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结构与灵魂

——加华笔会文学讲座第19期


【加华笔会文宣部姚小林报道】2025年4月12日晚,加华笔会成功举办了第19期文学讲座。讲座由加华笔会永久会员、笔会文刊《枫林》编委和“我的移民融入之路”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习军主持,由加华笔会永久会员郭小娟博士主讲。

        会长冯玉致辞: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小说结构与灵魂,双视角下的中式叙事与西式手法》,由我们笔会的作家郭小娟老师主讲与分享,这是我们笔会今年的第一次讲座。郭小娟拥有医学背景,几年前开始文学写作,在小说和剧本创作上不断地取得成果。去年,小娟老师以本地真实事件为背景创作的小说《风中摇曳的洋紫荆》取得很大成功,取得多项文学竞赛大奖,并由温哥华话剧团推上了舞台,广受好评。我们常说,一部小说不仅要会讲动人的故事,还要带着作者的灵魂和思想,小说的结构就像这个灵魂的骨架,能让读者更清楚地感受它,被它打中。接下来郭老师将以自身的创作经验,分享中式叙事的情感表达与西方技法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探讨小说如何承载灵魂,如何锤炼结构,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有温度有结构有条理,让读者读起来更有吸引力。我相信今天的分享会不仅是一场写作技巧的讲座,更是一场关于文学灵魂与写作初心的交流和分享,相信今天的分享会给每一位热爱写作的文友提供新的创作思路和无限的可能。

        冯玉会长希望这次讲座能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主持人也希望这是一次在读者、作者、评论者之间的畅快座谈,于是分享交流在主持人和主讲人以及嘉宾的问答互动中次第展开。

        习军:你写了小说《风中摇曳的洋紫荆》《隔离》和《地球的指令》,你怎样看待自己的作品?

        郭小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习军:《风中摇曳的洋紫荆》怎么会想到这个案件?想向读者讲点什么?

        郭小娟:我也只知道这个事件,不知道更多细节。案件就是一家三口,不管是谁杀了谁,我都想知道其中的为什么。创作之前的思考是:我究竟对自己要说什么,要告诉自己什么。我设想的是家庭内部的一家三口全部死亡或深度昏迷,没有目击者,门窗完好,没有人能开口说话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这是破案的疑难点,也是我给自己下的扣。

        习军:怎么看待这种惨剧?怎么看人间的爱恨情仇?小说中的案件只是个引子吗?

        郭小娟:开头设计的是惨剧,但结尾还是一个爱的体现,但是这个爱不是简单的爱。我想说,到底什么是爱?父母对子女前途的设计,结果孩子是不是会按照父母的想法走向幸福的人生?另外我设定了一个镜像对比的单身母亲,通过两个家庭的镜像对比看看高知富足的家庭是不是就一定能教育出有前途的孩子。另外,男女之间的爱,陆涛对前女友及对现在妻子的爱,舒向东与恋人娃娃的爱,还有娃娃和母亲之间母女之间的爱,舒淇对小芊的爱,表兄妹之间的爱,错综复杂甚至畸形的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说到案件,其实在小说里占比很小,引子就像一个鸡蛋似的剥开蛋壳,等看到里面的蛋黄蛋清,才是灵魂的拷问。

        在主持人和主讲人的对话中,有人发问:作者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郭小娟:一个三口之家的大陆移民,夫妻都是博士,舒淇没找到工作,但心气很高,把自己的理想转嫁到女儿身上,要上藤校。舒淇把没有父母的侄子舒向东也接到温哥华。女儿如愿考上了藤校,但心理创伤导致抑郁症。在女儿要去美国上学的当晚,万华为了去帮着喂猫而发现了尸体,打911报警,警察开始破案。

b836347975daaae9e094f42d10757029.jpeg

        习军通过故事提取了陆涛、舒淇、小芊,万华、娃娃和舒向东之间的关系。在习军展示人物关系图后,郭小娟继续补充:陆涛是丈夫,舒淇是妻子,小芊是女儿,万华和娃娃是母女而万华是陆涛的前女友,娃娃是陆涛的亲生女儿但陆涛并不知道,舒向东是舒淇的侄子,小芊在家里对舒向东的情感超越了表兄妹的关系,但舒向东还是把小芊当作可爱的妹妹,小芊和娃娃是同学,实际上二人同父异母,娃娃和舒向东又是恋人关系。两个三角关系构成了一个长方形。我设定人物非常谨慎,没有用的人物就不要他,舒向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郭小娟的介绍和习军提供的关系图,使得尚未读过此书的与会者对小说有了概括的了解。

        特邀嘉宾李宁是此书的忠实读者,也是郭小娟的莫逆之交。她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受:这部最新版本是郭老师小说的第四版,已经是无数次的修改稿。几万字来来回回的修改斟酌,彻夜敲打着键盘,这些人物就这样栩栩如生地诞生了。拜读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有三个方面:一、闪回;二、严密;三、留白。我看到郭老师在这部作品中发自内心的对于人性光辉的探索,她在用心用血用细胞表达塑造着这些鲜活的人物,我们跟着她一起共鸣、共振,共情。

        特邀嘉宾王志光作为加华笔会副会长,著名评论家,结合读《风中摇曳的洋紫荆》,对小说创作做了五个方面的点评:1、杜撰还是讲故事?郭小娟想象出来的《风中摇曳的洋紫荆》风格独特,更贴近西方原旨主义的小说。但是,这种杜撰和想象并非凭空瞎想,而是基于作者对所生活的社会全面的了解、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和对人性的深刻认识。2、以推理代替中国人的传统叙事。《风中摇曳的洋紫荆》里不乏生活中的具体物件,以它们为喻体来暗喻或象征本体的人物或事件,最终推断出家庭伦理悲剧的谜底。3、西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大胆探索。《风中摇曳的洋紫荆》里大量运用了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手法,使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4、双视角下的架构与灵魂。郭小娟的创作对广大华文文学爱好者是一个很好的启迪。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之中的华人视野更广阔,具有得天独厚的双视角。我们既有基因里抹不掉的母语文化痕迹,在文字中少不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哲思和审美,也有耳濡目染的西方文化的影响。5、艺术的真实与社会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社会的真实,这需要放弃艺术家的自我,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我相信,只要努力思考,勤于动笔,勇于创新,我们一定也会写出揭示人性、手法新颖、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

        加华笔会名誉会长、历史学者桑宜川教授聆听了郭小娟女士主讲的写作心路历程,以及与主持人习军先生的对话,还有李宁女士和王志光先生对这部作品的点评,发表了感触:我曾读过她的这部舞台剧本,也可称为推理小说,感到其写作在文字内容上体现出几个特点: 一是三口之家故事本身的扑朔迷离,让这起凶杀事件在文学叙事上具有传奇色彩。二是故事性,从其中能看出其叙述方式,带有不少西方作家作品叙事的影子,应该是在中国传统叙事基础上的创新表现形式,其故事情节设计富有趣味,如果在这部小说社会意义上再做些挖掘,应该会使作品显得更有份量。三是小娟对人物心理刻画很到位,人物的一举一动乃至场景都能体现其心理变化,且对人性和生命有独特见解。四是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在技法上存在多方面区别。西方小说叙事结构较为多样化。除了线性叙事外,还经常采用多线叙事结构。这种叙事方式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现象。人物塑造方面,中国小说注重通过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来塑造人物形象。西方小说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和复杂化。

        近50人参加了讲座,除温哥华之外,还有加拿大东部,美国洛杉矶、波士顿以及国内的文友参会。在桑宜川教授“借此机会”为郭小娟的成功“击掌喝彩”后,又有多位各地的文友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原本9点钟就该结束的讲座早就到点,有的发言者只好压缩自己的发言。比如笔会会员林丽萍原本准备了发言,但她只好简单讲述了一下。她说:我从语言上细读书,感觉小说的题目很好,洋紫荆的花语,抓住了灵魂。这个小说最大的价值是揭示了社会上人们的心灵状态。作者的笔触伸入了“人性”这个主题。揭示人性,是文学创作的重要人物,是文学的价值所在之一,也是我们不少作者所容易忽略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说,这部中篇小说是很值得一读的。

        原野是加拿大高校文学社社长,在多伦多向大家问好。表达了对郭小娟创作成就的祝贺,也表达了对小说的共情,还对笔会组织的活动表示了感谢。交流发言的还有郭小娟国内的校友,洛杉矶的蒋品超,Jasmine Duan等,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感想。

        郭小娟对文友在交流中的各种提问先后做出了回应:

        什么是写作的灵魂?有时候,作者无意识,但读者可能会体会出来,说明作者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舒向东这个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之眼,在小说中地位非常重要,从方法学上,舒向东的视角是很重要的视角,在小说里要占到三分之一。对于陆涛,我认为有三死,一个是心灵之死,一个是职业之死,建立在这两个死之上是肉身之死,这就是陆涛的结局。为什么没有设计女儿小芊死,我从写作上也有自己特别的考虑。自私也是人性。写到自私,主要看如何去进行考量,如何对待。比如说舒向东为什么向警察说谎,是什么样的心理。万华、娃娃也都有她们自私的一面,人物是立体的全面的。

        回答人性中最美的三点是什么?我说是善良、真诚和善解人意。写这本书,写了180天,改了有180遍,我真能写到全身颤抖。这也是为什么要写作,写作是一种享受。

         讲座在预定时间19:00开始,但并没有按照预定的时间结束,延长了将近一个小时。会议结束时,会长冯玉再次感谢郭小娟的倾情奉献,鼓励大家加强小说创作,通过这次讲座进行更好的文学探索。

       会后,笔会文友们对小说结构与灵魂的探讨仍在继续:真正的跨文化理解,需要超越中西文化表面的差异,深入到人性的共通之处。爱、恨、自私、谦和、吝啬、贪婪,人性的这些表现应该是普世的。文学作品的笔触应该深入它们。这场作者、读者、评者的心灵对话录使大家都受益,有心者一定会领会到写作的奥秘。文学其实就是通过事件揭示人性,写出人性的善与丑,便是成功的作品。大家期待今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文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