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总第5期:目录
◆盛坤 | 对“水夫”的赏析
◆习军 | 这一辈
◆文质彬彬 | 千年的种子——致敬叶嘉莹先生
◆《枫林》征稿启事
对”水夫“的赏析
盛坤(温哥华)
作者简介
盛坤,加华笔会会员、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水夫
作者:瘂弦
他拉紧盐渍的绳索
他爬上高高的桅杆
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头
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
而地球是圆的
他妹子从烟花院里老远捎信给他
而他把她的小名连同一朵雏菊刺在臂上
当微雨中风在摇灯塔后边的白杨
街坊上有支歌是关于他的
而地球是圆的
海啊,这一切对你都是蠢行
1960年8月26日
文学仅为我的业余爱好。自从加入加华笔会和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之后,才听说瘂弦先生的名字;从未见过面,也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知道他生平的一些事迹。为悼念瘂弦先生,我还写了两幅挽联,以及诵读过他的“红高粱”和“水夫”两首诗,并作了录音,刊登于学会悼念瘂公的专刊上。“水夫”这首诗并不长,四段仅有短短十一行,算上标点也不超过120个字。
第一印象,觉得是写一个烟花女子与水夫的一段恋情的故事。
第一段:
他拉紧盐渍的绳索
他爬上高高的桅杆
到晚上他把他想心事的头
垂在甲板上有月光的地方
首先写了水夫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拉紧绳索的表述,表明远洋长期航行于海上,绳索已被海水浸泡得析出了盐渍,拉紧绳索与爬上高高的桅杆,都说明他的工作很辛苦。忙碌了一天,只有到了晚上能够稍有歇息;而心事又占据了心头,垂头于甲板上月光照耀的地方,“垂头”与“月光”均突出了水夫的孤独、寂寞,既惆怅又无助。他的心事是什么呢?
第二段:只有一行,起到承接的作用。
而地球是圆的
为理解这一段,让我颇费一番周折。把一行作为一段。“地球是圆的”水夫把心事集中于此,作者想要强调的是什么呢?所谓“圆的”不外乎是画个圈而已,表明了他在海上远航的轨迹,即他要在海上常年不停地画圆圈。从出发点绕地球一周之后到达终点,也就是原来的出发点。终端站既是起始点。他的起始也好,终点也罢,都在一个点上,即在那儿上岸,上岸后又去干什么呢?
第三段:
他妹子从烟花院里老远捎信给他
而他把她的小名连同一朵雏菊刺在臂上
当微雨中风在摇灯塔后边的白杨
街坊上有支歌是关于他的
这一段是这首诗的核心。原来这个点在他妹子那儿,也就是他的全部心思都集中于她身上。他的妹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烟花院里”一言以明确之。烟花院亦即青楼。“她妹子”是他对这个烟花女子的爱称,表明他很喜欢她,她从老远捎信给他,即他妹子对他地思念,也说明这封信来之不易。而这个水夫呢,把她的小名连同一朵雏菊刺在臂上。“小名”、“雏菊”和“臂上”一个句子里连笔的这几个词,把对这个妹子喜欢到何种程度,刻画得淋漓尽致。通常小名即昵称,非亲密者是不会用的,在他的心目中,雏菊有妙龄少女和童真的含意。刺在臂上的纹身是终身地陪伴,只要抬臂就可以看到;然而,她却在烟花院里啊!对一个风尘女子来说,还有什么纯洁吗?纯洁在哪儿呢?所谓的“纯洁”也只有在水夫的心中啊!水夫非常喜欢的这个妹子,又不属于他,他也不能给她自由,这将是何等地无奈与痛苦?
这段的“微雨”“风”犹如第一段中对“甲板”“月光”这些对环境氛围地描述,是对水夫内心活动的一种衬托,更增加了诗意。除了微雨,还有强烈地风摇动着一颗白杨树,这个“摇”字,用得巧妙,给人以动感。茫茫大海一望无际,除了指明航向的灯塔,带给他一点慰藉之外,还能看到什么呢?风在摇动着白杨树,或许是一种联想,也是对第一段,他爬上高高的桅杆地一个回应,想去看看那颗白杨树啊!以此作为对他妹子思念的寄托。
街坊上还有一支关于他的歌,其歌词是赞扬、还是嘲笑他,或是其它什么的,可能对他都不那么重要了,不过有支关于他的歌,说明还有人在关注他,这就足矣!
第四段:
而地球是圆的
海啊,这一切对你都是蠢行
最后一段开始又重复了一句:地球是圆的,短短的几行诗,就用了两行来写“地球是圆的”,不可谓不重要了。既是这位水夫心里的盘算,又是作者的评述。远洋航行,虽然辛劳、孤独、有风险,终究还会回到终点。虽然远洋航行,但终究水夫还是有盘头的。从船头前行的方向与距离来说,是朝着他朝思梦想的妹子,越来越近了;然而从船尾离开他的妹子来说,又越来越远了。他和他妹子都在相互牵肠挂肚啊!
结尾一句,是作者在感叹。人称也改变为第二人称“你”。作者好似与大海面对面地质问:这一切,对你都是很愚蠢地行动啊!海啊!心胸如此宽阔!为何还要捉弄他们,这样一对相恋的苦命人?他们对美好愿望地追求,不应该吗?难道真的要采用这样愚蠢的行动吗?水夫与他妹子的悲欢离合,都是大海造成的,他们本可以团聚在一起,然而他们为什么又要离别呢?分别的原因是什么呢?明明知道再回到原点,大海何必再让他去海上不断地画圈?是自愿离开,还是被逼无奈?
烟花女子,水夫,都是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尤其是烟花女子,都很负面。从主题、写法、角度到切入点、用词等各方面,注定都是很难写的。而瘂公却把这样一个故事,用“水夫”这首诗,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如此感人,不得不佩服确实是高手啊!这首诗,语言朴实、没有那么多故弄玄虚,寥寥几笔,以小见大,寓意深刻。在一个很尴尬的课题中,提出那么多鞭挞人性思考的问题?
我初读时,似乎没有什么感觉;然而细读两遍之后,忽觉心灵震撼!再读,声音几乎哽咽,不得不强忍住流出的眼泪了。
这一辈
习军(温哥华)
作者简介
习军,加华笔会会员。由中国移民来到加拿大,定居在温哥华。退休前从事文化教育工作。退休后把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写作,和享受简单清闲的生活。
初春。温哥华满大街的樱花又开了。星期日的下午,一家银行的一间会议室里,二十多位老“知青”围坐在一个大长桌子边。歌声充满了会议室,隔着玻璃幕墙,路边走过的人隐约也能听见: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歌声苍凉,但嘹亮。
温哥华有不少“社区活动中心”,但是不够市民们用。于是很多企业,比如银行等等,就把他们的会议室开放出来,在周末供给社团们免费使用。
“我们这一辈,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歌声苍凉,但嘹亮。
这条大街的最东端,有一家装修用品超市。西人们很喜欢自己动手修葺家居。华人们入乡随俗,也纷纷自己动手,做些家里的修修弄弄。有的人在家里后院种瓜种菜,有的人甚至自己动手炸山石、修坡地,推倒了旧房,盖起了豪宅。上山下乡时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去了。如今,他们大部分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
“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歌声苍凉,但嘹亮。
这条街上像这样的银行有好几家。老知青们来到温哥华时,有的四五十岁。还不晚。凭着年轻时练就的忍力、韧力,他们在这新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要说歧视,谁能说这里一点都没有。可是他们抗过来了,忍过来了。不少人在银行、公司、高校等等做了白领,有的做到了高管。
“我们这一辈,甜酸苦辣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歌声苍凉,但嘹亮。
这条街上有很多家庭医生诊所。与在中国不同。在温哥华,人们看病是要去家庭医生诊所的。与中国更不同的是,在加拿大你每个月交了医疗保险金后,看病就不用花钱了。有一位老大姐生了癌症。住院、手术、化疗、吃药等等,一分不花。手术后的家务,都有有关部门派来的人替她做,而且免费。
“我们这一辈,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 …… ”歌声苍凉,但嘹亮。那歌声是对一些老插友的无尽的回忆,他们有的受尽了凌辱,有的长眠在了插队的地方。但更多的,今天仍然在苦苦地寻索着。
四月的阳光,初春的阳光。樱花开放的日子。“群”,是这些老知青互诉苦恼的地方,是分享快乐的地方,是一起唱歌的地方,是一起跳舞的地方,是一起享受夕阳的地方。
千年的种子
——致敬叶嘉莹先生
文质彬彬(温哥华)
作者简介
Ben Liang 笔名文质彬彬,君子堂,旅居加拿大温哥华。钟情山水、书本与诗词。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加华笔会会员,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微刊【诗者联盟】词部主审,【金榜头条】签约诗人。已创作了新诗旧体1000多首,作品散见于海内外诗词网络及纸媒体,累获奖项。出版有个人诗词专集【仰一弯秋月】,并在温哥华公共图书馆上架。
一阵风吹过 无数花开花谢
一阵雨洒落 滋润深藏的我
这是千年的种子
吸取唐宋的营养和水分
不管尘世间沧桑如何
向下扎根 向上突破
自由、自然、感发和洒脱。
岁月漫长而短暂
总会有联想 总会有憧憬
总期待 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可阴晴圆缺由不得我
或许很精彩 或许一无所获……
看凡间似人来人往
伴星辰感孤单寂寞
也许要学会忍辱
也许要适应澹泊
也许永远也不能冒出
也许大浪淘沙
顷刻将一切淹没!
那有什么关系呢
做颗带使命的种子
向下扎根 向上突破
就算很快又回到泥土里
我快乐 毕竟深深的努力过!

■本期原文发表于《华侨新报》2025年2月27日,1773期第14版 ■

征稿启事
《枫林》月刊就是诞生于2024年秋天,是加拿大大华笔会与《华侨新报》文学交流合作的结晶。为了增进与广大文学爱好者交流,繁荣海外华文文坛,丰富加拿大多元文化,《枫林》月刊择优刊登加拿大大华笔会会员近期原创的文学艺术作品。为此,《枫林》编委会常年向加华笔会会员征稿:
- 征稿对象
加拿大大华笔会正式会员。
- 征稿要求
近期原创的散文、小说、诗歌、书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主题自选。文字类作品每篇字数在3000字之内,1200字左右的短文优先刊登。书画类作品,需提供高清图片文件。
- 投稿方式
《枫林》设有投稿专用邮箱:fenglin.editor@yahoo.com,投稿作品请以文本或图片格式直接发送邮件,并需注明“枫林投稿+作者名字或笔名”。所有稿件必须包括作者简介(50字之内),和作者肖像照(自愿提供)。
- 刊登稿费
所有投稿作品,由《枫林》编委会择优刊登。稿件一经发表,即付稿酬。
- 其他事项
《枫林》编委会对稿件的选登有最终解释权。所有投稿稿件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两个月后如果未见采用通知,稿件请自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