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

◆刘荒田 | 山重水复的亲情

◆武汉交 | 深秋早市(外一篇)

◆梁 娜 | 寻找伦敦民宿

◆周保柱 | 新“静夜思”


山重水复的亲情

文/刘荒田

作者简介

刘荒田,海外著名散文家,广东省台山人。1980年移居美国旧金山,边打工边笔耕。2011年退休以后,开始在中美两国轮流居住。已出版散文随笔集37种。2009年以《刘荒田美国笔记》一书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最佳作品奖”。2013年,获北美《世界华人周刊》、华人网络电视台所颁“2012年度世界华文成就奖”,2015年获“新移民文学笔会”“创作成就奖”。2011年,以散文《一起老去是如此美妙》获新疆“爱情亲情散文大赛”第一名。获《山东文学》杂志2015年度“优秀作品奖”(散文第一名)。小品文集《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入围2019年“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2017和2018年两年均进入三大文摘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最受欢迎的报纸作者”前十名。加华笔会顾问。

女儿和女婿带着两个孩子来旧金山看望我们。小A昨天就一个劲地告诉妈妈:想念外公。可是,她看到我光顾笑,不说话了。在客厅,我拿下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黑白照,让小A看。

这是我家早年的全家福,摄于老家,时间是1980年春节过后。那是照相依然奢侈的年代。我和妻子、儿女一起去姐姐家拜年,从香港回来的姐夫带的照相机,在青砖村屋的阳台,拍下这幅至为珍贵的照片。那一年,我32岁,妻子不到30,儿子六岁多,女儿一岁多。我们出国后,这幅照片挂在家乡老屋厅堂的墙壁上。那些年,邮递员的单车铃声如果没在门前响起,父母爱指着照片上的孙儿女,揣测他们长高多少。80年代末,父母移民时把照片带来,它又变为我回忆旧事的依托。

我指着照片上的外婆问小A:“她是谁?”小A干脆地说:“妈妈。”我指着照片上的自己问:“这个呢?”她迟疑了一下,说:“另外一个爸爸。”我指着照片上的女孩,小A说:“是我。”照片上傻里傻气的大脑袋男孩,她不可能认出是大舅父。小A的逻辑该是这样的:把外婆当妈妈,是因为母女相像,此即“欲知太太老来的模样,只需看眼前的岳母娘”。照片上的外公,黑发浓密,青春犹在,哪像现在,很快就具备加入“无毛党”的资格,加上一脸沟壑,她断断无法把两个人联系起来。在小A眼里,“妈妈”旁边的男人,只能是“爸爸”;但不像爸爸,所以这般设想。既然照片上的大人是“妈妈”,而据老妻权威的断定,女儿小时候长得和小A一模一样,小A早就有“认出自己”的本领,所以产生美妙的误会。

我顿时激动起来,但不好向在旁的女儿说出。两个孩子放下照片,捉迷藏去了。我陷入沉思。亲情,山重水复的亲情,从万里外的家山逶迤而来。 

拍下这幅照片后数月,我们走上移民路,一家四口在太平洋另一边安家,至2017年已37年。进入2016年后,我爱念叨王安石的诗句:“三十六陂烟水,白头想见江南”。异国光阴,若把一年当作“一陂”,我们已涉过三十六陂柳暗花明。一直在身边的是亲情。我和妻子过去没有放弃抚养、教育儿女的责任片刻;儿女接棒,分别建立家庭。生命存续的链条上该具备的甜酸苦辣,春华秋实,全体成员不曾错过。

在一起,是亲情的核心。别说金钱、地位这等身外物,即便是与亲情成因果关系的家世、血统,也未必具有绝对意义。贯穿生命全程的,只有爱情所衍生的亲情。它漫长,以每个晨昏、每个月、每个年份,不间断的共同生活,熨贴、巨细无遗的分享、分担,伴随上一代,直到老去,扶持下一代,直到独立。它以无数绵密的细节,在每一张日历上填写呵护、牵挂、照拂、期许。消逝的生命只存记忆。如今,全家老小一起吃饭,儿子喜欢挖老爸从前的糊涂事,笑成一团。

美国随笔名家布莱森记载驾车遍游美国小城所见,写到宾州高速公路上一个“模样最孤苦”的驾车人,用上教人莞尔的句子:“没有一丝妻子儿女的痕迹”。难道亲情显而易见地“写”在一个人身上?是啊!它是人生的全部底气。生命的行进,后半段一路删减,最后留下的,亲情而已。

这幅四人黑白照上方,挂着一幅彩照,前年感恩节拍的全家福,成员扩大为九位。两幅照片之间,就是山重水复的亲情。我轻轻哼着英文歌曲《日出日落》:“岁月飞逝,季节更替,满载欢欣与泪水……,这就是我曾手把手的小姑娘,这就是当年的小男孩……日出日落,日出日落”。此际,泪水洒落键盘。

本文选自《落日楼头》——刘荒田小品文集


深秋早市(外一篇)

文/武汉交

作者简介

武汉交,河北馆陶人。加华笔会会员,河北省文研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作品散发《故事会》《百花园》《邯郸日报》等纸刊,获“春满园野菜杯”散文大赛三等奖,“我的父亲母亲”全球华文征文三等奖。

深秋早市

依依恋恋,我送走了八十多岁的父母,说不清是轻松还是失落。浑浑噩噩间蓦然发现,自己亦步入晚年,俨然是一年四季中的——秋;秋,也冠不上一个早字,亦是深秋!

每天早起,我习惯到附近早市逛逛,选购些时鲜蔬菜,为儿孙们准备早餐。早市上买卖双方,都是如我般六十岁上下的人们,七十上下的也大有人在。早市,听起来朝气蓬勃,青春靓丽,而集市上的人们大多老态龙钟,步入迟暮之年。

习总书记重视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一项项亲民惠民政策落地实施。小小县城分布着多处亲民小市场,便利、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我经常现身的早市,位于县城东南部,在一段废弃的老106国道上。菜农多是附近童庄村人。说起童庄村,也是个特殊存在——河北省和山东省以卫运河为界,河西属河北,河东属山东,童庄村隶属山东省冠县,却独独位于卫运河西岸,与馆陶县城毗邻,被馆陶人戏称小香港。这个村耕地面积少,人们养成种植蔬菜的习惯。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种植蔬菜,能使有限的土地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来二往,和菜农们渐渐熟识起来,时时攀谈起生活的艰辛与快乐,有时竞羡慕起他们的生活,赞美他们的生存能力。毕竟我也是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是改革开放让我离开土生土长的村庄,来到这离家十多里地的县城谋生。

我在县城的住所,房前有一小爿土地,每年我都种几株或丝瓜,或豆角等菜蔬,旺盛期产的果实自家竟吃不完,就分享给左邻右舍,到争得邻里和睦。今年种了三株菜葫芦,没想到竟长得如此繁茂,根藤有擀面杖般粗细,分枝连天蔽日,把小小院落遮蔽得密不透风,结果旺盛期,气吹膨化般,果实累累罗罗……不消说,左邻右舍都吃得味同嚼蜡。

“你去菜市场卖了吧。”一日,妻指着一条条小腿般大小,存放都成为困难的菜葫芦对我说。“卖?咱又没有秤。”“市场谁的秤不能用用?”“也行,体验一把菜民的生活。”“对,体验一把菜农生活,说不定对你的创作还有帮助哩。”妻子妩媚一笑。您不知道吧,我在工作之余,喜欢搞些文学创作。多年来,在《故事会》《百花园》《邯郸日报》等报刊偶有作品发表,也结识些机关干部职工的文朋诗友,在小县城也算是个“有面儿”的文化人。

生活用的小三轮车,我满满装了一斗。来到菜市场,我寻个空档,把三轮车停好,就和菜农们聊起“天气……哈哈……”

本打算以市场行情一半的价格迅速推销,不料,顾客了了,竟视我的商品如弃物。一时引起我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情绪,倏然双颊发热心情忐忑,想起“引车卖浆者流……”

怎么?自己本来的形象很高大吗?因为做大生意赚了些钱?因为有文章在报刊发表?怎么样了呢?还不就是个无职无权的农民?这样想来,处身在摊贩间,又感到了贴切自然,回归本我。

这时有个文友经过我的摊前,我刚想打招呼,有意送他一两个菜葫芦,却见他漠然走过。我堆在脸上的笑僵在那里。这文友曾在某局机关做办公室主任,以前相见,他倒也亲切随和,还因我农民身份,在文学方面有小成果,而曾有推介。今天?……是担心我相见羞怯?是以我现在的形象为朋友会羞辱他?是想不到我会列莅商贩间,而精神选择忽视?我不能体会他的心情……

2024年9月15日,《陶山》编辑部,县作协,县文联,举办庆祝馆陶县荣获《中国文学之乡》一周年庆典。我西装革履正装参加。会议现场,我与这位文友相见,依然亲切握手,俨然老友相见……几次想谈及菜市场之事,看他若无其事的样子,让我怀疑——是不是自己认错了人……

睡奶奶是俺村的老闺女

睡奶奶是俺村里的老闺女。没错,这尊供奉在卫运河大堤旁奶奶庙里的神,是俺村里的老闺女。 

卫运河畔有个陶山县,陶山县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至十五,都举行三天传统大庙会。这庙会声名远播方圆百十里地,盛况引得千村空巷,商贾云集,大会现场人群熙攘,水泄不通。 

近年来新兴的网上购物,哪里有庙会现场的氛围与气息?这种传统文化,竟让新兴事物一时失色。另一种新兴事物“网红打卡”却成了庙会新的靓丽风景,各路网红长枪短跑、浩浩荡荡开来……真个是,传统与现代交融,高雅与凡俗相生……

说起陶山县三月十五大庙会,兴起的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只说是很多年前,卫运河大堤决口,睡奶奶显灵,修复了河堤,保卫了卫运河两岸的和平与安宁。善男信女不忘睡奶奶的功德,集资塑造金身,修建庙宇。这睡奶奶,有人说是卧佛,有人说是泰山奶奶,有人说是碧霞元君……总之,是人们心中最神圣,最灵验,最亲切的神。独特传奇的是,庙中供奉的睡奶奶是”活灵身”!当然不是有血有肉的活灵身,而是每年都会翻身调头——如果今年你见到的睡奶奶是头朝西,面朝外,明年见到的一定是头朝东,面朝里——活灵活动的神身。至于是人为的翻身,还是神灵翻身,没有人追究,善男信女们年年连续诚心来拜,有亲自目睹、验证,神灵是否翻了身的成分。他们、她们绝不会失望,今年与去年绝不相同,一传十十传百,更增加了神秘的色彩!于是,迷信与信仰就模糊了边界。

翻身的秘密,我们村里人最清楚,因为,睡奶奶是我们村里的老闺女。这不是传说,是有迹可循,真实可见的事实。传承至今的是,每年三月十五,庙会正会这一天,我们村作为娘家人,会来给睡奶奶换神袍。当然,有很多其他善男信女,也送来神袍,他们送来的神袍都会在烧袍礼上烧掉,独有我们村献上的神袍,会换到睡奶奶身上。悄悄告诉你,睡奶奶翻身是在换神袍时进行的……你一定想知道我们是哪个村的吧?可以大声告诉你,是当今陶山县城西北十二华里的西广才村(怎么西广才村?还有东广才村吗?有。关于东广才西广才,还另有故事,在这里不表)。我们村农历六月二十庙会,那一天会敲锣打鼓,三出神戏迎请睡奶奶回娘家。

这么说,睡奶奶是真有其人?那,那不好说。还怎么吞吞吐吐?难道有假?不是你自称是娘家人吗?别急,别急,我们是娘家人不假,却另有来由,你听我慢慢说。

睡奶奶修炼成神的年代不详,睡奶奶在陶山县显灵显功的事迹,因多,因繁,而不胜枚举。当时为睡奶奶修庙的善男信女中,就有俺村的工匠。修庙的砖瓦石料好找,为睡奶奶修金身的材料,可就不那么容易得啦,那需要缘分。神缘,神缘!

当时,主事们为寻找合适的材料,东奔西走费了很多周折,也没能如愿。急得都有些焦头烂额了。这时,工匠们中有人和俺村的工匠拉呱,喊道:“广才的,……”声音刚好被主事听到。广才的?主事被这喊声唤醒了灵感:广才,广才,这个村里一定有合适的材料!于是,派人到我们村寻缘。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缘分到了,一切水到渠成!果然,在我们村中找到一颗香椿树,酷似一位熟睡的女人。人们欣喜的把这棵香椿树搬请到庙内,雕塑师稍加修饰,一尊活灵活现的睡奶奶神身,就展现在人们面前。你能说,这睡奶奶不是俺村的老闺女?

为了纪念这个重大事件,我们村在神树生长的地方修了一座庙,叫香奶奶庙。

睡奶奶动身的日子,是农历六月二十。六月二十就成了我们村一年一度的庙会。每年的这一天,也是睡奶奶回娘家省亲的日子。

近年来挖掘传承卫运河文化,去除封建迷信糟粕,寻求民俗文化精髓。陶山县努力打造这张文化名片,使陶山县成为卫运河沿岸的璀璨明珠。


寻找伦敦民宿

文/梁 娜

作者简介

梁娜,出国前在一个国家研究院工作了多年。来加后先后担任蒙特索利幼教老师和列市学校局中文学校老师工作。喜欢旅游和写作,近几年来写了一些散文和游记作品在报纸和网刊上方便。现任加华笔会副会长和《加华文苑》责任编辑。

清晨五点过,天还没亮我们所坐的邮轮完成了在大英伦群岛十天的航程, 到达了英国南伦敦港口。紧接着, 房间的过道上传来一个接一个的广播通知将游客唤醒,让大家准备好行李,吃完早饭,尽快下船。不到八点钟游客按指令陆续下船了,拎着行李箱各自踏上了新的旅途。几千名看似自由散漫的游客(大多数是老人家)在这空中广播的指挥下,行动竟是如此有条不紊、步调神速得让人难以置信!多坐了几次邮轮的老人家们,个个都被训练得像士兵似的,如此的高效率,让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是我第二次来英国旅行,心中仍是非常期盼的,因英国是一个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尤其是首都伦敦,是每年全世界游客去得最多的前三名城市之一。她是一个相当有魅力的城市:有丰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多元化的都市生活,神秘,永远话题不断的英王室、高水准的音乐艺术和戏剧、美得无与伦比的英伦自然风光(包括乡村田园风光)。漫步在绿草如茵的城市公园里,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为了真正地了解英国人的生活,我们决定不住酒店,而是在网上订了一个口碑较好的民宿,房东就住在楼下。与当地人交流,是我旅行的重要内容之一。

清晨的伦敦阳光明媚,空气清洌,碧蓝的天空,白云轻盈地漂浮着,宛如一根根羽毛,有时又似一缕轻烟,烟雾缭绕,给人以梦幻的感觉。每到一个国家,我总是喜欢观云,而且发现每个国家云的形状都是独特的,这让我非常着迷!伦敦稍低的温度和湿润空气特别适宜于植物的生长,难怪一路上看到树木葱笼草地青翠欲滴,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所乘的邮轮停泊的地方离市区很远,得乘出租车去附近的火车站,再乘了一个半小时的火车去了伦敦最大的火车站,然后换地铁去我们订的民宿。没想到欧洲第二大经济体的英国、国际大都市伦敦的地铁设施竟是这样的陈旧落伍,对于携带了几件行李箱,在地铁里找不到电梯的我们,上下楼梯简直是一场灾难。当我得知这地铁已有161年的高龄还在奔跑时,我无语了。终于艰难地挪出了地铁站,拦下了一辆出租车,才被司机告之我们到错了地方,南辕北辙了。两个听起来极为相似的地名,竟然相差了几十公里远。出租司机当然是愿意载我们去的,但说至少需要支付五十多英磅,欲哭无泪。辛辛苦苦地折腾了半天时间,来到了一个方向相反的地方,羞愧难当啊!我开始尝试到了手机上没有流量的恶果了。

一路上这司机倒是健谈,还不时展示他的英式幽默,可是我们笑不出来,他只好自导自演了。几十分钟后,出租车将我们带到了正确的民宿地址,所见情景又让我傻眼了,如此老旧寒酸的门面,好像从未有人住过。这就是网评相当不错的伦敦民宿吗?我不由得打开手机上的照片反复核对地址,没错啊?推了推门,纹丝不动,敲了敲门,沒反应……

这里是伦敦市一个多族裔杂居的地方,街道不宽两边全是大大小小的店铺,街上穿各种服式,讲什么语言的人都有,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来往的车辆十分繁忙,巴士几分钟一趟,离地铁站也不远,是一个很有烟火气息、生活方便又热闹地方。由于这个神秘的民宿房主不提供他的电话,所有的联系全靠邮件往来,十分麻烦。我们到达这里之前就发去邮件了,但等了许久也不见回音,更不用说进门了。眼下已是下午两点多了,我还在与一大堆行李为伍呆在门外,眼看着车流和人群在身边穿梭,耳里充斥着街上各种嘈杂声,心情沮丧到了极点,开始体会到了街上无家可归人们的悲哀和无奈。

这时门突然开了,里面走出了一个高瘦的年青白人男子,长相清秀,衣冠楚楚,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那相当绅士的英伦作派与这周围的环境似乎有点相违和。我赶忙上前拿着手上的地址向他询问:“Excuse me, is this the address of XX Airbnb.?请问这个地址是xx民宿吗?”

他彬彬有礼,用漂亮标准的伦敦腔回答我说:“这个地址是对的,抱歉,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多了,但我并不知我邻居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这邻居是否做民宿?”

看他一脸认真和诚恳的样子,不像是在忽悠我。这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啊?这可是通过Hotel.com 网站订的民宿啊!过去几年来我们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国家和地区,不论是酒店、汽车旅馆还是民宿都是通过这家网站订的啊?

午后的阳光灿烂,但我却感觉阵阵凉意袭上心头。进不了门但也不能守着一堆行李站在窄窄的人行道上妨碍交通吧,于是就去了街对面一家由一对中年夫妇经营的快餐店。男的是位非常和善,长像胖胖的意大利人。女人小巧玲珑长相优雅,是一位非常热情开朗的罗马尼亚人。夫妻俩得知我们的情况后,非常同情并表示一定要帮助我们尽快联系到房东。男人戴着高顶小白帽,身穿白色的厨师制服,红红的胖脸上满是笑容,他摇摆着肥胖的身躯进进出出,将我们放在外面的几件行李一一拿了进来。然后趁着当时店里没有什么客人,就坐下来与我们一起用他的手机联系订房网站和房东。女主人端来了茶水,与我们聊天。我木然地看着店里的菜单和墙上诱人的美食图片,心里焦虑不安一点食欲都没有。但为了感谢他们,我还是点了两份大号的英国的“国菜”。没多久女主人端来了她亲手制作的英式炸鱼和薯条放在我们面前。看着这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美食,我却没有半点胃口。胖胖的意大利男人看着我说:“我已发过邮件了,这房东一会儿就会有消息的, 放心吧没事的! ”他看着我仍是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就一字一顿地对我说:“what are you worrying about? No matter what, we solve it ”“be happy please !”(你在愁什么?不管什么问题,我们解决它!请开心点!)同时还夸张地用两根粗粗的食指将他的两个嘴角往上推,作出一个十分滑稽的微笑模样,我被他热情乐观的情绪感染了,不由得也笑了……

没想到在异国他乡,在我无助、情绪极为低落的时候,一个陌生的英国男人对我说出的这句简单的安慰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顿时感到一股暖流直冲心头,让我热泪盈眶。从那之后,每当我遇到不开心的事,那位胖胖的意大利英国人的笑脸便会浮现在我眼前,他的那句激励的话也会在我耳边响起。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事情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的人,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车到山前必有路!”

这对热情善良的夫妻鼓舞了我,我一下子变得振作了起来,也想开了。心想若是这家民宿有问题,大不了就再找一家住处吧。天无绝人之次的英式炸鱼薯条,沒想到今天中午,在伦敦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餐馆里吃的炸鱼和薯条,竟是如此的香脆和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饭后一会儿,终于收到了房主的来信,他很抱歉地说他一直在开会没能及时回我们信,同时他让我们去他家对面的一家杂货店,找到店主Tom拿钥匙,暗号是XXXX,并提供了他的电话号码有事联系,还说希望我们喜欢这个民宿,同时祝伦敦旅途愉快!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告别了这家小餐馆热心善良的小食店中年夫妻,我们走去了那家杂货店,找到了店主Tom,像电影里的地下工作者似的对他说出了“接头暗号”,Tom也滑稽地对我挤了挤一只眼睛,会心地一笑,然后慎重地交给了我民宿的钥匙。还不忘了说上一句祝我伦敦旅行快乐!

打开房门才知道,原来一楼不住人(叫0楼),通向二楼(叫一楼)有两户人家,这民宿的主人是其中之一。这难道真是大都市人们有孤独终老的生活习俗吗?住在隔壁的年轻人,一年多了竟不知道他的邻居是谁?更不知道邻居在做什么营生了。这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邻里间尊重彼此的隐私不过问别人的私事,还是现代都市的人们人情淡薄呢?见仁见智了。 

不管社会怎样发展,我还是希望那对小餐厅的移民夫妇热心助人的精神与热情,永远都不要被这“冰冰有礼”的大都市风气给慢慢“同化融化”掉了,但愿在他们身上闪耀着的良善人性的光辉不要被这“事不关己”的冷漠现代社会给磨灭掉了!

拖着行李登上了三楼,推开了民宿的房门,一股清香洁净的气味扑面而来,民居里面宽敞明亮,下午的暖阳透过明亮的窗户照射在洁白的床单上,屋内显得格外温暖。睡房客厅和小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冰箱上还贴有“欢迎来伦敦”的纸条!想不到如此简陋陈旧的大门,里面却是别有洞天,真有如家的感觉…… 

看来不仅人不可貌相,门也不可以貌相,不能被表象所迷惑,因你永远都不会知道门的后面是什么样子,住着什么样的人家?!


新“静夜思”

文/周保柱

  作者简介

周保柱,Bob Zhou,旅加华人,建筑工程师。加拿大大华笔会会员,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获加拿大“环球华报”2016第二届环球春联大赛“特别奖”。

也知道“怎一个愁字了得”
怕断肠,也不敢告诉谁
一个人的天涯,夕阳下
被拉长的身影,原本就瘦

更瘦更瘦的月牙儿
执意和心一样悬着
凭空而来的寒意
惹得清照的孤雁儿
沿御街,发出一声低吟

缓缓打开一扇窗
冷落的月光涌进来
与温热的灯光相拥成
夤夜的依依难舍,浅醉浅睡
梦不到雁字回时的西楼月满
复想一抹红藕的红,单绘出一颗
南国的红豆,寄与白蘋洲侧
孤自枕水的兰舟


(PS:文中图片由“高度”专业美编Tiffany 老师提供支持,特此鸣谢!

本期内容同步刊登于2024年11月29日加拿大《高度》周刊《菲莎文萃》专版)