗词歌赋,唐宋古文陪伴了她的一生。即便身处逆境也乐此不疲 。小时候就常听母亲讲外婆的故事 ,吟诵外婆的诗篇 。

        50年代初期,因家庭成份关系,外婆被遣送下乡劳动改造,住在深山老林的一间茅屋里。试想,原本大家女子、一介文人,一旦改变了生活环境,僻处深山,开荒种地,要自食其力,度日何等艰难!女儿们在城里念书还靠家庭补贴费用。外公腿残,失去了劳动力 ,一女流之辈承担了家庭全副重担 。所幸外婆素性勤俭,能吃苦耐劳,从不示弱。已逾不惑之年,一应农活从头学起 ,肩挑背扛 ,砍柴种地 ,用勤劳的双手和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终于熬过了数年的艰难岁月。其间,还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外公早年川大毕业,也是一饱学之士 ,还有戏曲的爱好。腹有诗书,相依相伴 ,琴瑟和鸣,能在困境中排忧解愁寻求生活的乐趣。又是何等高雅的精神境界 。我母亲和她的姐妹们口口相传的外婆在茅屋里自创的一首小诗,就是老人当时生活的写照:白云深处是吾家,负薪易米度春华。容颜受损难凭借,聊将秋水当菱花。 (《自题小像》)含辛茹苦,艰难度日,负薪易米,容颜憔悴,情何以堪!读來令人动容。多年后,外婆得以与女儿女婿家人团聚,开始了新的生活。老人热爱大自然,生來好动,喜欢旅游,人随和,爱热闹。或出行,或宴饮,老人常常即兴赋诗,畅抒情怀。游江南无锡 ,观光之余,竟自吟唱:万顷波光耀眼明,长天秋水两难分。具区胜景今犹在,竚立鼋头羡古人。七十大寿时,生日聚会,席间有感而发,又随兴吟哦:金风拂拂喜筵开,桔绿橙黄拜寿來。晚岁方知福非浅,庭前兰桂尽英才。老人文思敏捷,且吟且唱 ,神态自若,赢得满堂喝采。记得1979年春节,我们一家在常州和外婆一道过年,已是九十高龄的老人,还抱着大部头小说,津津乐道,并兴致勃勃地背诵唐代杜牧著名的《阿房宫赋》我不由得大叫起來,哇!那么长的一首诗,老人背得一字不漏,摇头晃脑 ,气定神闲,让人震惊。继而我感到汗颜 (因为我背不了)。据说,老人还能熟背《古文观止》多篇。老人诗教家传,诗文助兴,在亲友中传为美谈,也成为了大家族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外婆生养了十个女儿,清一色。在那个“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的年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不生男孩是备受歧视的。尤其在遐迩闻名的程家大姓,更是抬不起头来。然而,这一位事理通达、坚强自信的女子却不随命运摆布,在趾高气扬的族长和封建卫士们的异样目光下,她始终从容面对,不卑不亢,宠辱不惊,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冷眼,以崇高的母爱悉心照顾好孩子,教育她们知书识礼,自爱自珍。于是“女儿当自强”、“从來豪杰女流多” 成了她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我母亲和她的姐妹们个个健康成长好学上进,后來都成为了出色的教师、医生。她们的子女也相继成才,遍布大江南北乃至美国、加拿大,在不同地域,不同岗位学习工作,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光明磊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生活,自强不息、拼搏进取,以顽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对人生,战胜困难,实现梦想。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位胸襟旷达的知性的卢哲元老祖宗,成功的诗教传承和她人格魅力的深远影响 ,惠及后辈子孙。作为她外孙女的一员,我常常感到自豪和骄傲。

        写到这里,我要衷心感谢五姨的同行挚友、加华笔会会员、江苏大学朱净之教授,为我们撰写的《诗情母女》一篇煌煌大作,文章在畅谈五姨和外祖母的诗情互动之后,这样写道:卢母是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慈母、贤母和才母。是留给女儿们心中一轮永恒的太阳。“她的诗作表露了一位平凡母亲的纯情大爱和旷达高雅的内心世界”。朱教授文章末尾,更为深情地为老人写下了一副冥寿联,联曰:懿德高风,敬仰程门贤母,兼及古今贤母,大哉母爱;锦心慧质,缅怀卢府诗人,之于巾帼诗人,香也诗魂。 我反复诵读,爱不释手。将永远铭记心中。
(该文原载加拿大《菲沙文萃》24期 2017年7月21日。)

        本來已经上了年纪的五姨,记忆还那么清晰,对慈母的思念也与日俱增 。《清明忆母》一文,字里行间饱含对老太太深切的怀念和不舍。尤其是对老人一生感情生活的理解,以及母女之间的亲情互动和心灵沟通,以致水乳交融的境界,令晚辈们叹服。之前,她已将老人的遗作编辑成书,还撰写了怀念老太太的诗文。这就是其中一篇。那年,当她与姨父即将离开家乡,远涉重洋,去和加拿大我表弟家人团聚的前夜,竟然在房间里踯躅踱步,彻夜不眠,牵挂着各地众多亲人,深情地默诵老太太年轻时写给远在异乡,仕途潦倒的外公的诗文,流露出自己行将远离故土的复杂心情和深沉的眷恋。依偎一旁的我,不禁心碎,唏嘘不已。

        2003年,五姨出国之前,百忙之中完成了与老人合著的《介湖吟草》一书的简本,给我们各家各户,留下了珍贵的纪念。

        我在孩提时代就听老人们讲五姨从小刻苦自励,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往事 。高考录取后,响应祖国支边号召,去到当时还是十分落后的贵州上了大学。之后,多年如一日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人才,他们学有所成,很多人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80年代,调至江苏省常州工学院后,面对全新的环境,更高的教学要求,凭借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写作功底,很快就在新学校师生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当初,我于豆蔻之年离开四川老家,來到五姨身边,亲眼目睹这位视教育为生命的优秀园丁,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业绩。多少个夜晚,我半夜醒来,书房的灯还亮着,无论是从中学到大学,一如既往,呕心沥血,孜孜以求,致力于教书育人的事业。我当时真不理解她怎么那样执着 ,废寝忘食地工作。但后来从老师们羡慕嫉妒恨和历届学生对她教学的一致好评中,我懂得了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正含义。只有辛勤的耕耘才有喜人的收获。我很骄傲,我一直生活和成长在五姨工作过的地方。在黔东南州,提到程宗慧老师,我就倍感幸福,脸上有光,无比的自豪。

        外婆鲐背之年仍与诗书相伴,陶情冶性,精神健朗,热爱生活。五姨更是老而弥坚,人在海外,虽值暮年仍不改初衷。她在给我们的信上说:时已黄昏,更惜分阴。意在有生之年,把对新家园的情,对祖籍国的爱和对亲人的思念尽情付诸笔端,完成多年的心愿。近期以來,她已将移民加国以后发表的系列作品集结成书。我们会欣喜地看到芦卉诗文集《枫园散记》行将面世。这一成功之举,定将让我们冥寿一百十三年的外祖母她老人家含笑九泉。让我以最诚挚的心情,祝福我的五姨、我的师尊、我的妈娘永远开心,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2020.11.3.凌晨初稿;2020.11.5.修改。

附注:
1. 五姨、程宗慧(笔名芦卉) 母亲的胞妹。我 十四岁从四川迁移到贵州读书,在她身边,与三位表弟一道成长;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他们是我最亲的人。
2. 《清明忆母》原载加拿大《环球华报 》枫林集专栏2004年4月7日C5版 )

【作者简介】曼于,本名吴利群,曾用名吴琛,50后,知青。大学本科学历,长期从事单位文职工作。爱好文学艺术和写作 。在岗时常有新闻随笔发表于当地报刊。 退休后坚持自学,研习传统诗词,极积参加当地老年群体的文体活动,唱歌,跳舞打太极,整天不乐乎,努力打造健康快乐,极积向上的退休生活。




寻访花神咖啡馆

尔雅/蒙特瑞(加华笔会会员)


        那天在巴黎,旅游团队上午的安排是去圣心大教堂。但我和几个朋友之前已去过了,便获准自由活动。我们一行人拿着手机,按图索骥,寻访有名的花神咖啡馆。

        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宽阔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奢侈品商店的厨窗,布置得精致优雅,摩登时尚,唯美梦幻,绝对的视觉盛宴。街中央车水马龙,街边有不少摩托车停放点,看来摩托是除汽车外,巴黎人主要的交通工具。骑摩托的男女一律短皮夹克,紧身裤腿包裹在长筒皮靴里,左脚点地,两腿斜跨摩托两侧,随着一声轰鸣,摩托便风驰电掣滑出,像游龙穿梭在汽车流中。摩托骑士们,男人健壮潇洒,女人英姿飒爽,构成巴黎大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巴黎的小街小巷,却是另一种风景,绿色藤蔓缠绕婉延,爬满墙壁房檐,街沿鲜花盆栽,花篮吊饰,雕塑壁画随处可见,阳光透过树荫,像金币零星撒落。拐过鹅卵石行人道,不期而遇便是艺术画廊或令人着迷的小店铺。

        我们穿过几条曲折幽僻的小巷,行人稀少,空气清新。这些小巷保留着中世纪时的样貌:古旧的砖墙,石板的小路,幽深的庭院。其静谧之美,令人惊叹。不久,拐出小巷,对面“花神咖啡馆”赫然映入我们的眼帘。

        花神咖啡馆地处巴黎塞拉河的左岸,位于两条街交汇的拐角,十分醒目。这是一栋奥斯曼风格的建筑,其艺术之美,鲜活生动,富于魅力。“花神咖啡馆”法文招牌的上端与两旁,覆满了鲜花绿植与藤蔓,像个空中花园,充满唯美浪漫情调。

        据说,“花神咖啡店”的名字来源于古罗马神话中的Flore(芙洛拉),她是春之母,司掌花与花园的女神。我们到达时,临近中午,店外遮阳篷下坐满了客人,进到店堂,竟也座无虚席一位难求。跟随侍者的脚步,踏着木质楼梯走上二楼,却意外地宽敞舒适,别有洞天:英国式风格的装饰,巨大的镜墙,深褐色的墙木,桃花心木护壁,古老又摩登的招贴画。沿墙有舒适的奶黄色皮质长沙发,红棕色的桃木桌,我们选临窗座位坐了,窗外即是在街对面看到的,招牌周围的花团锦簇,阳光穿过花草间隙投射进来,撒下一桌斑驳温馨的日影。

        侍者拿来了菜单,这才发觉,原来花神咖啡馆并不仅仅供应咖啡,其菜单范围相当广泛,有茶,巧克力,果汁与红酒等,不仅提供简餐还提供正餐。这就令我猜测:怪不得生意如此兴隆,食客并非仅是慕名而来的旅游者,肯定也有许多附近的上班族。而且通过之前的观察,我发觉巴黎人有个习惯,他们在餐馆街沿就餐时,座位总是面朝大街,仿佛拭目以待,大街上随时会有节目上演?又或许,街上流动的风景,本身就是一幕幕现实版的有趣话剧?

        我点了一杯咖啡,一个三文治。真的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待咖啡上来,个个都忙着先给咖啡照相,还要把咖啡杯与碟子上的“CAFÉ DE FLORE (花神咖啡馆)”法文字母秀出来。也难怪,花神咖啡馆实在太有名了。在这儿喝咖啡,喝的不仅仅是咖啡,而是小资,休闲,浪漫,文艺范儿的代名词。

        中国诗人徐志摩在留学法国期间:与巴黎人一起静坐在花神咖啡馆里,沉溺在浓郁的咖啡香中,灵感便伴随着氤氲而来。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被世人津津乐道,不禁也令我八卦地猜想下:两人是否在浪漫的花神咖啡馆浪漫地喝过咖啡?集美丽与智慧,感性与理性于一身的林徽因,最了解徐志摩:“他愉快起来他的快乐的翅膀可以碰到天;他忧伤起来,他的悲戚是深得没有底。”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巴黎群星璀璨,一代风流才子们常常聚集于此:毕加索,达利,莫奈,雷诺阿等,为花神咖啡馆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常光顾此咖啡馆的,还有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我以前想到塞拉河,它曾冲走那些死去的阿尔及利亚人。我曾想到,一股死亡的㓋流也许将穿过城市。”她在《情人》中这样写道:“爱情本是一个不死的英雄梦想,最应该无视世间的飞短流长,代表着人性里最崇高的那一部分,是灵魂终于可以飞翔的机会。但是,肉身太重,就算在爱情里,我们还是飞不起来……”

        当然,这里还是存在主义的启蒙地。花神咖啡馆同萨特与波伏娃的名字常常联系在一起:“从早上9点到中午12点在里面工作,然后去吃饭;下午2点左右又回到这里,与朋友们一直聊到晚上8点。晚餐以后,再接待约好的人。你们可能觉得奇怪,但我们已经把花神咖啡馆当我们自己的家了。”这对法国文坛眷侣,一个是著有《存在与虚无》的存在主义大师,一个是写《第二性》的女权运动先驱。

        他们的关系,更是超乎世俗:只要爱情,不要婚姻。波伏娃答应与萨特签订了一份互不束缚自由的爱情合约,抛弃一对一的关系。虽说他们用爱情来挑战整个世俗社会,反抗别人强加给的道德枷锁,只追求爱情的本质。但我窃以为,波伏娃也有普通女人的一面,便不可避免地遭受过嫉妒的折磨,但因她是通晓人类天性的智者,所以她的嫉妒是带着宽容的嫉妒,她的宽容是带着嫉妒的宽容。有人说:嫉妒是虚荣心的受伤。而虚荣心的伤害是大还是小,全看你在乎的程度。

        其实,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为两性关系寻找出路,知道婚姻是与自然的人性相悖的一种社会发明。自从人类发明了婚姻这部机器,它就老是出毛病,使得人类为调试它修理它伤透脑筋。而萨特与波伏娃,便勇敢地做了这种先锋的,爱情与两性关系之试验。

        间隔我们的座位不远,有张两人座的空桌,据说便是当年萨特与波伏瓦来花神咖啡馆,固定的座位。我们充满崇敬地望过去,空气中,仿佛两位天才的灵魂还在窃窃私语。不一会儿,来了对西人男女,旁若无人直接坐在了萨特与波伏娃的位置。他们摊开书本与纸笔,头挨着头,一会儿在伏案疾书,一会儿又像在轻声探讨,其状态像极了当年的萨特与波伏娃。虽然我们好奇地,频频朝那个方向行注目礼,并禁不住偷拍几张,但一点都不影响他们认真专注的神情。恍惚间,好像萨特与波伏娃穿越了时空,与我们相会在花神咖啡馆。

        “ 一个姑娘走进咖啡馆独自在一张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她非常俊俏,脸色清新。像一枚刚刚铸就的硬币,如果人们用柔滑的皮肉和被雨水滋润而显得鲜艳的肌肤来铸造硬币的话。她的头发像乌鸦的翅膀那么黑,修剪得线条分明,斜斜地略过她的面颊。”(海明威《流动的盛宴》)。也许,这就是海明威在花神咖啡馆看到的。

        如果说,来巴黎是为了感受一席流动的盛宴,那么,来花神咖啡馆,便是为了与这些天才而有趣的灵魂相遇。

【作者简介】尔雅,本名张晓敏,华裔女作家。生于四川雅安青衣江畔,现定居于美国蒙特瑞地区。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特约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集《青衣江的女儿》,《阳光如赊—写意旧金山》,编著《程宝林诗文论》等,作品发表于海内外各报刊杂志及文字网站,并被收入中国大陆及台湾出版的三十多种选集。




沙坡尾:心灵的避风坞

李先平/厦门(加华笔会会员)


         沙坡尾离厦大西村公交站并不远。初次知道这个地名,还是在读了沈世豪先生的文章《重读沙坡尾》之后。文中讲了鲁迅先生的一则趣事。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时,闲暇之余,常到厦大附近的厦港散步。他喜欢吃牛筋,厦港近沙坡尾的一家小吃店,成了先生中意之所。

        现在的沙坡尾不大,步行环U型避风坞,也就十来分钟的路程。

        作为岛内现存唯一的老式避风港,沙坡尾是幸运的,在大拆大迁的造城运动中,还能伫在原地,有闲心看朝起潮落,容天地万物。

        厦门本地人是幸运的。时不时梦回沙坡尾,把乡愁打湿在那浅浅的港湾,把根用生锈的锚扎在那的层层细沙之下厚实海滩。

        我们外地游客也是幸运。来厦门除了穿行高楼大厦之间,亦可徜徉于沙坡尾的朝阳与落日之中,赏波光粼粼,看白鹭于飞,充实旅行的日子。

        漫步在沙坡尾,个人感觉那种游客和原住民和平共处的情景,算是沙坡尾的特色和底色。我能感受到沙坡尾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不是擦脂抹粉装出来的,而是随着潮涨潮落的海水散发出来的。去看看歌仔戏,木偶戏,放水灯,送王船(疍家文化之一),祭妈祖等,很有意思。

        然而现在这一切,因为特殊情况的不期而遇,变得有些不完整。有些活动还没有展开。比如昔日火爆异常的茶馆,现在仍是铁将军当道。 “送王船”也不是经常有的。“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闽台两岸沿海渔港、渔村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通过祭海神、悼海上遇难的英灵,祈求海上靖安和渔发利市。

        作为国家级非文化遗产项目的闽台送王船,每个宫庙的活动各具特色。吕厝、钟宅、何厝、塔埔送王船为四年一届,浦口为六年一届,枋湖为十二年一届。只有极少数的村每年都举行,比如被称为“贡王”的后村送王船。

        厦港的送王船通常是三年一届。官方的解释是五年两届,逢闰年举行。

        遇而不得有点小小遗憾。倒是艺术西区年轻人的街舞表演确实热闹。高仿韩国男团女团的风格,连头发都整的五颜六色,裤子都弄的七眼八洞。明日之星的派头感十足,艺术感却差点意思。年轻人标新立异是好事。管他什么男团女团,先在艺术西区团团转吧。说不定会转出点名堂来。

        经营洪都古旧书店的晏先生来厦港二十多年了,成了传说中厦门的老U盘。说起沙坡尾来,如数家珍:那些网红店、咖啡馆、酒吧、艺术空间、穿着汉服乱入的游人;什么戏台、寺庙、菜市场、日杂店、栓船的水泥柱和铁圈、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

        一面传统,一面网红,老厦门的烟火气和时尚,都浓缩在这块∪型天地之间。哪怕是在沙坡尾生活了一辈子的土著,有时候看到老物件,也会晃了神:那些坞界石碑,系缆铁环,系缆桩,花岗岩条石,水刷石,生了锈的锚,厦门渔市场的旧招牌……往事越千年,“更隔蓬山千万重。”

        真是,非土著,不真爱。

        而我冒着厦门历史上少见的37 摄氏度高温,环坞缓缓而行,生怕漏过每一个浪花的涌动,错失每一条小鱼的跳跃,呼吸着每一阵海风送来的腥味,算有着近乎朝圣者的虔诚吧。

        沙坡尾过去有个好听的名字:玉沙坡。厦门港兴衰起伏,沙坡尾始终相伴左右。据清•乾隆《鹭江志》记载,“玉沙,在厦港。环抱如带,长数百丈,上容百家,税馆在焉。风水淘汰,毫无所损,每商船出港,取数百石作重,终岁不竭,宇宙中异事也。”“可为舟楫聚处,港中舳舻罗列,多至以万计。”更为低调的是,自1685年至1784年百年间,厦门玉沙坡至台南鹿耳门,是海峡两岸的唯一对渡口。两地都修建了接官亭和石碑坊。清代官员从厦门横渡台湾海峡,在玉沙坡登船前,必往朝宗宫风神庙拈香谒拜,祈求妈祖、风神爷庇佑。官员们由台返厦时,也有相应礼仪。

        据当地人介绍,沙坡尾,曾是厦门最古老港口之一。厦门以港立市,沙坡尾就是厦门港的源头之一。当年渔船打渔回到沙坡尾的时候,半个厦门城的人都跑到这里来,挑选新鲜的生猛海鲜。

        从前厦门港的范围系从大生里到曾厝垵一带,都是渔民讨生活的地方。每日清晨,大小渔船蜂拥而来,沙波尾码头,成了生意人的所在,很是热闹。卖菜卖肉卖鱼的什么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有着传统服装的惠安女,漳州时髦的叼着水烟筒的ZA MO GIN A’(闽南语,年轻女孩的意思)。饭店和小吃店的老板正忙着煮面,老板娘在洗碗,小弟在切菜,全家人都在为生活忙碌着……

        微友“暴躁老哥”在微信留言里写道,“再也听不到沙坡尾那熟悉的渔民叫卖和讨价还价的声音了,也看不到父亲母亲出海打鱼回归的身影。沙坡尾越来越新,人却越来越老……”

        沙坡尾,就似一碗传统的厦门沙茶面,什么料都可以往里加。传统的、新潮的、古老的、时尚的……元素越多,越融合,越精彩,但汤底还是厦门底色。

        环游避风坞,想邂逅从前鲁迅先生光临的小吃店而不得。但街边大大小小的店也不少。多数以本地美食为主,什么海蛎煎,沙茶面,乌龙茶,烧烤。这些小吃就像京剧里的帽儿戏。旧时,帽儿戏多是像《天官赐福》,《白寿图》之类情节较为简单的戏。多是些火炽精彩的小武戏和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真正的大餐还是临港各类海鲜排档店。

        借用微友的一句话,形容落日余晖下的沙坡尾,再恰当不过。

        明橘暖黄清白湛蓝,五颜六色沙坡尾;
        双塔孤峰虚境浮影,光怪陆离是人生。

        和很多生搬硬造的网红古镇不一样,沙坡尾,是有历史底蕴的。是厦门人回忆里的归宿,外来游客到厦门的打卡地,青年男女拍婚纱照的取景地。真是任凭风浪起,有我沙坡尾。

        遥想当年,渔船返港,厦门港就活起来了,整个厦门城也动了一半,这就是沙坡尾的底蕴和活力。一条渔船就是一个行走的世界,一幢建筑就有一段颂唱的故事,每个老人都有一肚子关于它的故事。

        想起阿季对沙坡尾的感受,“多少人爱沙坡尾青春欢唱的时辰;而我只爱她苍老的脸上的皱纹。”沙坡尾老吗?我分明感觉到那种历久弥新的活力和张力。

        行走在沙坡尾,我望着那带着海风磨砺的斑驳,那裹满时间包浆的痕迹,和上下翻飞的白鹭,闻着海的气息,又一个杞人忧天的问题冒了出来,潮起潮落般冲击着我的大脑,若干年以后,沙坡尾应该还在吧?

        那好,趁现在,去沙坡尾走走吧。

2020.07.18于塔埔寓舍

【作者简介】李先平,笔名湖南丑石,丑石乱弹。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新浪头条文章作者。毛泽东文学院第十八期中青年作家班学员。在《星辰在线》辟有个人文集。喜欢散文和文学评论创作。作品散见于《江西日报》《兵团日报》《新华书目报》《厦门文学》《泉州文学》《中国作家网》等省级以上刊物或媒体。散文《登东洲岛,拜谒船山书院》获”2019衡阳网络宣传奖”二等奖。非虚构作品《三色河》,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作家杯二等奖。散文《走马大亳州,乐哉逍遥游》荣获全国第二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散文《久旱菜园薄》荣获2020中国青年作家杯一等奖,并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岁月之歌》。




我与艾

武汉交/河北馆陶(加华笔会会员)


        冥冥中注定我的一生离不开艾。

        艾,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无论是长城内外,也不管大江南北。只要有土壤,也不挑拣肥沃或贫瘠;只要有阳光,也不嫌弃充足与缺乏。得一滴水,报以涌泉;给一点阳光,定回以灿烂。只要有一株,它就会迅速繁衍,就像是星星之火,悄然形成燎原之势。

        从记事时起,家里每年都储备艾。艾,可驱蚊虫,除晦气。《本草纲目》:服之则走三阴,逐一切寒湿,炙之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堪称中药之宝。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刚上学不久,屁股上长了一个疖子。坐也不能坐,躺也不能躺,娇气的我,直喊:疼——娘,娘——疼。我没流眼泪,母亲却满眼含泪。看着母亲蓄满泪水的美丽双眼,我天真地问:您很疼吗?问得母亲扑哧笑了:傻孩子,娘心疼……那时正是五、六月间,母亲找来新鲜的艾,摘下叶子捣烂,带着汁液轻轻敷在我的屁股上……

        从小被母亲宠惯,每当我做出点成绩,总喜欢到母亲跟前炫耀。与母亲分享成果,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这时候母亲就总是提起我出生时,给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她乍喜而悲,悲极而喜,幸福感尤佳。故事的主角就是艾。

        我有三个姐姐,可以想见我出生前,母亲对我的期盼。刚离开母体,喜婆婆见到我的小“角角”,就急忙向母亲报喜,母亲紧绷的神经松下来,泪水形成两股热流顺着眼角流下来。终于有儿子了,能堂堂正正挺直腰了!

        幸福的泪水正在汹涌,还没等到酣畅,却被喜婆婆的一声:不好!嘎然斩断——孩子不哭,没气息——死胎!那两个字虽然没出口,母亲的身体却是僵木了。泪水顿时凝固在那里。喜婆婆一会儿拍打,一会儿倒提,往常的方法都用完了,还不见我哼一声。最恼人的是,喜婆婆口中不断的叨念:完啦完啦完啦,这回真是完了……这些话的每一个字,都是在要母亲的命。

        别慌,别慌,还有法——是母亲真诚的期盼感动了上苍,还是我顽强的生命力所致,亦或是喜婆婆灵光一闪:快让他爹找些艾来,快,艾也许能救他的命!

        嘻嘻,我就是这么离不开艾,怎么样吧,没艾我就拒绝呼吸!

        我是正月出生,是百草枯而待荣的季节,艾,能找得到吗?

        好在我们馆陶自古就是艾的盛产地,相传高寿的彭祖就是因为艾,而定居我们馆陶大地的。不用担心,找不到艾,哪有我的生命在?哪有如此这些文字组合?

        也不知父亲是轻而易举,还是费尽周折,终于及时地捧回了我的救命艾!喜婆婆又吩咐找来香炉,把干枯的艾叶摘下来放到香炉里,然后点燃,闷烟,喜婆婆端起香炉,把艾烟轻轻吹入我的鼻腔……

        我哭出声来了,母亲笑了,她幸福的泪水又汹涌开来,乃至酣畅……

        从那时开始,母亲每年都会备下一束晒干的艾。在我们家,艾,是神草!

【作者简介】武汉交,河北馆陶人。河北省文研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作品散发《故事会》《百花园》《河北文学》《渤海风》《赵都釆风》《邯郸日报》《当代小小说 》《陶山》《栗花》《百川 》《大名府》《成安文学》等纸刊,及《大众文学》《东北文学》《辽宁文学》《江北文学》等网刊。有作品获“河北省小小说大赛”优秀奖,“春满园野菜杯”三等奖,“我的父亲母亲”全球征文三等奖。市县级奖项多次。


【小说】



杜鲁斯的选择(连载之一)

索妮娅/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1

        米小山一直记得20年前的那个夏天,他和杜鲁斯还有迪克,到杜鲁斯姐姐家的度假屋度假的情景。

        两栋绿色相连的木屋,掩映在青翠的松林间,一条长长的落满松针的栈道,从屋前延展到十几米之外的印第安海湾。印第安湾那片狭长的水域海水湛蓝,站在栈道尽头连着的宽敞的浮动码头上,你能看到峡湾对岸青色的山峦,以及环在山脚下星星点点的山间别墅。

        浮动码头上,立着一个有三、四人高的巨大的绷弓子,米小山和迪克在用它往海里射石头,比赛看谁能射得更远。绷弓子边上的地面,堆放了他们从山坡上找来的大小不一的石块,他们将石块放在绷弓子的皮筋中,然后用力向后拉满,嗖地一声,皮筋将那些石块弹向天空,再远远地落入水中。石块砸入海水,水波一圈圈漾开来。

        “那时,我们多年轻呀。”20年后,米小山坐在杜鲁斯自己位于索里阿湖边的度假村,两人碰杯,感叹道。

        那时米小山刚来这家电力公司不久,却已和公司里杜鲁斯这伙年轻人混得很熟。杜鲁斯比小山大上几岁,他身上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魅力,让他走到哪儿都能成为人群的中心。公司里无论老老少少都和杜鲁斯熟。因为杜鲁斯的爷爷、父亲都在这家公司做过高管,公司里很多老人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

        米小山那时还没有成婚,还没遇到妻子卢涓,也还没有儿子小虎。那时他的生活是悠闲的,在加拿大东部读了两个学位,又在东部公司干了三年,然后就申请来到了加西这家电力公司工作。拿到公司录用通知的那天,米小山记得自己兴奋了一夜,后来还找了几个熟识的朋友在家里开了个庆祝派对。因为这家电力公司很热门,福利待遇都出了名的好,而录用的华人却不多,连米小山自己都诧异自己的好运。

        米小山以他随和开朗阳光的性格,很快就融入了公司以杜鲁斯为首的一票年轻人中。他们多是洋小伙,其中不乏象米小山这样的单身狗。那时除了上班,剩下的时间,米小山大都和这群新朋友混在一起,看他们打冰球,听他们扯打猎,和他们一起钓鱼,去酒吧喝酒,以及参加各种名头的派对。他觉得这种生活新鲜有趣,而去杜鲁斯姐姐家的度假屋度假,是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中尤为美好的一次。

        米小山觉得在杜鲁斯姐姐家度假别墅的生活其实有点儿象渔民。每天早晨吃过早点后,天气如果好,他就和迪克,有时还有杜鲁斯的两个金发碧眼的女儿,出海去钓一个小时的鱼,然后开着船,到前一天下螃蟹笼的海域,去拽那笼子。螃蟹笼很沉,很多时候,得米小山和迪克一起去拽。每次蟹笼被拖上水面的瞬间,是最让人兴奋的。尤其是如果杜鲁斯的两个女儿也在船上,她们会异常兴奋地拿着尺子量那些螃蟹,将公的大的留下,母的小的扔回海里。然后,他们会把空笼子再放入海中,在笼子里放上鸡骨头,或者之前钓到的一些小鱼做诱饵。这之后每隔上几小时他们就会开船去检查一次蟹笼。那笼子每次查,必定会有几只大螃蟹趴在里面,每天上午,他们都能抓六、七只。

        出海钓鱼的时候,开船的通常会是迪克。迪克,是公司里一个有印第安血统的年轻人,他酷爱海和船。平时在公司,只要迪克回到他家乡印第安保留地,总会带些美味的熏三文鱼回来分给大家吃。

        听公司老人们八卦,说迪克原本是个同同,之所以会是同同,是因为小时候受到了当地教会一位不法牧师的性侵。但当米小山到公司时,迪克已在家乡找了个印第安姑娘结了婚,还生了个女儿。迪克爱海痴迷,晚上不和大家一起睡在别墅里,而是跑到杜鲁斯的游艇上去睡,他说海浪拍打着船舷,很象摇篮。

        如果吃过午饭不出海,米小山有时还会坐在海边浮动码头上钓鱼。他曾在码头上钓上来过一条偏口鱼,它扁平的身子,两只黑洞洞的眼睛长在了尖尖头的同一侧。

        有一天,一只白头鹰落在岸边的枝头上,迪克指着甲板上米小山刚钓上的几条鱼,对杜鲁斯9岁的小女儿马丽安说,你可以拿这鱼喂鹰。马丽安立刻兴奋地跳了起来。迪克转头对一旁举着相机拍海景的米小山说,赶紧准备照相。然后就见马丽安从码头地板上拿了条鱼甩进海里,那枝头上的鹰马上腾空,捉走了扔下去的那条鱼。米小山按动快门,拍下了雄鹰在海面捉鱼的瞬间。杜鲁斯当时就说,我会把这张照片收藏进别墅的纪念册里。

        “我还保存着你那天照的照片,有一张马丽安在扔鱼,迪克兴高采烈地用手指着鹰—-。”20年后,杜鲁斯和米小山坐在索里阿湖畔,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两个人不由一阵唏嘘。

        杜鲁斯喜欢在吃过午饭后用水笼头清洗码头,而迪克和孩子们会忙着在码头上清洗捉来的螃蟹。迪克教米小山怎样收拾螃蟹,他先把螃蟹的大壳盖拽掉,然后用高压水笼头冲掉螃蟹的内脏和杂质,接着再将剩下的白嫩的部分一劈两半。一只大蟹在经这样的处理后,就只有几只蟹腿和纯白的蟹肉了。他们这样处理螃蟹让米小山感到十分浪费。他在第一天抓到螃蟹时,曾按中国通常的做法将整只螃蟹放入锅中去蒸。杜鲁斯他们见了惊诧不已,问:“你们就这么吃螃蟹吗?连那些杂碎一起吃?”在抓了两天螃蟹后,米小山终于想到老外不吃整螃蟹有可能的原因,因为没有母蟹,他们不用担心这样去壳去杂碎的处理方法,会浪费了只有蟹壳中才有的蟹黄。而米小山用他带来的另一些烹饪调料:蒸鱼豉汁、葱姜、香菜做的清蒸海鱼,却赢得了这些老外朋友的一致夸赞,说从来没品尝到这么鲜美的吃法。

        杜鲁斯姐姐的海滨别墅,背靠青山,森林环抱,山的高处,能看到终年不化的积雪。湿润的风吹送着浓浓的海的气息,人在这样的环境,象是自然界中的一株草,一下子就会放松下来。

        北半球7月天很长,晚上10点天还亮着。米小山坐在布鲁斯姐姐别墅的书房,翻看摆放在那里的家族日记。不知是不是北美白人的传统,他们似乎都喜欢花钱买下一处自己中意,价格又合适的房屋或空地,然后或改或建。维多利亚岛上著名的布查德花园也是这样一点点建造出来的。如果寻古溯源,不知这样的习俗是不是和欧洲人来这里开发北美这块处女地有关。他们的祖先,来到这样一片原始的土地,靠一代又一代人建造出了一座座美丽宜居的城市。

        在杜鲁斯姐姐的家族别墅日记里,就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了他姐姐一家哪年哪月,如何建造了现在的两座海滨别墅,修建了停泊游艇的浮动码头,搭建了通往码头的栈道。日记后面的空白页处,还有很多宾客到访留言和贴附的照片。

        20年后,当米小山徜徉在杜鲁斯的云湖度假村,看着周围一座座正在翻建或装修的度假屋时,他仿佛又看到了这个家族或者说是白人种族的这样一种传统。
(待续)

【作者简介】索妮娅(sonia),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加拿大大华笔会会员 。 曾在“白昼之月” 诗歌大奖赛中获首奖婵娟奖。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并被加拿大部分图书馆收藏。其中长篇小说《战争纪事》被评为畅销书。近期还出版了《时光流韵》诗集合集。《石路花语》微刋特约作者。其作品散见于中、港、北美媒体及网络。




邱萌与帅兵(小小说)

段乐三/长沙


        邱萌在实习室上班,姥姥兴奋地给孙女打电话:

        “家里来客人了。”

        “是谁呀!”

        “说是你同学。”

        “女生还是男生?”

        “一个标致的大男孩。”

        “叫什么?”

        “我没问,你回家见了不就知道嘛?”

        “他怎么不直接给我打电话?”

        “他说怕吓着你。” 姥姥打住,

        “好了,不问了,还是上班时间哩。”

        下班了,邱萌走出上班室,还纠结在姥姥打电话这事情上。家中来的男同学会是谁?怎么非要在家中等我?姥姥怎么能让一个陌生男人留在家中?吉象?凶象?

        总之,邱萌百思不得其解。她长这么大,虽说大学都到毕业期了,男同学独自大大方方闯进家里,还是头回。

        邱萌家住省城,读大学旅游专业和实习也是同一个城。实习也有薄微报酬,她下个月就攒够了给姥姥买一台滚筒洗衣机的钱。

        打的快,转眼到了家。邱萌开门第一眼,愣傻了片刻才吐出一句:“是你呀!”

        他叫帅兵,一位高大英俊曾经被邱萌视为男神的高中同班同学。高中毕业期间,邱萌在众目睽睽之下,莫名其妙地看到教室门外檐柱上贴着一张纸条:“萌萌,我爱你!” 落款是帅兵。她脸被羞得红红的,躲在厕所里不敢见人,一个小时没上课。她情窦未开,心里只想着读好书考上大学。四年大学里也是专忙学业,没再记着这过去的事情,也从没打听帅兵的去向。

        姥姥忙提示:“你看这孩子,来同学家提这么多贵重礼品,太破费了!”

        父亲一旁答讪:“帅兵说,一定要在家里会你。”

        “你们早认识?” 邱萌见是父亲引来的,便问。

        “以前不认识,是帅兵登我家的门约我来的。” 父亲回答中亦露出对女儿的关心。

        邱萌的父母离异后各自建立了新的家庭,把多余的女儿丢到姥姥这里养大,算起来19年了。好在姥姥命硬,天天穷快乐,年年身体好,从小邱萌学着姥姥样子开开朗朗活着每一天。

        邱萌为父亲和帅兵添过茶水,又为姥姥冲好茶。依样像同学时那样笑吟吟又打趣地问:“四年去留哪个洋了,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何紧要事情轮到找我?”

        帅兵讯速立起,朝向邱萌深深躹了一躬,然后认认真真地说:“特地赔罪已经四年了的那次贴条子之过!”

        “还记在心上呀?” 邱萌说。

        “不解开疙瘩,天天不会忘记。” 帅兵说。

        “爱留在心里磨。” 眯眯笑着的邱萌问,“怎么不早道个歉呢?”

        帅兵回答:“生性蒙懂呵!”

        “那你现在才过蒙懂期?” 这一问,邱萌把大家逗乐了。一旁忙着做饭的姥姥也插话:“同学如同兄妹,装学问的脑袋别装芝麻小事。”

        晚饭后,帅兵邀邱萌去梅溪湖赏开湖。

        帅兵慢慢开着车,慢慢吐真情。说起那次贴纸条子,是一群男同学鼓起他做出的鲁莽之举。他的父母也是早已离异,自己心不开朗内蓄自卑,当时还没有胆量向校花邱萌面陈爱慕之心,才糊里糊涂做出荒唐事情。以后他去京城一所大学也读旅游,暗地里时常打听邱萌情况。邱萌实习的公司老板,就是帅兵的父亲。帅兵找父亲借了一笔巨款,特地来向邱萌求婚,邀邱萌一同办家怡情旅游公司。

        初夏梅溪湖,月挂蓝天,他们坐在双人游船上,轻轻踩着划水踏板,轮流倾吐心中之爱。

        一片白云遮住了一半害羞的月亮,邱萌靠在帅兵肩上,两人哼起校园里的歌:

        莫猜何处美,小鸟兜风款款飞,去饮山溪水。
        莫言何处幽,知心漫步林园路,星闪月当头。

【作者简介】段乐三系中国小说学会入典作家,新西兰中华文联《小小说选刊》主编,出版个人文艺著作和科普专著53部,以及《段乐三文集》13卷。


【剧本】




文化之困 (连载之三)

一鹤/温哥华 (加华笔会会员)


(据亮灯2014年9月《他能争得孩子的抚养权吗?》一文相关素材创作)

剧中人物

强  生 

学霸、计算机博士,从小就被邻居当作“隔壁家的孩子” 而成为同龄人中的榜样式人物,也因此自尊心极强,事事不肯落在人后,对孩子的期望尤高;三年前作为主申请人技术移民加拿大,但因为在这边一时找不到专业工作,不得不成为空中飞人继续在国内某计算机公司就职,成为众多候鸟式移民中的一员。

艾  米 

强生研究生同学,女学霸;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共同特征,和老公强生一样,她对儿子同样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接受西方教育、将来进入美国常春藤一类的大学,进而出人头地;但母性的本能,却使她更心疼孩子;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西方教育、生活在一个环境优美、食品安全的 社会,三年前带着儿子跟随丈夫移居温哥华

皮  特 

五岁,强生和艾米夫妇的儿子,非常喜欢温哥华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

 

加拿大温哥华本拿比某高层公寓1003单元、本拿比中央公园、本拿比某警局

 

2017年春、秋


第三幕 僭 越

(随着时间推移,强生越加思念可爱的儿子皮特;他相信儿子也在思念他,他本人绝不是单相思。但现实是,一方面他想见到儿子或许儿子也想见他,另一方面曾经遭蛇咬的他却又不得不对加拿大法律心存忌惮。于是,他不得不在感情和法律相互交织的重压下煎熬、徘徊、犹豫。大约两个月后,实在忍受不了思念煎熬的他,决定铤而走险了。他做此决定的逻辑是,他这个根本就不叫啥事儿,更不是啥案件,毕竟不是杀人放火,加拿大警察不会放着大案要案不办,而把精力专门集中到他身上来。一天,他悄悄来到学校大门口外,为的是看孩子一眼、远远地看一眼。结果当场被两个壮实高大的便衣警察毫不犹豫地扑倒在地,再次给他戴上手铐,并立即装进同样是便衣的警车,带回警局。)

警     察:忘记500米的界限了吗?你当时在距离皮特大约210米的位置向他张望,我们有录像可以证实这一点。别告诉我们你没有距离或长度概念,我们知道你是可以精确到微米级的电脑工程师。

强     生:(已经充分领教过本地法律之威严的强生,有些心虚地小声狡辩道)他是我儿子,我亲生儿子啊!

警     察:这一点我们是一致的,你显然不是因为此被带到警局来的,想必你也明白这一点儿。

强     生:(无奈地低下头去)唉!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强生都无法想象这两个警察是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不过显然,警察很尽职,他们没有把此前的警告仅仅当做吓唬人的招式,而是切实履行“诺言”,更可能是天天都派人盯着他,否则不会从天而降,不会如此精准。)

第四幕 彷 徨

(在国内受过良好教育且很成功的强生、正宗的良民强生,一直感到这件事儿像演戏一样不可思议,让他哭笑不得。本来他最近在本拿比找到了一份近乎专业的工作,且刚刚就职不长时间,却因三天两头被传唤到警局要求递材料、说明情况等,被老板劝离职了。强生很恍惚,恍惚之中,他下定决心要和艾米通个电话谈一谈,对未来做个了断,毕竟生活不能这样煎熬下去,煎熬的日子不叫生活。于是,强生拨通了艾米的手机。)

强     生:     我们谈谈吧!

艾     米:(小姐脾气的艾米事后有些后悔,觉得对不起老公,毕竟因为孩子教育问题叫警察不符合中国文化,为此她一直内疚,说话时就多了些许温柔)老公,在温哥华找个工作好好干吧,皮特和我都很喜欢这里,希望我们在一起过简单而快乐的日子。

强     生:我希望我们都回国去发展,毕竟中国已经超越加拿大成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了,工作机会也多。我不喜欢加拿大的文化,更适应不了!

艾     米:一点儿也不难适应啊,只要你平时多参加当地的一些社区活动,多和本地人接触、交流,就很容易了解这里的文化,也容易融入这个社会了,心情也会好了。

强     生:知易行难。

艾     米: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注意文明礼貌就是本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换乘公交车时,车晚点了,所有人都在耐心排队等候,没人发出怨言。车到后,大家排着队不慌不忙依次上车。而你却因车票上的时间马上要过期了,便突然拎起孩子挤过前面排队的众人,抢先上了车。这对孩子太粗暴,而且举动不文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强     生:陈芝麻烂谷子,还提它干嘛!

艾     米:为此事儿我们还争吵了一番,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间类似这样的冲突很多,一有冲突,你就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我为此警告过你,再对孩子这样,我就报警了。你却不以为然,认为我在吓唬你,当然,前面很多次我确实在吓唬你,但这次我实在忍无可忍了。对不起老公,我也不想这样做,但实在被你逼得无计可施了,事后也很后悔!

强     生:我再最后问你一遍,真的不跟我一起回国吗?

艾     米:我们一起在这里多好啊!干嘛要回去?

强     生:那好吧,我们离婚吧,我是一定要回国发展的,不会再继续待在这里了。皮特我也要带回去培养,在这里他不会有狼性,也因此不会有前途。

艾     米:什么?你要把皮特带回国?不可能,你征求过他本人的意见吗?他不会同意的,我也不同意!

强     生:(沉默了一会儿后,强生将电话挂断)

艾     米:喂,喂喂,喂喂喂……老公,老公……?

第五幕 结 局

(本拿比中央公园一条小径上,地上金色的落叶和树上红色的叶子之间,强生一个人在漫步。秋高气爽,强生却一点儿也不爽,强生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这里的一切,是指他和艾米的婚姻。于是他开始考虑,离婚后如何能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孩子是他最大的牵挂,也是眼下唯一的牵挂。他能争得孩子的抚养权吗?抚养权归谁对孩子更有利?强生开始为此奔波、咨询、打电话给各种可能了解或不了解这方面的相关人士,很有些病急乱投医的味道。只不过,眼下的结局,就是没有结局。)

(完)


【诗词联赋】




兴中赋

谢孝宠/常州(加华笔会会员)


百里泱泱楚水,民康物阜;千秋炜炜昭阳,龙跃凤鸣。
范公堤上,长幼心铭忧乐;板桥园中,晨昏孰计功名?
春风沂水流清,物华天宝;兴化学宫源远,人杰地灵。
孔圣像前,弟子风神万种;上官河畔,经师遐迩一流。
历代大方赫赫,贻芳青史;尧天硕果累累,抱月鸿猷。
志存高远,敦品方能砺学;才系钻研,潜心原为默修。
院士将军辈出,丹忱可鉴;作家棋后争辉,气势方遒。
四星闪耀,省级首批重点;九秩耕耘,杏坛辄列前茅。
淮左堂堂学府,蜚声四海;寰中济济精英,饮誉五洲。
革故鼎新,观念与时俱进;超群拔类,学科参赛连优。
校训二言正实,修身基础;学风八字恢宏,济世担当。
做人为本,五德养心恒进;报国争先,一生尽瘁毋忘。
技赛领先全省,张衡睿智;风骚折桂九州,司马瑶章。
先贤风范,端乃家邦砥柱;后秀襟怀,誓为社会栋梁。
合作创新管理,结盟海外;学术氛围蓬勃,收获辉煌。
青春活力,团队鞠躬桑梓;世纪宏图,腾飞告慰炎黄。




西江月·观芦卉诗姐美篇《枫叶情》

朱净之/南京 (加华笔会会员)


枫叶钿钿红透,诗情缕缕愁销。
流金岁月夕阳骄,但喜青春未老。

旧雨新知荟萃,诗坛文苑旗招。
菲沙激浪涌春潮,满目天涯芳草。




回故乡

朱净之/南京 (加华笔会会员)



人生如戏演兴亡,游子金陵返故乡。
拜省父母埋骨地,抚今追昔悟沧桑。


当年父母走金陵,屈辱艰难只为情。
若非日寇兵夑暴,早成南京老移民。


老村南亩埋父冢,公新河堆葬母坟。
稻浪千重何处觅,化入自然不留痕。


双亲安息处,稻菽遍地黄。
满眼丰收景,千家待农忙。
昔日饥寒苦,今朝脂膏香。
住足三稽首,叩别无嗟伤。


国庆中秋双节,也算衣锦还乡。
石芹王成作美,全程保驾护航。
陪伴才是真爱,友谊地久天长。

【作者简介】朱净之,江苏工业大学教授,着名散文家,并擅诗词与楹联。先後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国营9352厂,常州大学从事理论宣传和文学教学研究工作。参与多种学会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出版着作散文集《扁舟桨声》,《大地恩赐》,学术专着《高晓声的文学世界》,《瞿秋白诗歌鉴赏》,《中国楹联学》等及论文诗词百馀万字。加拿大大华笔会会员,时有作品见於加拿大大温地区中文主流报刊。




七律·致王健教授
——为欢迎王健教授前来中国城参加卑斯建省150周年庆典而作

芦卉/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卑斯盛典未能忘,尊驾遥临谊更长。
学贯中西君甚健,通今博古意微央。
培桃育李师心乐,播道传经气宇昂。
枫国精英存雅望,多元荟萃谱华章。

注:王健博士 (Dr. Jan walls) 著名西人汉学家。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荣休教授。与会期间于华人社团作中西文华比较文学讲座。深受好评。
作于2008年冬。

王健教授与芦卉女史




联·《大词派》第四期校稿

王虎英/常州(加华笔会会员)


领秀江南,熟悉田园,重任千鈞临彩印;
伴君庚子,辉煌词赋,小舟一叶过方塘。

注:“领秀江南”是常州横山桥省庄村委一处地名。方塘是“方家塘”的缩写。




清平樂

张焱/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枕上初起,明月清如洗。
夢裏分明都是你,那日廬陽記憶。

翡翠湖上春風,碧荷葉底新紅。
笑指雙鴛羞問,相思究竟誰濃?




七绝·贺嫦娥号成功落月

李柏宇/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嫦娥五号喜昇天,落月成功美梦圆,
盛世风光寰宇甸,创新科技谱豪篇。

【作者简介】李柏宇,男,汉族,加拿大国籍,大学本科毕业。1939年4月5日出生于新加坡。1948年8月随家回祖国。 1958年9月至1962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读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中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教导主任,校长。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及广东省优秀归侨教师称号。1991年9月调入广州市十八中学任校长、四十四中支部书记。出国前在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任中学校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2002年10月移民到温哥华与女儿团聚。枫华诗社、大华笔会、北美中华诗词协会会员。筆名:柏鹤听涛,柏鹤。曾在《枫华夕拾》《环球华报》《大华商报》《诗梦枫桦》等发表作品。




蝶恋花·儿兔闲花丛

水木清华/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云舞格桑花欲醉, 言笑盈盈,小院秋光翠。
儿兔贪涎仙草异,痴痴嚼着青如意。

晴日舒筋长立起, 伏爪挠头,饱足多闲戏。
且卧花荫图福地,迷离眼梦安然邸。




理解万岁

马尚志/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理解它像蜂酿蜜,人人喜欢它甘醇。
它使邻里和情感,儿女夫妻心相亲。
理解它像一堆火,三九寒天暖人心。
能融冰雪和冻土,可化仇隙和怨恨。
理解也像三春风,煦煦吹得四海欣。
藿藜芦萧争发荣,姹紫嫣红遍地新。
理解更像红太阳,有它人间方永存。
光耀普天驱雾霾,照亮道路行古今。
理解自有神魔力,得胜征服怪灵魂。
它能解开迷咒结,教人爽快脱厄运。
它是碾坎太平车,它是犁波风火轮;
坎坷道上得平安,惊涛沧海行得稳。
它是坦荡得胜桥,它是高大殿堂门。




献岁颂
——献给加华笔会笔友

马尚志/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急景雕年,岁暮其临。为避疫疠,禁足日久;朋侪疏阔,笔友睽违。情怀郁陶,感念攒心;藉其献岁,谨布丹忱。

新春佳节,百颂福臻;韶华皤叟,共乐尧年。春物骀荡,庄敬日强;光风霁月,昂藏康健。心志高雅,窥天观海;探赜索隐,博览群典。

开岁发春,百卉含英;弘观摅意,摛翰振藻。潜通冥会,出神入化;属词匠意,云涌海潮。写气图貌,豁人耳目;越吟楚声,坚人节操。体物浏亮,缘情绮靡;言近指远,境界高超。辞达理举,撮要删繁;翰墨精粹,徽徽光耀。钟灵神秀,蔚为华章;陶冶群品,弘济赋骚。文苑辞宗,垂范后昆;春风扬眉,一展蘊奥。

言有不尽,切问隽德;谦谦君子,谨厚其身。风云韶丽,寄情山水;怡性适志,养颐百岁。祈愿共勉,衿曲交绥;切切偲偲,会在来春。

【作者简介】马尚志,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语文特级教师,著有《历史故事选读》、《毛泽东演义》。加拿大大华笔会会员。




青玉案·庚子岁末遣兴

吴开荣/宜兴


疫情战罢洪峰去,速重启、工商旅。
更赴邻邦倾力助。脱贫攻垒,“嫦娥”回步,昂首中兴路。

惊涛骇浪何所惧?填海移山胜今古。
利剑神弓驱恶雾。目今东亚,琴心共谱,喜击迎新鼓!

【作者简介】吴开荣, 江苏宜兴人。原宜兴市东坡中学教导主任丶副校长,高级老师。两次荣获江苏省校园诗教先进个人。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与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现任宜兴市荆溪诗社社长和楹联学会会长,《荆溪诗联》主编。中华词派大联盟(大词派)阳羡词派传人。著有诗文集《蜀麓吟》,主编了《古今咏陶诗联集》和《阳羡词三大家评析》等书。




一剪梅·喜讀温哥華詩詞

吴逸鸥/常州


加國初開詞赋園,燕子呢喃,蝶舞蜂喧。
華章字字出清妍,又是詩篇,又是佳聮。
甘泉来自生活源,催放芷蘭,擁抱春天。
逡巡我亦为昂軒,碧海無間,雁落吟邊。




七律·读温哥華詩詞寄程宗慧女史

吴逸鸥/常州


載馥涵芬恨到遲,琳瑯两刊窈然姿。
披觀喜氣飛眉末,相慶春風逼歲時。
狮嶺雲髙天为闊,英灣水碧意堪怡。
何如萬里吟枫國,北美憑之識卑詩。

【作者简介】吴逸鸥,江苏常州人。常州市诗词协会副会长,舣舟诗社、南风词社副社长,并晚香诗社创办人。著有《棠影轩诗》《棠影轩词》《棠影轩文史札记》,并主编《常州历代女子诗词选》《明唐顺之诗文选》《钱名山诗词选》。代表作有七古《三峡颂》五律《三峡吟》等。曾获1994年中华诗词学会”鹿鸣杯”全国诗词大赛二等奖、湖北省诗词学会全国诗词大赛特等奖及其他全国性及本地历次“舣舟杯”诗词大赛多次获最高奖项。




潇湘逢故人慢·讀史

曹小平/温哥华


遺台何處?千金埋駿骨,國士難求。
幾人傲公侯。五陵故家子,歲月優遊。
潇湘岸草,冷蒹葭,去雁啁啾。
野橋望,弱絲垂柳,何如雨笠扁舟。

銅人淚,河漢影,露承盤,月明休倚高樓。
把酒憶吳鈎。更身入混元,天地同俦。
弦歌雅意,問誰與,燈火綢缪。
生涯夢,古來興廢,賴存呂氏春秋。

【作者簡介】曹小平,北京人。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會員。1965年由北京男四中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1970年畢業分配至湖北。在城市建設部門任技術員,負責設計與施工。後調入武漢工業大學任教。1983年評為講師,1985年任建築系製圖教研室主任。1989年移民溫哥華。自幼愛好中國歷史,地理,古典小說,唐詩宋詞。2006年以來有眾多詩文發表於本地中文報刊。北美楓酷我網站作家,古韻新音版主,有近千首詩詞在版面發表。所寫詩詞推重意境,兼寫時政,能以各種題目入詩,別開生面,亦有少量自由體新詩。出版筆名為柳上惠的詩詞集,被出版社用印刷書和電子書兩種形式出版到美,英,法,德,義大利,西班牙,日本,加拿大,澳洲,印度,巴西,墨西哥等12國及港澳臺。




清平樂·暮色兼題程駿兄昆明草海夕照

南山/温哥华

彩雲初散,風約鷗波緩。
水色天光回首看,浸入蒼茫一片。

汀葭楊柳家山,炊煙漁火城關。
誰信年年海上,春歸不見人還。




看图作冬江夜渡

一公升眼泪/卡尔加里


野渡闻鸦便寂寥,孤舟浸雾更萧条。
寒枝莫念秋江水,只隔春山一梦遥。

【作者簡介】 一公升眼淚,本名洪裕泉,電子工程專業,原籍廣東中山,現居加拿大卡爾加里市。2015年末開始加入詩詞寫作大軍中,歷任中加多元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北美人文特約詩人,水晶詩刊顧問。




眼儿媚·逆光

群山/卡尔加里


题记:二〇二〇年冬于卡尔加里。逆光是一种艺术,逆境是一回体验,逆袭是一股勇气,逆从是一缕智慧。无他,冰封天地心自暖。

心数寒星月孤零。添梦与山行。
羞霞惹雪,岭收林没,燕叫无声。

话凭仙乐天涯至,偶有目光迎。
水波推诿,冬湖堆笑,恍若春萌。

【作者简介】群山,原名杨玉祥,自小喜欢文学,酷爱诗歌和音乐。一九八六年就读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通讯与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一九九〇年在大庆油田工作,任职高级电气工程师。二〇〇五年移居加拿大,现任高级电气工程师。二〇一七年,百万字长篇小说《今生与来世》由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二〇二〇年,短篇小说《拯救》被美国南方出版社收入《海外华人短篇小说选编》第二辑。小说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由亚马逊(Amazon)、巴诺(Barnes & Noble)和英国Book Depository等网络书店在全世界发行。作者酷爱户外运动,有着丰富的登山和远足经验。《阿西尼博因》是一部与登山有关的小说。作品讴歌人间大爱,将唯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升华成一个山的传说和爱的传奇。即将由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




鹊桥仙·唯一

随爱飘游/温哥华


碧波清澈,浮云薄淡,圆月泻晖千里。
柳堤驻足待君来,寂寥处、折枝难计。

风轻夜静,花香人悴,肠断别离从此。
时光不老念如常,怎忘却、情藏心底。




诗五首

陈仁德/成都


夜宿深圳荔枝园得句

鹏城本自出渔村,四十年来举世尊。
千顷浪生沧海岸,一轮月照荔枝园。
纵横街市宏图壮,浩荡风云大气浑。
当日若非除旧弊,安能勋业动乾坤。

别深圳友人

一片高楼接海隅,还从南国识名都。
古贤元自千秋在,大雅当须众手扶。
老去犹堪连日醉,兴来真欲仰天呼。
明年今夕应重聚,再向鹏城续壮图。

秋日

连天百里软尘飞,迤逦高楼起四围。
雨后潇潇生冷淡,秋来暗暗减芳菲。
故家乔木今安在,满地斜阳老未归。
残稿新笺凌乱处,车声灯影掩重扉。

登武隆白马山

巉岩峻岭路回环,身在茫茫野壑间。
眼底青苍归一色,云中光景幻千般。
寻幽暂忘红尘事,乘兴来登白马山。
薄雾飘过都不见,惟闻流水响潺潺。

白马山望仙崖即景

驱车远上众山巅,咫尺惊心万丈渊。
百里乌江飘玉带,千重翠嶂接云天。
每临佳境真如幻,独立高崖可望仙。
隐隐疏林飞细雨,秋风隔涧起苍烟。




庚子祭南山空軍墳文(以魂、兮、歸、來為韻)

陈仁德/成都


維庚子輪回之年,神州多事之秋,華夏國殤之日,重慶故人舊事文學社同仁謹以美酒鮮卉香燭花環敬獻於南山空軍墳英靈之前而祭之曰:

精忠無比,大義絕倫。千秋永在,萬古長存。光輝同日月之燦爛,氣勢比宇宙之雄渾。情操勝冰雪之聖潔,風采若雲霞之繽紛。雖經劫難而不磨,久歴歲月而彌新。松柏蒼翠,相伴英烈之忠骨;花木芬芳,掩映壯士之封墳。堂堂正正,合是中華之靈;巍巍峨峨,化為南山之神。凜然天地正氣,壯哉英雄忠魂。

回首抗戰之艱難歲月,率土震盪,倭寇猖披。年年烽火,處處鼓鼙。痛神州之陸沉,哀生民之流離。風雨飄搖,東西飛傳羽檄;河山破碎,南北踐踏鐵蹄。警報聲中,一片淒涼;陪都城裏,滿目瘡痍。勞燕折翅分飛,杜鵑泣血悲啼。可惜婉轉弦歌地,竟教翻飛膏藥旗。血色慘矣,悲風起兮。

乃有英雄挺出,氣沖牛斗,劍生風雷。鐃歌高唱壯士之慷慨,血肉築出長城之崔嵬。瀝肝膽以赴國難,挾霹靂以布天威。就中功勳卓著者,則非空軍莫屬也。多謝美國援華,同心合力;有勞盟軍出征,比翼齊飛。飛虎隊威震長空,駝峰線直達邊陲。炮火橫空,滅殺倭寇之兇焰;鐵翼沖天,解我華族之艱危。拼搏爭鬥,且英且勇;騰挪跌宕,亦壯亦悲。不幸喋血碧霄,雖亡猶榮;那堪捐軀蒼昊,視死如歸。

於是葬靈骨於青山,立祠堂於翠崖。四時祭祀血食,長年供奉靈牌。袍澤展拜,民眾追懷。不斷香火,勤掃塵埃。忠義感動萬國,聲名達於九垓。不意奸佞禍國,鬼蜮成災。毀盡碑碣,禍及骨骸。遂令忠魂蒙辱,可憐荒塚銜哀。九天九地,不能容此邪惡;三生三世,未曾識其驚駭。所幸蒼天有眼,新局又開。鋤卻草莽,驅盡霧霾。重樹碑碣,再築墳臺。年年登山,心香敬獻英烈;人人酹酒,義舉仰仗朋儕。神其有知,魂兮歸來。

嗚呼哀哉,尙饗。

重慶故人舊事文學社(陳仁德執筆)
2020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陈仁德,重庆市忠县人,1952年生,毕业于四川大学。系持社社员,中镇诗社社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原四川诗词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诗词研究院院长,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箸有《陈仁德诗词钞》《云气轩吟稿》《陈仁德文存七卷》等。


【新诗】




融化
——观情景片《我在温哥华的故事》之假日时光

朱净之/南京(加华笔会会员)

目光被融化了,
形骸被融化了,
灵魂被融化了,
本我被融化了。
融化在湖光山色之中,
融化在天人和谐之中,
融化在亲情爱情之中,
融化在真善美雅之中。
什么叫岁月静好?
这就是;
什么叫诗意人生?
这就是;
什么叫完美境界?
这就是;
什么叫文明幸福?
这就是……




雪在回来的路上

艾伦/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大雁在暖暖的冬阳下
慵懒地舒展了下优美的双翅
斜睨着远处嬉戏觅食的同伴
依然没有南下的迹象
它们乐于享受这里鲜绿的水草
因为雪还在回来的路上

冰川被充满笑意的太阳公公
盯得羞涩地低下了头
纷纷跌入大洋
小熊的脚赶紧又往回撤了一步
妈妈忧郁的眼神再次望向毫无表情的天空
难道雪还在回来的路上?

滑雪健将们烦躁地
踱步在阿尔卑斯雪山上
他们从世界各地带来的热情
被眼前的青翠叠嶂汲取
鸟语花香中 透着寒意
却感觉不到雪在回来的路上

麦苗蔫蔫地稀疏地泛着枯黄
老农站起又蹲下
烟头满地
缭绕的雾气后面
是那浑浊的眼中最后的渴望
雪应该就在回来的路上

满头银发的校长第一次
无法回答孩子们“冬天是否有雪”的问题
听着天真的欢笑声读书声滑向天际
默默地转身
在黑板上写下
雪在回来的路上……




人生如寄,浮云磐石

遛达的七七/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当我掀开报纸
波斯的消息岑岑溢出
阅读在午时结束
他人尽数消失
唯我落落大方
折叠羽毛,展望驿路
抹掉朱砂痣

流火在枕边熄灭
纹身映现真知
海边庭园寂静
淡水收下了告解
花植环抱的宠爱
盘根错节

路书里
飞毯的地理学
简易并且觉悟
绘图中的鹦鹉
啄动我的灵犀
此时进入睡眠的
终将吹出梦幻气泡
在柯尔克羊头上
结出宝石般的龙葵、
棕榈、玛黑鱼和旗帜

体征在模糊
浅睡中女王抛弃了现实
骑龙追赶风信子
这恰好应用于
我凝视的深渊

【作者简介】遛达的七七,生于贵阳长于武汉,常年旅居海外,现长住温哥华。纵情山水,诗画为伴,快意人生。诗观: 在诗行中流连穿行的人,需要一颗慧心一双素眼。当我能如愿收发每一枚词语,世界也会在书写中显露它的真实和善意。写诗不仅是成长中的锻打与陪伴,更是生而为人方能不倦伸展的日日将息。




有梦清霜后

Maggie湄伊/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东篱畔,暗香抱走黄昏
留下一袖微醺
新月弯弯,挑起夜的眉眼
细细打量被秋风吹瘦的影子

西楼的阑干已被倚遍
仍不见雁字的行踪
梧桐的落叶划过窗边
惊得灯光摇曳
扶灯的人,跌落一声叹息

不欲成眠却盼有梦
可以安放无处可去的相思
如暗夜里滋长的清霜
满地里疯狂地铺陈蔓延
只为寻得
那一个人的,足迹




月亮醒着

水木清华/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月亮醒着
那一弯潸然
垂下眼睑

笛声从空谷幽然
似少年的魔指
那一滴变调
就随了她一生

千山雪梨花
在空旷无人之地
弧旋

月亮醒着 潺潺的
欲言又止的羞涩
若隐若现

思念 吹满头霜雪
与月光作伴




火柴天堂

水木清华/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四周溺水一般的沉寂
谁在窥视
数字燎着蛇的信子    逼近
一例一例    走入教室

心已经沉入海沟里
等待那总也迟到的消息
卫生局在忙什么呢
看不见的花冠就在窗外
已经瞄着了窗棂    阒静无语

夜很深很冷    叫不醒
冻僵的鱼    泪也化成石
合掌跪下来    麻木地划着

一根火柴    一领光    一线希望
刺穿阴冷的暗夜
从颤抖的微笑中走来
天父在光中
赐下怜悯的杖

再划一根    温暖    感恩    慈祥
一双可以握住的大手
牵住迷惘

再划一束吧    轻柔    和煦    辉煌
抚拭眼角泪光
掌心焰火
一眼    天堂




索妮娅/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有自己伸展的灵魂
有独唱的歌
它用叶子填写出
不同颜色的歌词

它欢快鸭的蹼
划出池中水波的流动

风在冰凉的空气中穿梭
天光被雨水浇透
同一朵还在开着的花一起
清亮清明




落日驼影

O-K Mom/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他是一个牧驼人,走在
沙漠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告诉女友
幻想自己是一个诗人
他常以为自己手上攥着
诗歌集,可每每
右手牵的都是一群骆驼,望着
女友茫然的神情,他扑哧扑哧着
说,思想是他的驼群
骆驼的眼睛鼻子嘴巴
唤起他的激情
驼峰比高山更
接近诗,女友立刻按下快门
十年后,这张照片
被印在北美华文诗集
《落日驼影》的扉页




无轨电车

O-K Mom/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一列绿色bus从我的眼前
长长地来,又悠悠地去
唤起童年记忆中
扎着长辫子的无轨电车

那时的无轨电车
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高峰拥挤,车上无需找扶手
摔倒?根本不用担心

人挨人,人挤人
香波味直往左鼻孔钻
汗渍味从右鼻孔逃
车票不贵,就那么一毛钱
有时还来不及买就被挤到车门前

光年漫漫,将我送至大洋的
另一端 公交车宽松有座位
冬天空调送暖
我魂牵梦萦的依然
是那遥不可及车顶两根辫子的
摇摇晃晃
和每天上学放学挤车时的
跃跃欲试




年与季

彥如/溫哥華(加华笔会会员)

春、夏、秋、冬
是年精心培育的孩子
可他們从未在一起成長
年,讓他們各有擔當
把四季的重任扛在肩上

在乍暖仍寒的二月
春親吻了臘梅的臉龐
轉身就放手讓青春飛揚
讓大地春意流淌
在嫩柳妖嬈蜂蝶輕舞中
也借著清明的泣雨
傾訴春的盎然与懷想

在香風肆意的春末
櫻花辭樹梨花飛殤
春不捨的
揮別了愛的依戀
并退下了霓裳春裝

夏,隨即扑入
久違的競技場
以驚人的魔藝
豐富著激情的暢想
她鋪下彩色的花毯
誘惑雪山與阡陌遙呼對唱
她讓田園綠茵綿延郁蒼
督促夏花爭豔群芳
在勾人魂魄而明媚熱烈的眼眸中
看世間變得更加魅力張揚

秋,緊追夏的時尚
忙著綴下厚重的彩鑲
大雁南飛不畏途長
鋪滿金色南瓜的地耥
和一片片豔紅的越莓湖塘
北溫峰頂的白雪蒼茫
太平洋万頃碧波的盪漾
風姿廣袤的楓紅松綠
落英繽紛与秋雨纏綿的惆悵
自然界神靈的彩筆
讓層林盡染
锦綉無雙

冬,在寒風呼叫聲中
踩著嘎吱響的枯枝殘葉
蹣跚來訪
不顧及萬物嬌體難抗
灑下漫天飛舞的靈蝶
讓世間一片洁白無殤
晶瑩剔透玲瓏各異的冰妝
依偎著茵芋紅果鬥雪傲霜
臘梅花兒也競相綻放
雖嚴寒冷冽
卻意志堅強

春,裝扮復蘇的繁昌
夏,奔放而自由激蕩
秋,在豐收的喜悅中暢想
冬,在寒冰中孕育春的嬌樣

年,就是這樣的驕傲与慈祥
因為她的孩子們
盡情地把四季讚歌奏響

年,掌控著生命的定律
讓萬物追趕著四季的腳步
還有輪迴路上的不朽絕唱




老屋

丁香/宝鸡

闲置久了,老屋便经不住风雨的侵蚀
开始朽烂
后来,屋顶塌了

再后来,泥墙被雨
一次次的淋湿淋透
也塌了

最后只剩轮廓线,剩一些破碎的瓦砾,剩季节性生长的瓜蔓,剩下周围茂盛的竹林

父亲点灯刻凿石谷包的身影
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印迹
那些酸甜苦

老屋塌了没了
记忆之门

有生
都在

【作者简介】丁香(青青田园),四川简阳人,现居陕西宝鸡,自幼酷爱文学,九九年开始创作。作品包括:散文、诗歌、杂文、短篇小说等。其作散见于《宝鸡日报》《秦岭文学》《天水晚报》《陕西交通报》《星星诗刊》《环球华报》,民刊《诗意人生》《中国诗影响》《诗导刊》等。有诗作被收录《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名录》,出合集《当代诗百家》《中国城市文学优秀诗歌作品集》《世纪诗典.中国优秀诗歌精品集》。歌曲《那首老情歌》已全网发行。现为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会员,宝鸡人民广播电台聘听员,“当代诗选刊“原《雨结丁香文学社》,“交通生活杂志”双刊(微刊)创刊人、主编。获第二届国际城市文学论坛暨中国新诗百年征文大赛100位城市文学影响力诗人。




也写《老屋》

盛坤/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岁月沧桑,老屋更经过了时代的跨越
出生在那
后来,屋透风了

再后来,搬迁异地
一遍遍的寻找故居
也没了

偶尔会触景生情,勾起点童年的回忆,
记得屋漏恰逢连天雨,想起屋外飘雪室内霜

父亲给我们点灶坑做饭取暖
母亲喂我米糊和着谷糠
那些情不能

老屋早已消失
父母之恩

永生
不忘

【作者筒介】盛坤,原名:羅聖慶,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學習、任教至退休。職稱: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 生學院教授。 2012年移民加拿大,住溫哥華。文學僅為業餘愛好;發表的詩詞、短文散見於溫哥華中文報 刊。現為加拿大中華詩詞學會和大華筆會會員。




与一对盲人相遇

谢少波/卡尔加里

题记:1988年春夏,我当时仍在UBC念书,每天去学校,路上都遇见一对盲人夫妇,好像两口子都在大学图书馆工作。他每天相互牵挽,早去晚归。他们是那样相爱相濡,自足于内,无待于外,脸上散发出一种宁静祥和的光,让我觉得自己回到了世界之初,回到了朴真无争、彼此相爱的时代。

他们走过来
         我向世界第一天走过去
没有握手
         只留下两袖涅槃的宁静
未达到凝聚的燃烧
         光明总不叫人痛快
也许,再让黑暗洗荡一次
         生命又会快乐

【作者简介】谢少波,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英语系教授,教书育人,任多个学术刊物编辑,出版著作多部。在文学理论、比较文学、文学批判。文化研究、后殖民时代理论与现代化启蒙、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等多个领域都有建树。




周保柱/温哥华

“夜寒谁见我,身为蝴蝶”
你吟这句的时候
我正在庭前扫雪
纷落的雪花铺白    是你的掩饰吗

你说这场雪不会太久
着了月色的清好
是你的好    得天独厚
我的遇见如梦初觉
若泊岸之舟    舟之桂楫兰桡轻短
似蚱蜢小小
刚刚好    载四行绝句    一阕清词

也载你    但破冰而行
信有穿越    穿过这个季节就好
穿过这个季节我就把你放下
连同暖热的平平仄仄
隔着一层典故
用一个代字表达婉转后的含蓄
你我都懂




梦见时光倒流

周保柱/温哥华

梦见时光倒流
守在西窗的月亮
望成瘦影
瘦影中的影子仍瘦
海棠眼里的红
没能瘦过镜子里的朱颜
哭后的诗也瘦
骑着瘦马的相思也瘦
困于更瘦的天涯

梦见时光倒流
漫出篱墙的菊花
散着幽香
幽香中的幽香尤香
一盏香灯映着半卷的流苏
填满你香靥的浅浅
绣着名字的绢帕也香
缝在香囊里的寂寞也香
更香的这个梦见
月亮守在西窗
菊花漫出篱墙

【作者简介】周保柱,Bob Zhou,旅加华人,建筑工程师。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有部分诗歌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曾获加拿大“环球华报”2016第二届环球春联大赛特别奖。




有梦清霜后

Coral珊瑚/温哥华

汹涌世界几分忧虑
沦陷于一手遮天之黑暗
覆盖生机
停顿往日繁忙
惊呆自愧不如的魔术师
张口无言
这被操纵之狂波巨澜

一场清霜开始凛冽冬寒
而我却刚读懂
美好也是一种力量
像雪花带给满人间飘扬
温柔梦一场




雨的潜台词

Coral珊瑚/温哥华

一场寒霜
无非是凝结了
雨的潜台词
让枝头缀满红黄牵挂
冷却热烈

秋天点燃的美艳
毫无春天杂念
只以美抵达自己
在风中顺势狂欢生命的
孤独与脆弱
却不把寒冬收入心口

秋天写完每一叶道别
还有雨和霜的倾诉




雪山红狐

South Peak Tan 南峰/多伦多

初冬的暧霞才落下山
骄傲的雪就从醉梦里醒来
满天的雪花
小心翼翼地飘洒
摇曳的灯影
弄坏了摄影师的心情

冰凌
试图改变已经成型的模样
冷酷是没有感觉的外套
为什么不试一试
转过身
对着湖心笑一笑

湖水披着薄薄的白莎巾
走动的阳光
似钩
也是七彩的网
魚沉默
大海还在一直等候

猎人背上的枪上下颠簸
不是所有的猎物都认识
枪尖上的十字星
雪花有时遮掩    冰凌也曾阻挡
摄影师说
绝对不要当作是摆设

你来了
就像天空里的一抹红
短暂的时间    也足够
按下快门    扣动扳机
可是    子弹
正好冬眠

魚儿眨了一下眼
水玻璃裂开了一朵花
白莎巾上的红色
结束了大海的等待
无泪
大海在深冬




拯救

小刺猬/温哥华


坝堤曾经那样坚固
几百年
奔腾的洪水未曾动摇

黑夜
睁开邪恶的眼

目光所及
短短数十年
真理的光被遮掩
长堤在黑暗中睡去

一株向日葵
在水一边,浩然屹立
追寻阳光,顽强生长
冲破黑的防线

乌鸦嚎叫
蚂蚁浩浩荡荡
硕鼠蠢蠢欲动……
在光的缺失中积聚力量

一个个洞穴侵入坝堤
一天天,一年年
百孔千疮

洪水在怒吼……
黑暗撕去面纱,露出狰狞的獠牙

光明与黑暗
角逐的号角吹响……

醒来,哪怕身体撕裂的疼痛
醒来,太阳终将升起

一切的肮脏
淋漓尽致,暴晒
在阳光下

谁能拯救
摇摇欲坠的堤坝


【译丛】




诗三首

作者:刘明孚/卡尔加里(加华笔会会员)

Three Poems

By Mingfu Liu


其一

楚风•诗人的心声

修己治学兮,希慕四海名流。
志同道合兮,广交五洲好友。
爱憎纠结兮,倾诉喜乐忧愁。
洞察风云兮,纵观寰宇千秋。

The Voice of a Poet

To become a better person, moral and learned,
Oh!I eagerly need the nutrients from my motherland scholars, renowned or controverted.
To work for the right cause, peace and just,
Oh!I wholeheartedly want to make friends across the globe, favored or prejudiced.
To be a free spirit, pure and frank,
Oh!I like to enthusiastically express all my feelings, delighted or sorrowed.
To be wise and insightful in the current world, liked and disliked,
Oh!I am zealousl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from the past of all lands, succeeded or failed.


其二

七绝•正如彩虹所示

得知朋友驱车上班时见到彩虹当空,到班上後喜闻晋升。甚喜!作诗贺之。

清晨车涌似长龙,
遥望天边起彩虹。
仙女欢欣舒广袖,
翩翩起舞唤鲲鹏。

Just as the Rainbow Shows

Just as the Rainbow Shows
Life has turned into a new picture
Even Fairies are overjoyed
To celebrate a bright future


其三

七绝 •择树筑巢

惊闻百度空间关闭,有感而作。

谷中林密砍伐多,
鹪鹩失巢奈几何?
依恋难离无妙计,
山坡择树建新窝。

Building New Nests

Trees on the dales are being cut,
Wrens are losing their homes.
Reluctantly they’re fleeing to the hills,
For better places to build new hopes.




唐人街是条河

作者:程树人/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英译:杨柳/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Chinatown Is a River

By Shuren Cheng, English Translated by Willow Yang

唐人街是条河,
流淌着历史的淚和歌。

淸晨挑担卖菜声
早已远去听不见,
二战参军的华人青年
英姿飒爽
告别哭泣的老爹。

年年的爆竹
点亮西人的眼,
瘦弱的华人怎会
仍有 快乐的脸?

某些唐歺夾帶着药材香,
神秘,古老,
依舊 有滋有味。

“大汉公報”似乎刚歇业,
对面洋装店
怎么 己近百年?

外孙女闪动着蓝眼睛,
听不懂嬷嬷
台山方言。

老会馆麻将声依旧,
新社群的广㘯午
正在操练。

功夫,舞龙,舞狮子,
洋弟子可是
乐此不倦。

青砖,白墻,黑瓦,
池塘,锦鲤,荷花
怎不让人情迷这
中山公园。

美哉,唐人街,历史的长河,
吸纳不同的小溪,
和飘零的落叶。

今日的唐人街
更是龙舟竞渡,
生机勃勃。

新的故事仍在演䆁
自强,自立,融入。
这 永不老的
經典述说。

Chinatown is a river
flowing history’s tear and song.

Noise, when peddlers selling veggies along the alley
long gone and it is heard no more.

Farewell to their weeping dads
Chinese youth recruited in the army during the war
brave and bright.

Lunar New Years’ fireworks
lighten Westerners’ eyes every year.
How can skinny Chinese
still put on their smiling faces?

Odors,when cooking Asian food mixed with herbs
ancient and mysterious
yet still delicious and tasty.

The Chinese Times had just shut down not long ago
How could the Modern Tailor across the alley
have lasted a century already?

Blinking her blue eyes
the little girl confused by grandma’s Taishan dialect.

While Mahjong, still playing in the old assembly hall
Square dance, also practising in the new community center.

Kungfu, dragon and lion dance
Western followers are all passionate about.

Blue bricks, white walls, black tiles
A pond with carp and lotus flowers
How fascinating Sun Yat-Sen Park!

Oh, Chinatown, history’s long river
absorbing different creeks
with floating fallen leaves.

Today’s Chinatown
dragon boats are racing
full of vigor and vibrance.

New stories are emerging
Self-reliance, self-improvement and integration
The legend of Chinatown
is forever young.




远方的梦

作者:彧蛇/多伦多

A Distant Dream

By Shadow Snake

我,曾跨过
缠绕着昨日的万千风情
经历过,今生
无法普渡的忏悔
我,曾执迷地追随着
一颗渴望的灵魂
却,不知何时走失了
遍寻不到,你目光的深邃

自语,对自己倾述
已成为我此刻唯一的选择
青烟袅袅的黄昏
思念,替代了即将褪去的余晖
一次积累多年的旅行
是走不完
你我,纠缠不清的心路
尚未成行的诗篇
随夜色的漆黑失语了
剩下的,只有
被时光遗弃的伤悲

别去辜负
一场没有方向的漂泊
生命的色彩
终究还是,盛开着原始的花蕾
眷恋,在你离去的身后
变成一份,飘不落的记忆
从此,我的瞳孔凝固于远方
穿梭在你眉宇间
尚未忘情的,一池秋水

I have once crossed,
The entanglement of a thousand glamour dreamed;
Experienced, a confession,
Which lasts a lifetime but cannot be redeemed.
I have searched obsessively,
A dedicated soul longing for our love to rise;
But don’t know when I’ve lost it,
For I can no longer find the profoundness in your eyes.

Murmuring, talking to myself,
Has become my only choice to this day.
With thick fog rising at dusk,
Missing you has replaced the twilight which is about to fade.
It’s a journey accumulated over the years,
Yet we can’t finish the pursued path of an emotional climb;
The yet-to-be-complete poem fall silent in darkness ,
What’s left, is only the sadness abandoned by time.

Don’t disappoint,
A life of drifting without a general direction;
The ultimate colors of life,
Are still in full bloom with love and affection.
The sentiment lost, after you’ve gone,
Has become a memory that can’t live up to our dream;
Since then, my gaze is fixed on your eyes,
For there I see the unforgotten love, flowing like an autumn stream.




鸟与云

作者:洛芙    英译:馨阅

The Bird and the Cloud

By Luo Fu, English Translation by Xin Yue


你是鸟,我是云。
你在想我时,
你看不到我,
我想起你时,
却怎么也找不著你。

爱,使我彷徨、
使我举手无措、
它使我这么的举棋不定,
只能期盼偶然巧遇的你。

长久抑止内心的爱恋,
当偶然可以拥有时,
却成为哑口无言的回盼,
我的心情,
顿时没落在
层次分明的雾云里。

白鸽啊!
我多么地爱你,
眼前密布弥漫的
这一片黑暗、
急遽偶然幻化的云雾,
爱恋的雨水,
此刻,
成为永无会面的止尽。

也许,
我对于咫尺白鸽的爱恋,
在云和雾、
风与雨交融的意外,
展翅高飞、
风雨如晦的理想中,
成为美的意外,
却也无法避免。

这世间有一种
无法相碰的空间,
即便每当你在徘徊、在踌躇、
在云层中旁徨或飞旋,
这感伤的孤寂,
在寂寞的空城,
这恒久即逝的美好。

白鸽,谢谢你,
愿意翱翔展翅在
这一座寂寞感伤的空城。
鸟与云,
在这片恋恋的灰白
与蓝天,
成为白鸽和云之间,
相互依偎的寂寞与爱恋。

You are the bird, I am the cloud
As you miss me,
You can’t see me
As I miss you,
I can’t find you somehow

Love makes me
Hesitate and waver,
and gets me hold back,
the only hope I count on is you,
into whom I bump by accident.

Love, that I have restrained long in my bosom,
as it is readily possessed by chance,
yet becomes a dumb looking back,
my mood abruptly sinks into
distinct layers of misty.

What a white dove!
How much I adore you,
The vast of darkness, that is densely suffused in front of me,
abruptly morphs into mist accidentally,
and rainwaters, that are infatuated,
now have turned into the end, that have never encountered.

Perhaps,
the infatuation I have,
to the White dove near hand,
is exceptional in the merge of cloud and misty,
and of wind and rain.
The ideal, that soars in spreading wings,
in the wind and rain sweeping across a gloomy sky,
is not to refrain with the exception of beauty.

In the world, there is a space,
in which nothing is collided,
though you are wavering and hesitating,
though you are havering and waffling in the layers of clouds,
the sentimental loneliness,
and the void city in solitude,
are the goodness that is eternal and ephemeral

The white dove, thank you.
May you soar in spreading wings
in a sentimental and lonely void city!
The bird and the cloud,
in the vast of fixated gray,
the blue sky,
becomes to snuggle up together
in between the white dove and the cloud.

【作者简介】 洛芙,在艺术领域进行研究外,亦进行新诗、散文和艺术评论等文学创作,发 表在各学术期刊中。掌门诗学社、華人诗学会、国际诗歌研究学会会员。自 2020年起,担任纸刊《中国微型诗》的《域外风度》栏目主编。著有《半夏》诗选 (2017年)和《片波》诗选(2019年)。 此外部分诗文收录在《中国朦胧诗》、《当代华语诗歌300》、《七弦:我写诗江湖 111户》、《中国散文诗人2017-19》、《2021年中国微型诗历》诗歌选本等诗选。

【英译者简介】馨阅,原名赵学文,加拿大华裔诗人。祖籍东北,从事物流工作,喜欢诗歌和英文翻译。《当代文学艺术》海外版主编,《麒麟诗刊分享群》《英语读书会》管理,《紫月诗刊》《译诗》编委,《麒麟诗刊》翻译编委,混语版《国际诗歌翻译》《诗殿堂翻译家》列名翻译。


【诵读】




历史人物 —— 丁汝昌
他在绝望与失望中放弃生命

作者、诵读:艾伦/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第一部分)

        现在的威海市是世界人居典范城市之一。“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风光旖旎、风景秀丽,引得世界各地人民前来旅游、观光、品味胶东风情。这里有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这里同韩国最早通航,而今同韩国、日本、东南亚及世界各国贸易和往来十分频繁。到威海大家必去的景点是刘公岛,它是著名的战略军事基地,更因为1894年的甲午海战而闻名于世。那时的威海还叫威海卫,也是闻一多先生笔下“七子之歌”中的一子,曾被殖民于英国。

        现在威海市区和刘公岛博物馆都矗立着邓世昌的像。邓世昌是甲午海战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是致远舰的管带,是提督(北洋水师的司令官)丁汝昌的下属。为什么邓世昌比丁汝昌还红火、声名远播?

        晚清“北洋水师”(相当于现在的“北海舰队”),于一八七五年由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商务部长)的李鸿章,受光绪帝之命创设,一八八八年正式成军,提督为丁汝昌(相当于现在的海军司令)。共有主要军舰二十五艘,辅助军舰五十艘,运输船三十艘,官兵四千余人,是清政府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它在建成之初,曾一度是东亚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化舰队,但很遗憾,最终未能逃脱全军覆没的结局。

        丁汝昌(一八三六至一八九五年),安徽庐江县人,与安徽合肥的李鸿章同乡,同属于淮军,一八七九年被李鸿章调任北洋水师差用,此后长期督建舰队。一八八八年清廷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相当于外国的海军部),李鸿章实际负责。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后,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员,时年五十二岁。当时的北洋水师提督衙门设于山东半岛东端距威海卫二点一海里的刘公岛上(现为著名旅游风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势险要。丁汝昌苦心经营岛上军事设施,训练海军,布置海防,并于一八八九年筹建北洋海军学堂,培养专门人才。而此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确立了灭亡中国、吞并亚洲、征服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以北洋水师作为假想敌(可见北洋水师的威名),整军备战,伺机发难,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未完待续)

音频链接:《历史人物—-丁汝昌(第一部分)》韩长福诵读.mp3




葵花潇侠今何在

作者、诵读:O-K Mom竹笛/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从没这样细细地看一幅图,像科学家
凝神辨别显微镜下细胞的组成
从没这样慢慢地想,想一丛
葵花,和梵高笔尖的十五朵向日葵有什么不同

从没这样,在向日葵的黄色中
融进无垠的麦田
和麦田上向着太阳奔跑的青年

就这样,找不到同类的、葵花般的青年
默默体验火的温暖
就这样,与孤独告别
就这样,终结一个时代的悲伤

音频链接《葵花潇侠今何在》竹笛诵读.mp3




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    诵读:Erin Ileet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音频链接:《醉花阴》 Erin Ileet诵读.mp3

【朗诵者简介】Erin Ileet, 关爱青少年成长基金会活动主持人。




《等待秋天》节选

作者:佚名    诵读:Andrew Yang


        阵阵不算凉的秋风轻拂着树叶让它一点点变黄,炎热不再像过去一样张狂即将成为过去,大地里已经初显秋天的信息。

        守候的心灵依然在守候,守候着淡淡的天,蓝蓝的云,指望着欣赏秋的美丽。

        时空燧道的匆匆脚步湮没了如烟的记忆,如同轻轻的来,又悄悄的去。曾经的憧憬,几许的诺言,莫非真的要随着秋风雨打风吹去?脆弱的心灵,永久的期盼,莫非还要继续游荡在梦一般飘飞的世界里?

        秋风乍起,它何曾体会世间的平淡与离奇!月光点点,它原以为人间到处都像月宫里一样皎洁与凄寂?!

        秋来了,经历过春的生机,夏的繁茂,必将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来到属于她自己的空间里。

        我祝福,我祈祷,哪怕轻轻的从身边走过,我想今年的秋天依旧美丽!

音频链接:《等待秋天》 Andrew Yang诵读.mp3

【朗诵者简介】Andrew Yang 学生, 关爱青少年成长基金会小明星。


【书法】




李白《将进酒》

李国维/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王羲之《兰亭集序》

李国维/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和风时雨

孙雪峰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张国瑞/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11×23英寸




王羲之《兰亭集序》(隶书)

黄东山/苏州


86×35公分

【作者简介】黄东山,一九四七年出身于苏州知名文艺之家,自小酷爱艺术,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院,为职业设计师,同时兼习书法绘画诗词音乐。多次在苏州上海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近几年来潜心研习书法,偏爱汉隶,作品深受藏家欢迎和行家好评。二零零一年移民加拿大,现常住苏州。


【绘画】




孙中山和温哥华战友们(油画)

程树人/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勤劳致富

邱志強/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邱志強作品:《勤劳致富》

        油画:《勤劳致富》创作于1985年。自制夹板画框。

        时代背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学习科学知识,凭着双手,辛勤劳动,叩开致富之门。那时我在基层供销社工作。发展副业生产是供销社的工作重点,于是亲眼目睹了农村热火朝天的多种经营,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油画《勤劳致富》以家乡古镇震泽的〈慈雲寺塔〉为背景,以养鸭专业户水面放鸭为主景,充分展现了当时农民劳动致富的主题。




牡丹

廖中慧/温哥华(加华笔会会员)


廖中慧作品:《牡丹》




登高

陆鹤山/温哥华


陆鹤山作品:《登高》

(文/刘德)中国画自宋代以降开始强调并逐渐形成诗、书、画、印的高度融合,即是把几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扩大画面境界,给人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单单是两者的形式结合,更重要的是画能够体现诗的意境,而诗又是画面的延伸,从而增强了絵画作品的文学性,可读性。

这幅《登高》作品以自然娴熟的手法、酣畅淋漓之笔墨主要地表现了杜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境。更值一提的是,此画用了两位作者的诗入画,让观赏者在领略画面风光的时候,能同时感受不同《登高》的诗心情怀。现录题画诗如下:

七律——登高(步韵杜甫)
文/听雪斋主

如醉秋山岂觉哀,孕红挽翠鸟争回。
闲鸥掠影随云去,浦雁寻津挈雨来。
岸草离离风引露,江烟袅袅雾侵台。
纵眸总是晴阳好,尤约丹枫共酒杯。

【作者简介】陆鹤山,北美书画研究院研究生导师,加拿大温哥华著名画家。




马丽婭和小天使

南山居士/常州


南山居士作品:《马丽婭和小天使》

【作者简介】南山居士,本名戴耀南。上海市人。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在40多年期间,先后从事税务、财政、审计工作。业余时间,常在单位搞些画作宣传。退休后,游弋在文艺园地,坚持历练。画作先后在常州市老年大学、常州市老干部书画院多次展出。2018年,曾在金东方社区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好评。现为常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画作《亚丁雪山图》曾在加拿大《大华商报》文学专刊发表(《文苑诗坛》总94期2019.12.7.)。受到文友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