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尚 虹 | 此行最忆是梅州一一寻迹客家文化与红色交通线

◆沙 林 | 清风缥缈文艺报

◆及 堤 | 火车之旅


此行最忆是梅州

一一寻迹客家文化与红色交通线

文/尚虹

作者简介

尚虹,曾任加华笔会副会长,加拿大华人移民作家, 资深媒体人,擅长时政评论与散文写作。来自中国北京,历史学硕士,移民前为中华书局副编审,军事百科全书历史卷编辑。移民后为《大华商报》总编, 多家中文报纸专栏作家,中文电台电视台时评嘉宾。个人公众号《云林之间》收录其散文和游记多篇。2022年发布于《华文月刊》之“散文六题”获首届世界华文奖 ( 散文类 )。目前定居于加拿大温哥华。

2023年的金秋十月,我踏上了归国旅行之途。大疫三年后,国家相继出台鼓励海华们回国探亲和旅游的便利措施,欢迎游子归乡,加入疫后重振经济的行列。于是,我们在落地北京后,选择了自北而南,一路自驾的方式,经华东、华南,再到西南的长途旅行路线。其中,从长汀至永定,再到梅州这一段,竟无意中与古代客家人自中原迁徙至岭南,并最终落地安居的几处重镇与线路相吻合。而寻迹客家迁徙路,观赏客家民居建筑与风土人情的同时,又发现这条筚路蓝缕移民 路与中央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也恰好重合。

在探究红区百姓于漫漫长夜,完全看不到胜利曙光的彼时,仍前赴后继,甘愿为这条交通线的建立与畅通,付出各种艰辛甚至生命的那种执着与坚守时,我陡然意识到,上千年移民南迁中用以凝聚北方来客的文化土壤,在早期中共播种红色信仰之后,水乳交融,竟成了客家交通员们身上新的精神依归与力量来源。由此,客家文化与红色信仰,构成了这段旅程对我的最大冲击与难忘回忆。

实际上,此行对客家文化的较多了解与较深认识,并非始自长汀和永定而是梅州,虽然前两处的客家特有民居建筑——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令人印象深刻。在长汀与永定,除了参观不同时代多样风格的土楼,我们还探访了刚刚开放的客家文化活化石村落——丁屋岭。这些千百年延袭至今为客家人使用的民居建筑,源自客家先民在汉晋时期抵御战乱的坞堡,到了南迁落脚地,仍需聚族而居,既彼此守望,又共御外敌,集生活与作战功能于一体。但到了梅州,对客 家文化的认识才真正有了升华。

邀请并热情接待我们去梅州的音乐家朋友正是客家人赖叔。我问他号称客都首府的长汀与享誉世界的客都梅州有何不同。他说长汀是北来客家人抵达闽西山区后的最早的落脚点与聚居处,也是客家人最先设置府治之处,所以称为客家首府。而梅州则是粤东全域客家人聚居地区,是明清以降客家文化定型与成熟期的家园。由梅州松口镇码头又经江入海,衍播南洋,在海外各国开花散叶。从而使梅州成了全球客家人最大来源地,是客家人共同认可的客家文化之都。

在赖叔招待我们就餐的围龙屋承德楼里,听完餐厅服务生的介绍,赖叔进一步阐述长汀与梅州分别作为客家最早聚居地与客家成熟定型期的民居建筑之不同(由全围合的土楼转为半围合的围龙屋),恰正反映了客家文化从最早的防备心态逐渐走向开放的自信状态。这是客家人通过数代努力,以及客家文化的逐渐成熟,在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与妥协中,获得更多理解与接纳,缓和了早期较为激烈的主客冲突, 且因不断繁衍生息,在梅州地区形成了以客家人及客家文化为主流的社会形态,建筑样式的演变正是这一形态的实物佐证。

朋友的解读在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得到多处验证,他的几位发小也在陪伴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加入了对客家人的更多介绍。可以说,我们对风光秀丽、市容整洁的梅州两日短访,有如上了一堂既生动又丰富的客家文化历史课。我们不仅在形制完整保存、内饰凸显客家风格的承德楼就餐,品尝了客家经典的传统美食,诸如娘酒、味酵粄、盐焗鸡、梅菜扣肉等,还在桥溪村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客家祖居乡村生活与文化渊源。了解到作为侨乡的典例,从这里走出的世界客家人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与增光添彩的成就。位于梅州市区的客家博物馆,其介绍从文字到实物,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客家人的迁徙路线与发展历程:谨遵祖训,积极努力,崇文重教,培养了在政商学各界都卓有成就的优秀历史人物。

客家文化的优良特质于此昭然:这一群体在不同时代的长途南迁中,坚守与传承了自中原地区发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同时又积极学习新家园的优秀文化,最终形成了颇具标识性和凝聚力的群体文化。可以说,无此独特而优秀的文化,不能构成客家人这一特殊的汉族群体;无客家人群体的团结与向心,也不能如此完好地传承上千年的文化传统。

如今,客家人及其文化的积极影响已不限于中国的东南一隃,而是遍及多省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包括台港澳、新加坡等等。参观完客家博物馆,我在想,坊间早些年曾一度有过评论,认为上述这些地区比文革后的大陆更多保留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会不会正是因了客家人这个群体的传承与弘扬?

除了客家文化全域分布于梅州各地,它也是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接待我们的梁总,退休前是梅州日报总经理,他有一项了不起的文化遗产:策划并担任了八集纪录片《梅州:红色根据地》的制片人。这部纪录片的其中三集是红色交通线的内容。

红色交通线是指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联络的南方交通线。由当时的上海中共交通局直接领导,路线经香港、广东汕头、福建闽西汀州到中央苏区红都江西瑞金。其任务是传送党中央与苏区的往来文件,运送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完成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这条交通线曾安全护送周恩来、叶剑英、刘少奇、邓小平等200余名中共党、政、军高级领导和负责同志到达中央苏区,被誉为红色血脉或中央生命线。

纪录片展示了在艰辛且危险的一次次护送任务中,各交通站的红色交通员们付出的牺牲与贡献。我们在闽粤赣的自驾路线正好反向走了这条红色交通线的最后一段,即梅州大埔 – 永定 – 长汀。在梁总、葛主席的推介下,我认真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回家后又找来同素材的电视剧《绝密使命》,一口气看完全部32集,结合自驾沿途所见闽粤山区的复杂而高难的地形,我实实在在被交通员们的牺牲与功绩震撼到了。

这条交通线的重要性仅从数据来看可能会显枯燥,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前赴后继、英勇无畏的交通员们,中国命运很可能不会那么快地改写,新中国一大半的领导人可能早就死于残酷斗争下的白色恐怖之中。当时的中共,其实力与所控地域不到百分之一。数次围剿,前途未卜, 长夜漫漫,没有人能够预料到二十年后的夺取政权,没有人能预见到个 人在革命胜利后的辉煌资历与显贵身份。看得到的,只是眼前随时可能 被捕入狱、备受毒打、丧生亡命,家破人亡……然而交通线上的党员和 群众们,仍然选择了这条最艰难最危险的道路,并为此付出了和平时期 的我们所难以想象的各种代价。他们中的不少人,正是客家子弟。

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就在这条交通线上,因了历史的机缘巧合,不仅路线吻合,而且精神一致,即为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的贫弱状态而甘于牺牲,为整个民族更美好的明天,为民族的下一代有更光明的未来。客家人信仰的伯公灯,在伯公凹这个重要交通站点上,与红色信仰不谋而合,共同成就了一段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佳话。

客家精神与先烈事迹,让我这个后来者,一个非客家人的海外游 子,站在21世纪的梅州土地上,对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油然生敬,对族裔文化传统备感骄傲。

此行最忆是梅州。


清风缥缈文艺报

文/沙林

作者简介

沙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央企文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海洋石油报》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主编、《中国青年报》“冰 点”记者、《文艺报》总编室副主任。出书多部, 多次获得全国和省部级奖项。

阎荷很早就到了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工作,早过我们大多数人。她的父母名满文坛,她也早有“纯洁的荷”的清名在北京东城 那一带作协圈里。可惜花年不永,她离开我们快二十年了。

如果找一个词形容她,除了人们惯称的“荷”,可能还有一个更贴的“清风”。她肤色白皙,容颜清秀、神情平宁、笑貌清和,走过来轻清如云,浅目一笑,随后是化外般的平和,不愿惊扰别人的样子, 加上多穿一些清浅洁明的衣服,远远过来,恰如一缕清风。

现在想想,她真的不一样,或许太过清了,有碍寿年?

她在报社总编室工作,四方汇来,八面交织,正是为人处世时,她松弛自然,有一种随意而来的悟性,好像总能轻易就能感受在场人的心和意。有时某位领导屈尊过来参与谈天,讲一个笑话却不着边际,或者场面上不太得当,在场的人些许尴尬,阎荷脸上却先挂上一丝幽默的笑,好像一切都知晓,一切都能理解,一切也需调侃一下,把可能的肃然和乖戾化解成在场人的内心一笑。是没有介蒂的风,像水又不那么轻滑。不得了,有时甚至不免想,天下怎么会有这样轻和而不违戾的女孩。

现在回想一下,阎荷还是《文艺报》的“舆论中心”。比较散漫的报社环境,比较自由的编辑记者,有时需要这样一个非正式的中心来框约。阎荷与人相处松弛恬然,于是她的办公位成了大家来去之地,男男女女都来搭讪两句,她也总是能笑着调侃应对,有时也能入心谈一阵,气氛俨然。

有些一礼拜来一次的编辑从这里得到了活消息,间或心有介蒂的报社同仁在这里得到了舒解。当然,阎荷自己也有不快的时候,但她总给人显出平宁的一面,这也是一种很大付出。

因而那方寸之地就有了长笑短叹、嘘吁耳语,一个小报社的风水流气就活了起来。

她还有一点,正义感很强,却从不横眉怒目,她的不快只是表现为脸色肃静,眉心略皱,这能够感染大家,于是对报社人间的乖违种种,对有些一时失当的人等,大家或许从她的表情和片言只语中得到 了“不从”的暗示,于是,这样一个大专学历的小女子后就跟着一群本硕博……她在一个小小的角落影响着单位的氛围,她不觉,大家也不觉,但就这样发生了。

她的不满像轻风一样不可捉摸,你恨不起她,这个时候她似乎没有敌人。再对立的事情,在她的风过后也要减淡几分。不管是针对她的还是散射无标的,她自然而然用她的风去揉变熏化。天性如此,不是有意为之,这就很有点让人羡慕了!

记得曾经跟她在工作上有分歧,但她还是那么温和理性,你在她的性情中感受的还是舒妥。那时我住在东总部胡同 13 号——作协分配给的、曾经是大作家黄药眠房群中的两间平房,阎荷带着同事好友一起来看我一岁多的孩子,进了屋以后她一下子呵叹轻笑起来,蹲下来给澡盆中的孩子洗起澡来,你一下子感觉阎荷的真心迸发,真想帮你一下,那是1990年的事儿,大概是春夏之交。

阎荷的父亲阎纲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母亲刘茵是《当代》杂志著名编辑,曾经编辑或促成许多大作名篇出版,但这对文坛名人的女儿每天却只做着最本分的工作。记得 90 年代初,她还只做最普通的通联、编杂等工作,每天埋首在文联大楼那间向阳的办公室里,牛皮纸袋散聚在身边,没有嫌怨,没有贪盼,说笑调侃,出产轻松空气。 大编们闲来报社走一圈她在,名记们半月十天渺无踪影她也在,午后西斜的阳光抹在她的身上,是最常见的风景。那是报社最寂静的时刻。文艺报应该在这种静谧中得到舒缓和释放,有几个人在思考,有几个人在工作,阎荷应该是积蓄情绪的一个象征,在文联大楼那一层的西南角。

这是一个让人印象很深的图景,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的《文艺报》,热闹和寂静交替,阎荷做了她应做的工作,是《文艺报》众多丽羽中的一片静丽的羽毛。

这是工作,本质意义上的工作。我们那些编辑记者,有一些自感有建树的人,有着更多的贪盼和“小来”,比起这个从没有非分之想的女孩子,平静的名人之后,我不想说什么了。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真能看透,“成就”是最虚的,最后全都实中化虚了,了无一用一捧名,而一个人的心灵或者灵魂是虚中有实的,不管命里命外,事上事下,死前死后,都有他的作用和影子,最后越来越重要:上天不看别的,就看你的灵。我想阎荷应该是带着她那浅色的灵魂很自由地飘,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能在什么场景什么时间想起她的原因,“业力” 轻的灵魂易入梦啊!

记得90年代初,报社新来的李副总编也总喜欢来总编室转一转,常在阎荷座位旁谈笑几句。阎荷会常问道,“老李,昨晚电视剧怎么 样?”“老李,你小孩×大毕业后分配得顺利吗?”话虽家常,但有“锋 机”,其中的意味太丰富了!老李是“风波”后大换班中上任的,而阎荷与老一届领导情谊不浅,其父也是被打下去的那一“阵营”的,而一些与阎荷走的近的大编小记等,也很轻蔑新领导,婉拒合作。阎荷虽然也有“阵营”观念,但从来不会横眉冷对,天性如此,恻隐之 心常在,她会主动安慰被冷落的人,维持了一个报社过得去的氛围, 她的厚道也就在这里了。难得的是她也不是一味附和贴从,话含诙谐,从两种观点的纠缠中一下生出善意微笑飘忽而上。阎荷自己可能没意识到,但别人看到了,老李是个聪明人,因而他对阎荷很感谢,我也分明感受到了。

后来我调走了,后来阎荷升为总编室副主任,后来阎荷病了,是绝症。大概1999年左右,我和原报社同仁小胡一起去看她。几年没见, 我感觉我们都有点生分,我估计阎荷也不想别人看到她这个样子。但我看她变化不太大,原来就清秀,现在依然清瘦。她还是有些矜持地问起我新单位的工作,也问起小胡的工作。小胡那几年总感到工作不太顺心,她竟主动安慰起他来,还给小胡出招,这成了当场的一个主要话题。一瞬间就努力忘了自己的病苦而关心别人涌出热情,这就是阎荷。

走时我们顺梯而下,回头一看,她在门口,略露出来半个身子,是我记忆错误?她竟然下了床,送我们到门口。最后的眼神现在想想好像深灰的水雾,记得是藏在有些深的眼眶里,没有看到波光。她好像预感到什么,突然有一点悲伤,脸扭回去很慢。我们还很懵懂,她却知道这是永别?

现在想起,真的感谢阎荷十年来给我清风般的感受,感谢她的笑脸,感谢她的幽默,感谢她的善意,我们给她的太少,一个比她大比 她壮的不能给予她,她却给予他。谢谢了!


火车之旅

文/及堤

作者简介

及堤,籍贯山西,现居加拿大温哥华。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注册城市规划师。著有《赢家必读——风险投资指南》,曾经为《西宁晚报》股评专栏撰 写股评多篇。从事规划建筑行业几十年,发表多篇城乡规划论文。

本来只是想弥补一下在北美坐火车的空白,最后成了十足的背包客旅游体验。

首先是多伦多到温哥华的火车票在这几天涨价太多,本来400多元的票价涨到800多,最后居然没票。于是改道坐美国的火车。

先买好从芝加哥到温哥华的火车票,认为多伦多到芝加哥不远,怎样都能过去。事实证明这个“认为”却有些想当然。为了在火车出发前到达芝加哥,时间的灵活性就很小,也就两天的空间可以Play around。(其 实这已经相当宽裕了,多数情况下旅游行程的机动时间是以小时计算的。) 可这两天的汽车票全部售磬,火车票也售磬,飞机票要近500元。最后买了多伦多到温莎(Windsor)的火车商务座(其实该位置是留给残疾 人的,因为没人需要用,就临时卖给我了。)及底特律 (Detroit) 到芝加哥的汽车票。我这是生平第一次坐商务座。也好,享受了一下贵宾待遇。

火车上商务座位是宽敞一些,我的座位是给残疾人使用的位置,不仅宽敞些,前面还有小桌子,像小型办公桌。其他座位是中间走道两侧各有两个座位,两个座位之间有个小茶几。商务座是包餐饮的,还有酒可以喝。与国内高铁比,这列车噪音更大,颠簸更剧烈,没有国内高铁平稳安静。列车在行驶两个多小时后按时到达温莎。温莎是一个不错的小镇,小巧轻快。火车站、汽车站、温莎大学都在市中心区。沿主要街道还有好几家中国人开的生意,餐馆、地产经纪、冰酒经营等。温莎对岸是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一座萧条、破败的小城。本想买点吃的,走了几条街也不见任何开门的商店、餐馆、杂货铺。总之,底特律是一个可以参观,但要避免停留的城市。

从底特律到芝加哥在Toledo换了一次车。Toledo的车站就好许 多,有Subway,也有饮水龙头。候车座椅是没有分割的通长式,累了可躺下休息。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北美第三繁忙的火车站(见下图)。 但现在却很冷清,车站空空荡荡,让人产生莫名的凄凉感。

芝加哥是一个有活力的城市。以前一直以为北美出行主要是自驾或飞机。芝加哥火车站的热闹让我很吃惊。人流很旺,麦当劳等多家饮食店进驻车站内部,还有一些小商品店也在车站里面。我去的当晚在车站南面主要街道上有庆祝活动,很热闹,像国内的夜市还有一些表演。兴奋的人群除了品尝美食,挑选小商品外,一些人还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足见美国普通民众的豪放性格。

第二天来到火车站,本想去取票,一问网上购票的pdf版本就可以了,在手机上扫二维码就行,无需打印纸质版。随后就在火车站转转看看。车站内部装修很华丽,候车座位还是木质长椅,累了还可以躺躺。以前我吐槽过美国的飞机场管理,今天也得吐槽他们的火车站管理。首先,不像中国火车站那样立个牌子,写上这里排队上哪趟车。而是临时广播现在排队上哪趟车,也不清楚说列车车次,而是说去哪儿,沿途站也报一遍。那么多名字不把人搞晕才怪呢。

因为每趟车都在同一个地方排队,每列火车的排队时间只有几分钟。然后有人带队去上车。我相信当地人也不熟悉所有经过的车站名,而许多不同车次都有一些同时经过的车站,几分钟时间内还没弄明白排的是哪趟车,已经走了,很容易错过。

在电子屏上有显示哪个入口上车,但火车站的地图上却没有标示出各个入口的位置。开始检票距开车时间不足半小时,人一上完就开车了。如果像中国那么多人,每趟车都会有许多人误车。好的是,北美的火车旅客一般不多。

火车票上没有座位号,上去后自己找位置。因为有许多空位,所以这倒没有太多问题。上车坐好后会有人来验票,目的是知道你在哪儿下车。他们用最简单原始的方式,在座位旁贴张纸条,记录你的下车地,以便提醒。

奇怪的是这次在美国境内所乘坐的所有汽车、火车都没有查验过证件。除了查验车票外,并没看任何证件。也就是说用别人的名字,甚至假名都有可能乘车。

火车上设有餐厅和观光车箱,两者隔三节车厢,在观光车箱一层设零食饮料销售部。价格比市区贵两倍多。餐厅价格也差不多是市区的两倍。早餐10-15元左右,午餐15-20元左右,晚餐要30元左右。餐厅运行像饭店,安排座位、点餐、就餐、结账。这样很花时间,一餐要几个小时,多次出现后来的人没机会就餐。

火车从芝加哥出发,一路向西行驶,穿越美国北部的7个州,终点站到西雅图。在第一天的行程中,沿途景色没太大变化,平原风光、农田、草地、道路、村庄 ( 市,镇 )。地形开阔平坦,是看日出和日落的好地方。

第二天早上日出时分,我也在观光车厢观看了日出。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鲜红的太阳,而从露出地面到全部升起的速度出乎我预料的快。

火车在多数站点停留时间很短,少于5分钟,没法下去走走。停留较长的是两次机务人员换班,可以下去转转。在列车停靠站中有一个叫“Havre”的车站,其发音是“Have her”,位于Montana州。 在火车上就听说这个名称来自两个讲法语的男人为争一个女人,失败者最后对优胜者说“You can have her”,因此而得名。下车后在车站站台上看到立有一块牌子(见下图),证实了这不是当地人的杜撰,而是官方说法。

还有一点有趣的是,这趟车是由7次和27次两趟车组成,第三 早上在华盛顿州的Spokane分成两次车,27次驶向 Portland,7次驶向 Seattle。这是因为乘客数量太少,没法单独运行而做的安排。 这种安排有时会给乘客造成困惑。比如上车时看到要和7次车的乘客上同一列车,27次的乘客就会困惑。对7次车的乘客也一样。同时,在车上最好不要乱串车厢,尤其是在两列车分开时需要待在自己的车 厢,不然可能去了其它地方还不自知。坐这趟火车有一点遗憾的是,经过 MONTANA和IDAHO山区时是晚上,看不到景色。在第三天早上进入华盛顿州后才可看到美景。尤其Wenatchee区域沿哥伦比亚 河 (Columbia River) 和Wenatchee River段景色很美。居民点、水坝等人工建筑点缀在山体河流间,景色丰富多彩。南部哥伦比亚河段的东南向阳的山坡基本为灰红色裸露山体,仅仅部分沟壑处和背阳面有树木草丛的绿色,底部山麓则是河流及沿线自然和人工树林。人工树林主要是果树,显示这里的气候条件不错。这时正值苹果成熟期,远远望去树枝上果实累累。

本来定的是从西雅图到温哥华也坐火车,但考虑到火车在夜间运行,看不到风景且到温哥华的时间又晚,就改乘汽车回到了温哥华。在进入加拿大时,海关官员对我离开好几天而全部行囊就是一个普通书包感到诧异。可这就是事实!

PS:文中图片由“高度”专业美编Tiffany 老师提供支持,特此鸣谢!

本期内容同步刊登于2024年3月29日加拿大《高度》周刊《菲莎文萃》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